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编辑出版的加工技能
——基于Latex和PDF混合模式的数字加工

2021-01-21 09:27李香叶
科技传播 2020年24期
关键词:稿件笔者加工

李香叶

当下,“大数据”“在线出版”“机器学习”“智能出版”“人工智能”“共享”等新概念层出不穷。除了经典形式的多样化,如《经典咏流传》伴随着智能主持人“赛小撒”的登台亮相,再到熊猫“七七”主持人的出现,无不震撼着我们,智能化在不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然出版行业也不例外。智能化渗透出版行业不只是展现形式,由传统的纸质版,逐步转化为纸版+电子书,再到添加富媒体——音频和视频,如今随着AI、VR等技术的到来,出版业创新转型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翻天覆地的改变。数字出版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

面对数字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数字出版迫在眉睫,再加上环保的要求、纸张的费用上涨等外在因素,迫使我们不得不在数字加工中有所突破和进展。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图书文案编辑,笔者将在下文分析稿件加工过程中越过“无纸”的障碍基于Latex和PDF混合模式的数字加工。

1 Latex和PDF混合加工的背景

1.1 不使用word的原因

数理类作者也有使用Word形式交稿,可在排版过程中,容易受Word版本或者字体的影响,出现呈现内容不一致、公式变图片、公式变内容、动版等情况,使得文件不可循环使用,甚至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迫使作者越来越乐意使用模板固定、公式排版美观,且可循环使用的Latex软件去写作。

1.2 不从头到尾使用LaTeX的原因

Latex软件非常适合高印刷质量的科技与数理类文档,它的版本更新较快,但是高级版本都能兼容其他版本,加之宏包类型也很多,加工编辑要想彻底搞懂,还需要更多的培训与学习才能运行并熟练使用。这无非在挑战专业的Latex排版技术。后期会产生一类编辑器——LYX,不需要编译就可以输出PDF。这将是Latex文件数字加工的关键转变点,就如Word一样,有痕迹、有标记(除了格式受限外)。

Latex排版还有一点需要不断优化:加工后无痕迹,如果想要知道这一版本与上一版本的区别,还需要比较生成的文件——PDF。

众所周知,PDF文件是我们图书或者期刊归档数字化的一种理想途径。PDF不仅适合档案管理,而且可以由各排版软件生成并转换(XML结构化排版后的输出的较为安全的模式——PDF)。

所以笔者相信基于PDF的数字加工即将是一个较新的(终极)加工模式。

1.3 混合加工的方式

审读加工在Latex(LYX)上修改编校错误、参考文献等,体例一旦由排版设置后,后期直接在PDF上加工。

2 Latex和PDF混合模式加工过程

下面以笔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的顺序分别展开论述。

2.1 审读加工阶段

把好入口关,审读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步骤如下:

1)翻看。翻看作者编译好的PDF,从头到尾翻,是否涉及政治性、敏感话题,看是否有乱码或者编译不完全,中文是否可搜索,文献的著写方式正文与文后是否匹配,如果是专著,索引是否有,文前辅文是否齐全等。

2)运行。将作者编译好的PDF另存一个文件夹。然后在WinEdt中运行其源文件,如果作者编译的PDF不可搜索可通过添加usepackage{ccmap}宏包来实现,有乱码的(主要是引用容易出问题),运行后还是乱码则在PDF上以问题的形式让作者审核。其他的如果是编校错误,直接在源文件上修改。

3)三明治式审读加工(文前辅文+正文50页+文后辅文)。文前辅文与文后辅文都要通读,随机抽取正文50页(来自不同的章节)精读,除了检查错别字外,还要注意名词术语、知识类错误、数据类错误、语句病句类、文献引用是否正确,有无单词拼写错误或者写错等情况。

Latex文件运行的时候是转出PDF或者dvi格式的,通过阅读需要修改的双击PDF的所在地可以直接链接到Latex源文件的所在之处,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一般会将常见的错误做个同改,如其它→其他,涉及到→涉及,稿件中的名词术语的错误,如雅克比→雅可比,克莱姆→克拉默,莱布尼兹→莱布尼茨等。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运行的过程中,使用双屏模式会提高工作效率(一屏是PDF,一屏是WinEdt文件)。

