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特点分析

2021-01-21 11:27赵静伊刘林嶓魏阳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肉瘤免疫组化复发率

赵静伊,刘林嶓,魏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整形外科,河南 郑州 45005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经典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具有一定局限性和侵袭性。该病病因不明,病情进展缓慢,常呈局部浸润生长,极少发生远处转移。因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诊为血管瘤、瘢痕疙瘩等其他良性肿瘤,误诊率较高。手术切除是该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单纯局部切除的术后复发率甚至可高达26%~60%[1],多次复发会导致肿瘤侵袭性增加,约5%的患者可出现远处转移[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0例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特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经病理科组织病理诊断为DFSP的40例患者(46个病灶)的完整病历资料和术后随访情况。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和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②术后病理确诊为DFSP;③临床病历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皮肤肿瘤;②随访过程中死于其他疾病或意外。

1.3 随访采用电话或门诊复查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4月30日,随访15~7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必要时通过病理活检统计患者的复发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1.1一般情况 40例DFSP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发病年龄1~53岁,中位发病年龄为27岁,病程1个月~40 a,中位病程为5 a。发病部位如下:病变位于头部4例(10.00%),颈部2例(5.00%),肩部4例(10.00%),背部2例(5.00%),胸部8例(20.00%),腹部14例(35.00%),四肢6例(15.00%),无多部位病变者。无明显发病诱因者34例,有明确外力碰撞、外伤刺激等诱因者6例。

2.1.2临床表现 40例患者表现以单发结节为主,单发结节32例(80.00%),多发结节8例,2枚者6例(15.00%),≥3枚者2例(5.00%)。肿瘤表面颜色多为红色和肤色,其中红色22例(55.00%),肤色10例(25.00%);其余为青色7例(17.50%),黑色4例(10.00%),褐色3例(7.50%)。肿瘤最大径为0.8~12.0 cm,中位最大径为2.35 cm。触诊大多坚韧,少数触诊较软(本研究有2例)。自觉偶有瘙痒者4例,存在明显触压痛者4例,余无明显症状。肿瘤表面破溃者5例。

2.1.3术前诊断 术前病理明确诊断为DFSP的患者有27例,未确诊者13例。入院前未确诊者,初次诊断多为肿物,少数误诊病例中,误诊为瘢痕增生2例,纤维腺瘤1例。40例患者中,初发者27例,复发1次者4例,复发2次者4例,复发3次者2例,复发4次者1例,复发5次及以上者2例。

2.2 手术治疗方式根据本研究中40例DFSP患者病变部位实际情况、患者及家属要求,实施局部切除手术(切缘距离瘤体<3 cm)者23例(57.50%),对其他患者实施广泛扩大切除手术(切缘距离瘤体≥3 cm)者17例(42.50%)。所有病例均已侵及脂肪层,其中12例侵及肌层,2例病变位于头部者侵及颅骨骨质。手术过程中均行术中快速冰冻检查以确定切除范围,除3例家属拒绝扩大切除范围外,其余送检标本手术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对于创面较小者直接缝合,创面较大者根据情况采用游离皮片移植或皮瓣成形术关闭创面,植皮范围较大者放置负压引流装置。5例患者术后1~2月于病变部位行局部放疗。

2.3 病理表现(1)大体观:肿瘤大多表现为单发结节,本研究中仅8例见多发结节底部融合呈不规则形,质地坚韧,切面多呈灰白或灰黄色鱼肉状。(2)镜下表现。本研究中32例肿物组织形态呈经典型,镜下可见形态单一的短梭形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可见少数核分裂象,瘤细胞与胶原纤维呈席纹状、轮辐状排列,瘤内血管丰富,肿瘤中心细胞较丰富,周边细胞较稀疏(图1)。7例为纤维肉瘤样型DFSP,瘤体中央区域肿瘤细胞核分裂多见,细胞异型性更明显,瘤细胞排列呈鱼骨状(图2)。另有1例为黏液型DFSP,肿瘤间质出现黏液样变(图3)。

短梭形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与胶原纤维呈席纹状、轮辐状排列。

细胞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呈鱼骨状。

瘤内可见片状黏液区,周围散在分布梭形肿瘤细胞。

2.4 免疫组化本研究所有病例均行免疫组化检查,具体表现为:除1例纤维肉瘤样型DFSP标本CD34染色表现为阴性外,其余病例肿瘤细胞对CD34染色表现均为阳性。Vimentin染色阳性率为100.00%,Desmin、CK、EMA、SOX10染色阴性率为100.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染色阴性率为87.50%,S-100蛋白染色阴性率为94.12%,CD68染色阴性率为76.92%。

