城乡差别理念对“高加林”人生的影响

2021-01-21 05:25周一帆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生

周一帆

摘要:高加林是路遥《人生》中的典型人物,本文通过剖析高加林悲剧产生的原因,去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对当代青年给予启发。

关键词:城乡差别,高加林,人生

人生,指的是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会影响你一个时期的选择,有的可能会影响你一生的追求,我无法具体的诠释人生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内涵,我想对于人生这个的抽象概念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路遥笔下的《人生》就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人生的理解,以“高加林”的形象向我们描述了他一生的经历。

《人生》以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高加林的故事,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高加林在高中毕业之后回到村里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这个职业既可以体现他的才能又让他充满了希望,他是很满意这个职业的,但是,被有权有势的高明楼的儿子给夺去了,让他陷入了绝望中,善良美丽的姑娘刘巧珍用她质朴的爱打动了高加林,其实这种爱也是不公平的,这时的高加林在巧珍身上找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当机遇再一次来临的时候,他又重新的回到了城市,并让他遇到了自己的同学黄亚萍,这位现代的女性,和高加林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他们之间讨论着国家大事、时事政治,而巧珍和他谈论着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让他感到了失落,他想要的是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选择去接受黄亚萍的爱,拒绝了巧珍,巧珍接受了,但她并没有去责怪高加林,还担心他,好景不长,他的事情被人告发,他又要回到农村去,本抱着被一堆人嘲笑的心态,却得到了安慰,已经嫁人的巧珍也到处找人帮着高加林去找工作,在听到德顺爷爷的话后,高加林感到了深深的懊悔。

这是高加林的一生的经历,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长在农村土地上的孩子,有着勤劳、质朴的品质,但同时他也是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有敢于向命运挑战不屈的精神品质,他想要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只想去关心国家的大事、时事政治,不希望向他的父亲一样根深于土地之上,忍气吞声,这不是他所想拥有的未来,但是,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他所理想的和现实有着很大的反差,影响他这样的人生选择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打破计划经济的体制,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商品经济的实施打破了农村的保守和封闭的局面,充斥着现代文明的城市诱惑着一直守护在土地上的农民,特别是那些青少年,更想要去大城市开阔自己的眼界,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们开始变得骚动起来,并开始对自己的生活着的世界表示不满,渴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时期,国家的户籍制度十分的明显,人们的户口被分为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人们的身份被明确的划分了出来,中国社会也呈现出来了独特的社会地理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而在这两种景观呈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在这些差别的基础上,国家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观上还强化这些措施,如劳动分配制度就明显体现出了这种差异,城市的劳动人员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有比较完善的医疗制度、退休制度,还可以享受着国家的各种福利待遇,而在农村的农民,需要按时的向国家缴纳粮食,在很长的时期内只能有限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还要缴纳各种各样的税,有时还需要参加一些无偿的劳作,这些措施的实施慢慢的导致了农村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落后贫穷的局面,而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也就越发的明显起来了,农民和城市知识分子的身份也凸显了出来。

路遥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展开的,城市人好像就是比农村人高人一等的观念,仿佛牢牢的印刻在了人们的脑中,高加林就是深受这种等级观念、城乡差异的思想影响的一个出生于农村的知识分子的人。从小在农村成长的他感到了农村生活的枯燥乏味,接受過高等教育、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特别的渴望走出农村,到大城市里面去看一看,开拓自己的眼界,认为自己所在的环境太过于封闭,而身边的也思想也过于的保守和短见,想要去追求自己精神世界的满足,而不是整日的体力劳作,当他从黄土高原那个封闭的村子里上考到县城的高中时,一些新的东西围绕着他,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生活,这使得他更加的想要摒弃自己原来的生活,融入到大城市的生活中去,在哪里他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开始去重新的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未来和追求,问问自己这到底是不是想要的,原来的生活环境能带给自己什么呢?而需要的正是在这广阔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和那些知识分子一起讨论国家的大事、时事政治,而不是围绕着一块小地方谈论着家长里短的小事,每天面对这自己面前的这块小土地,感觉整个人生都荒废了,而那眼花缭乱的城市生活让他对自己的梦想更加的憧憬,这里就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啊,他开始想要更加努力的奋斗,渴望去获得成功。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生活的落后形成的巨大差异,也就成就了像高加林这样的一批人,矛盾的人物。