如果稿件达不到继续加工的标准,就需要在PDF上标记稿件的主要问题,这时候是要标记一类问题,并非一处错误。如图1所示。

图1

审读问题较多的,坚决退改作者,而作者回复有两种格式:一是直接在PDF上直接附注标记;二是在Latex上直接修改。

4)审读加工报告的书写。把稿件加工的主要问题或者后期加工重点列出来。

2.2 初排版

审读加工会给出排版须知包括体例设计单。

审读加工合格的稿件需要以批注形式给排版厂,除了修改稿件中批注,还需要按照“初排版须知”的要求做初排版。

2.3 原稿加工+作者样(PDF)

先将初排版后的文件与之前的文件比对,确保没有初排版以外的修改,笔者采取的方式是:将送初排版前后的文件转Word并去掉格式后进行比对(主要看文字修改)。

原稿加工笔者在初排版后的可搜索的PDF上直接标记。而文后的参考文献则在Latex文件上直接修改,正文的文献及其他知识性修改均在PDF上标记。方式有三:

1)电脑上直接在PDF上修改,利用注释符号标记,其中符号标记可以与纸样校对符号保持一致,而稿件中的问题(提问作者的)都以附注形式标注,如图2所示。

图2

缺点:与排版交代的描述性语言方式标记有些费事。

2)使用方正批注工具,先将文件转为prf文件,直接在其上标记(符号与编校使用的符号保持一致),再转为PDF文件,如图3所示。

图3

缺点:方正批注工具是将PDF文件转换为图片的格式,所以内存会较大,且不可搜索,不可复制,转换后的PDF有些模糊不清,且后期不方便比对。但是排版使用prf文件可以复制粘贴。

3)利用平板进行编辑加工(笔者使用的是WPS),再利用数控笔,如同纸样,且也可以搜索。在平板模式下,有翻页设置(护眼模式、翻页模式)、朗读、提取合并、转Word、目录和书签等功能,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处理。也可以随时截图,并另存、分享与发送、插入文本时使用语音等。

笔者一般是采用电脑和平板混合使用,稿件加工在电脑上,在电脑上加工可以充分利用并排查看与分拆等功能(同步修改),最后统稿使用平板,如图4所示。

原稿加工完后会有相关问题,加工完后可以由责编或者加工编辑发送作者样,主要是让作者处理提问的问题。(一般两三天就可以回复)笔者处理完作者回复的问题后送排版。

图4

2.4 校样加工+作者样

首先使用PDF的比对功能将排版前后文件进行比对(建议使用Adobe和福昕阅读器比对)。

校样通读(笔者一般用平板)继续处理原稿遗留的问题(一般遗留不超过15%)。

校样通读完后,作者会有通读校样的环节,我们会在这个环节将修改好的文件发送给作者通读。

注意:稿件送作者通读后是否送排版,根据稿件问题多少自由选择。笔者一般是作者同时处理作者样(如果作者回复的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的,直接复制粘贴,如果需要添加的,我们目前也使用讯飞语音的模式,直接添加),排版出核红样后送读校(如果问题多,审读加工时笔者就会退稿处理)。

2.5 读校+整理+处理

稿件核批后送读校,责任校对会在PDF 上用删除或者添加附注形标记。读校整理后完成后,加工编辑会处理完的读校样上将作者回复的进行标记。最后再通读全文。此次通读时用平板,描述性语言用数控笔,而需要排版录入的地方,以插入的方式添加,以方便排版录入(复制粘贴即可)。

2.6 核红

这是数字加工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采用Adobe的比对功能,排版前后文件比对,并审核是否一一修改。

3 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1:某些PDF编辑器可实现直接修改文字,排版是否可以直接将修改过的PDF加载一下便可源程序直接修改?

方案:Latex文件生成的PDF目前还不能实现,但是对于纯文字的可以实现,但是公式图表目前做不到,我们后期需要经过Latex转换为XML排版,重新生成的PDF(网页版的)应该是可以做到直接加载到后台。

问题2:利用数控笔可以快速书写,但排版还得像纸样重新录入?

