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深邃言说
——读《白话资治通鉴》

2021-01-21 06:42刘昌宇
青春期健康 2021年1期
关键词:资治通鉴白话司马光

文/刘昌宇

作为《资治通鉴》的当代通俗版,《白话资治通鉴》较好地把握住了原著的神韵,充分利用现代汉语的文词之美和意蕴之美,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将原著中的“史话”和“史论”,大道至简地诠释开来。文言与现代文的映照互衬,发幽古之思情的同时,也能让读者赏析到古汉语的悠悠韵致。

基本信息

书名:《白话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主编:张宏儒

ISBN:978-7-5538-1325-7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1169页(共3册)

定价:188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撰写的一部不朽的史学经典,书写的是,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总共16朝1362年的历史。为了深入探究这部宏大巨著的史学魅力,《白话资治通鉴》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文白对照的环节,以期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强化人文理解,从而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领略这部巨著的思想精髓。

《白话资治通鉴》保持了原著编年体通史的写作惯例,主要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司马光意在通过对历史更替的书写,让后人在洞悉千年荣辱、慨叹时代与家国命运的思索中,以史为鉴,把握当下,以新的姿态去面向美好的未来。

书中,司马光以纵横捭阖的如椽大笔,记录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的这段历史。既聚焦宏大的历史事件和风流人物,也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活动、风习礼俗和文化现象予以精妙的点评。司马光的“叙史”,不是先入为主的自说自话,而是在追溯过往中,很自然地通过对笔下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让历史人物在“活”起来和“立”起来中,按照历史发展的本身逻辑去揭示整个时代的丰富面向。

司马光善于从笔下人物的情感律动中,去挖掘人性人情中不为人知的一面,进而从众多人物的精神层面去窥察历史的明与暗,洞悉时代的风云变迁。叙写中,司马光除保持史学家一贯的冷静客观外,还适时性地引入了文学白描的手法,让历史人物在”活”与”立”中,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因而更具穿越之感。他不单纯讲古,也讲历史人物的生活日常和悲欢离合,在充分展示这些人物的性格命运时,又尽可能以“千人千面”的多样化描绘,力求以力透纸背的细节勾勒,去还原历史的真实。

司马光这场贯穿古今的摹写,既饱含着历史的厚重,又不乏文学的古道热肠。因此,通览全书,不时会有一种同频共振的同理感。一会儿,不觉为各历史人物精彩纷呈的言语交锋而喝彩;一会儿,又沉浸在他们深沉有力的理论思辨中;一会儿,更为他们运筹帷幄的斗争艺术而叹服。尤为难得的是,司马光在夹叙夹议的叙史推进中,竟毫无违和感地将“史”与“论”无缝对接到一起,无疑使他的这场溯史和评议显得既真实可信,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白话资治通鉴》站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高度,于“叙史”之余,还能就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展开有针对性的评说,显示出少有的政治成熟。治国的智慧,理政的谋略,安邦的经验,民心的得与失,他都一一予以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从而使他的系列洞察和理论辨析亘古悠长,博大而深远。

作为《资治通鉴》的当代通俗版,《白话资治通鉴》较好地把握住了原著的神韵,充分利用现代汉语的文词之美和意蕴之美,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将原著中的“史话”和“史论”,大道至简地诠释开来。文言与现代文的映照互衬,发幽古之思情的同时,也能让读者赏析到古汉语的悠悠韵致。这种由千年历史而钩沉出的文化追缅,对于读者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洞悉中华文明的壮阔胜景,都是不可或缺的应有姿态。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宝典需要“复活”,《白话资治通鉴》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当代视角追寻和探究中华历史文化的生存密码,其美好初心,值得肯定。而它所带来的历史借鉴与现实启迪,的确值得读者在深入阅读中,去细心品咂和揣摩。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白话司马光
家乡的土白话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