2.5 预后情况1例患者因植皮面积较大,血供差,植皮区出现坏死,先后行4次修复手术后逐渐恢复,其余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根据病变部位情况及患者意愿,接受局部切除术者23例,术后随访出现13例复发,4例失访;接受广泛扩大切除术者17例,术后随访出现3例复发,3例失访。7例纤维肉瘤样型DFSP患者中除2例失访(局部切除、扩大切除各1例失访)外,其余5例均再次复发。

3 讨论

目前DFSP病因尚不明确,常多见于20~50岁的成人,少数患者婴幼儿期起病,持续发展,最终进展为发育完全的DFSP[3],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4]。肿瘤分布部位以躯干为主,也常累及头部、颈部及四肢,累及乳房较少[5]。本研究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27岁,男女比例为1.86∶1,病变位于躯干者28例(70.00%),其余均位于头颈部及四肢,与文献报道[3-5]相符。该病通常进展缓慢,常经过数月至数十年缓慢进展后,出现快速生长期。本研究病例病程长于10 a 者达15例,且多有3个月~2 a明显快速生长病史。DFSP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结节或斑块,结节常为单发,隆起于皮肤表面,也可呈分叶状或串珠样分布[6]。本研究中40例患者大多表现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稍光滑,触诊坚韧的单发或多发结节,少数患者表现为瘢痕样或暗红色斑片状病变。

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组化检查是诊断DFSP的主要方法。目前常见的组织学分型包括:经典型DFSP、纤维肉瘤样型DFSP、萎缩性DFSP、黏液型DFSP、色素性DFSP(又名Bednar肿瘤)等[7]。不同分型的DFSP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中相对较多的纤维肉瘤样型DFSP,复发率更高,多次复发后易转变为纤维肉瘤,甚至发生远处转移。纤维肉瘤样型DFSP在组织学上也表现出更明显的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多见[8]。本研究7例纤维肉瘤样型DFSP患者中,5例为多次复发(2次及以上),其中1例复发3次后转化为纤维肉瘤。DFSP的免疫组化结果具有特异性,几乎所有患者CD34和Vimentin染色呈阳性,FⅩⅢa染色呈阴性,SMA和S-100蛋白染色呈阴性[9]。纤维肉瘤样型DFSP的免疫组化显示部分病例CD34染色为阴性,本研究中出现 1例;SMA与S-100蛋白染色阴性率分别为87.50%、94.12%,与文献报道[10]略有不同。

手术切除是该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单纯切除复发率较高,且反复复发会使其侵袭性增加,甚至转变为恶性程度更高的其他类型肿瘤。临床上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切除距离应≥3 cm(即广泛扩大切除)[11]。本研究中扩大切除术复发例数明显少于单纯局部切除术,考虑原因如下:切除范围未达到3 cm者,除患者拒绝扩大切除外,多因肿瘤过大、复发次数过多,若切除范围过大,则导致创面愈合困难;随着肿瘤增大,复发次数增多,其侵袭范围及恶性程度也随之增加,故单纯局部切除更不能保证完整切除肿瘤,复发率较高。莫氏显微外科手术(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MMS)也是较推荐的手术方式,MMS指多次连续、顺序切除肿瘤及其周边组织,切片并加工成冷冻的水平切片,多次镜检直到切缘阴性的一种技术[12]。相较于传统的局部扩大切除手术,MMS可以在保证肿瘤完全切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降低肿瘤复发率的同时也利于后期切口恢复。但由于其耗时长、技术复杂、手术精度高等特点,目前尚未作为临床首选手术方式。且有研究表明,局部扩大切除与MMS相比,患者的总生存率无差异[13]。

研究发现,DFSP易受放射影响,术后辅助放疗可以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术后切缘阳性、不适合或无法实行广泛切除的病例更应辅助放疗[14]。本研究中5例术后接受局部放疗的患者,1例失访,其余4例均未复发,但研究例数较少,还需收集大样本资料才能判断是否应将局部放疗作为DFSP患者的常规术后辅助治疗。

综上所述,DFSP是一种经典的低度恶性、具有一定局限性和侵袭性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该病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误诊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组织学分型较多,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并指导后续治疗。目前采用的广泛扩大切除手术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的局部切除,术后合适的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肿瘤的复发风险。

猜你喜欢
肉瘤免疫组化复发率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消化道溃疡能否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