方案:2019年我们会将只要不是给排版的说明性文字都用可复制的方式书写,如在WPS文件上直接插入文本,既整齐又可复制。

问题3:如何过黑马或者使用校对软件(啄木鸟审校工具)?

方案:目前笔者采用的方式是将PDF文件直接使用Adobe过黑马。为了使用审校工具,我们将Adobe转为Word后再使用啄木鸟审校工具进行体例顺号、查重、敏感词的查询等。

问题4:是否会出现文件存储与传递混乱,忘传、漏传、传错等现象,给排版的文件与加工编辑给责编的文件不一致等情况?

方案1:所有文件都运用科学出版社的《科技云》中的企业邮箱传输,只要在平台上使用分享加工编辑、责编、排版等均能同步查看文件,也会规范一些。不会出现忘传、漏传、传错等现象。

方案2:使用云端备份(WPS)或者在线编辑等功能与责编共享文件。

问题5:我们迫切需要一款比对软件哪种效果较好?

方案1:Adobe和福昕等软件都有此功能,其中Adobe即使动版也能双屏精准查找相应位置,福昕也是双屏形式以显示形式标记,精准率比较高,但是前提是不动版,如图5所示。

图5

方案2:排版前后的PDF转为Word,去格式后比对,再一一审核是否是自己要修改的。(需要耗费一些时间,纯文字的建议采取)

方案3:提供一块可比对的软件,或者请开发商开发一款。

问题6:Word等排版软件通改是可以实现一键实现的,PDF如何实现?

方案:笔者在加工过程中通过“视图—拆分—横向、纵向、表格式拆分(笔者一般使用横向或者纵向的较多)”定位在一侧,另一侧可以搜索并标记修改,做到全书通查,且定位准确,取消拆分后全书都通改完成,并继续正常加工,如图6所示。

图6

4 展望

进入“互联网+”的时代,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即使目前纸质版图书还是大众阅读的主要载体,但是城市中的“数字化图书馆”等多形式触屏式的浏览方式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1)PDF有链接后台,并同步修改的功能。数字化加工的最终趋势应该是:格式体例等无须加工编辑决定的,一些体例设计等工作应该由排版软件自动生成。经过各种软件(Latex、Word、InDisign)初排版后转XML结构化排版生成的PDF,是我们加工编辑再继续加工的常态模式,既有痕迹可循,又能一键后台运作。拥有这样的平台或者模式,加工编辑的主要工作就都放在稿件内容上,从而才能提高稿件质量,做更多的精品力作。

2)双屏和智能屏幕等工具的普及使用。也将会对提高工作效率。如一屏展现的是稿件,另一屏则是用来搜索、查询内容,分工明细,注意力也能集中,更能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更期待加工过程中通过语音转文字等功能,甚至触屏用数控笔直接在屏幕修改。

3)智能工具的智能使用。我们可以不考虑排版格式进行PDF专业比对,做到精准到标点。既然智能机器人都能做到主持人的工作,我们的这些校对工作,更应该是轻而易举,期盼我们会有智能机器人进行校对和稿件的编辑加工。

4)尽早开发LYX的排版使用,这样不需要太多技能就能数字化加工,可以在原稿加工中如同Word一样方便加工,也会为省去很多核批的过程。期望我们在设置LyX的模版过程中,本着操作越少越好,让编译越来越智能,操作越来越简单。

我们期待着数字出版,带给读者更多的惊喜,如书本的二维码有该书作者对主要内容的精彩讲解,也许会在封面上有语言读书功能,更有可能出版社利用AI与VR、AR等技术将书本内容通过机器人来讲解或者设置程序操控机器人在黑板上直接演算与讲解。5G已经到来了,我们不用焦虑技术问题,定将开启出版业融合发展的全新时代,我们那时可以在书上面设置一个扫脸二维码,可以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任何表情或者意见反馈给出版社。也可设置一个平台让读者与作者随时“面对面”(视频)的沟通。

猜你喜欢
稿件笔者加工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