高加林从家乡的土地上逃离最后又回到土地上的整个人生历程,体现的也是他对城市和乡村的选择,他在自己乡村,守护着土地、感受着大自然美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也需要接受着生活环境的恶劣、农村人思想的封建保守和城市人高冷傲气所带给他深深的羞辱和自卑。高加林所承受的痛苦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不到的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没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被那个封闭的环境所压迫着,没有人理解自己内心苦闷。

城市的物质生活固然比农村生活要好很多,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可以满足,但是,在这种城市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会发生一些改变,是这种城乡巨大的物质环境的差异,生活在城市中,让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给实现个人理想提供了广阔天地,但也容易产生小市民的心理、在城市现代文明冲击下所产生的利已主义,这也会让人的精神世界发生改变。如《人生》中的一个情节,巧珍第一次去县城去见高加林的时候,“一进加林的办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怀里扑来。加林赶忙把她推开,说:‘这不是在庄稼地里,我的领导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给你倒一杯水。他说着就去取水杯”。1这其实就是城市生活环境对人的一种束缚,这不仅仅是高加林的个人心理感受,也代表着城市人作为一个群体,时时遭受生活环境和城市文明对精神世界的要求和摧残。847EECDF-7C58-45A9-9CCA-CEB11C449658

身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的有志青年他想要改变自己,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表层上看这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其实质还是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冲突,城市从一开始就是物质和精神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产物,还和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紧密的结合,反映的也是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由土地孕育出来的乡村社会,保留的是乡土本色,更多的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正是他所习惯了这种传承,他就有着本身的封闭、落后性,不像是城市本就是一个新兴的产物,接受新鲜的事物多,更容易去接受新的思想,这就会使得那些接受过知识的青年人,感到对乡村那种封闭性的厌倦,渴望去接受新的血液,在那种环境下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其实,现在也是如此,人们还是喜欢城市的生活,这里有一切新的东西,大家都是充满好奇的,特别是对于有知识有学问的年轻人来说,城市更提供给自己了一个平台,他们在哪里可以谈论属于年轻人的话题,时事政治、国家大事等等,而农村本身的封闭性,狭小的乡村,不经常个外边的人和事物所接触,也没有信息互通的那么快和紧密,这让大家平时谈论的话题难免会是那些家长理短的小事情,在背后谈论谈论这家哪家的生活,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靠土地吃饭的父辈们,想的还是希望可以将这些地种好,有好的收成,自己的孩子可以继承这块他们呵護了很长时间的土地,这使得哪些想要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和思想的年轻人就承受不住,他们想要的是用自己的知识才华为这个社会所做出一些贡献,不希望一直被这黄黄的土地所束缚,这就是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所带来的冲突。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就是一个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冲突结合的人物形象,从他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背后的一个缩影,渴望去城市生活,甚至都导致了一些人产生的一种乡下人就是比城市人低一等的感觉,城市什么都是好的,而农村什么都是瑕疵,想拼了命的往城市里走,但是当最后自己的理想被现实情况磨灭的时候,回到乡村的高加林也会发现乡村的美好,正是这种城乡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他这一生的经历,但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心,和别人相处的那颗心,看待事情的那个心态。

参考文献

[1] 刘立灿 .高加林人物形象构造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21.

[2]李劼.高加林论[J].当代作家评论 1985(1):66-75

[3]段建军.路遥——在交叉地带探索人生的意义[J].中 国文学批评 2020(1):11-17

[4]王愚.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J].当代作家评论 1984(2):38-47

[5]刘素贞.时间交叉点”与“两种结局”的可能——再 论路遥《人生》中高加林难题的回应[J].文艺争鸣 2017(6): 122-129

注释:

路遥:《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第 7 页。847EECDF-7C58-45A9-9CCA-CEB11C449658

猜你喜欢
人生
存钱和不存钱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沉重中走出的轻盈人生
俗话说,送礼是人生第三难的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人生的另一种表达
独一无二的你
囧态人生
人生也不过一百年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