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输液泵非有效报警率中的实践

2021-01-21 16:58张晓梅张爱华康利芳凤丽娜彭凡刘丹何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9期
关键词:圈员品管圈输液

张晓梅,张爱华,康利芳,凤丽娜,彭凡,刘丹,何华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0 引言

静脉输液是一种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随着医疗设备技术发展,使用输液泵对患者进行液体输送和监控已逐步替代传统重力输液。输液泵应用有助于减轻医护工作强度,提高安全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并提高护理水平。输液泵广泛应用于ICU、CCU等,发达国家每床配有输液泵。

输液泵属于高风险医疗急救设备[1],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报告,2005-2009年共收到与输液泵使用相关的不良事件报告56000份,710例死亡报告,19040例重伤报告。2012-2013年,美国紧急医疗研究所(ERCI)连续两年将“输液泵用药差错”列为十大医疗技术危害之一。我国2002-2010年,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收到与使用输液泵有关不良事件报告575份。2012年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输液泵不良事件报告总数排名第三位。输液泵安全管理已成为患者十大安全管理目标之一患者用药安全。因此我科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以“降低输液泵非有效报警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开展床位12张,10张百级间层流床,2张保护性隔离床,拥有20台输液泵,护士16人,学历:本科15人,专科1人;职称:主管护师1人,护师14人,护士1人。

我科于2014年2月1日成立品管圈小组,由2名辅导员、1名圈长、5名圈员组成,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协调;辅导员负责活动运作过程辅导和支持角色,圈员轮流担任每次活动的负责人及会议的主持和记录工作,使每位圈员都有参与及锻炼的机会。

我们采用头脑风暴法,寻找科室临床的主要问题,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维度进行权重赋分,以531评价法计分,选出最高分的“降低输液泵非有效报警率”为主题。

1.1 现状分析。活动初期,选取10台输液泵由圈员收集2014年10月12日至2014年10月25日发生的非有效报警,总计932例,其中护士因素342例,占非有效报警率的15.23%;环节因素328例,占非有效报警率的14.60%;设备因素160例,占非有效报警率的7.12%;患者因素99例,占非有效报警率的4.41%;其它3例,占非有效报警率的0.13%[2]。

1.2 设定目标。明确重点内容后,拟定改善目标。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根据柏拉图得出改善重点比例为89.06%,圈能力84%,测出目标值为10.45%。

1.3 分析原因。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从人员、设备、环节等方面分析,得出发生输液泵非有效报警的相关因素为:①护士方面: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操作不规范、不良心态等。②患者方面:年龄因素,疾病导致身体不适,对宣教执行力差、肢体活动不当导致输液管路打折等。③设备方面:输液泵长时间使用损耗,输液泵相关制度不全面、监管机制不完善等。④环节方面:缺乏日常培训及考核,操作流程、方法不完善,培训资料不全面等。最后,根据2014年11月2日至2014年11月15日发生的输液泵非有效报警,对圈员所确认的要因进行真因验证。最终确认全员规范化培训缺乏;操作不规范;操作流程不具体;缺乏相关考核检查;未定期校验、维护、保养是造成输液泵非有效报警的真因。

1.4 制定对策并实施。针对确认的真因,使用头脑风暴法,拟定3个优化策略集,每个策略集都有相应的子策略方案,遵循PDCA工作程序,进行对策实施及效果评价。根据护士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操作不规范,全面开展输液泵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制定培训课表,全员学习输液泵相关知识,进行输液泵操作培训,降低人为操作不规范,引起的非有效报警;进行PICC导管维护培训,重点强调避免因导管位置,摆放不当,肢体活动引起导管打折,导致非有效报警,制定导管固定目视操作流程图,“一摆U型摆放导管并屈肘二去祛除敷贴整面保护膜三抓敷贴单手轻放四塑导管塑型、按压五压再次按压敷贴排出空气六去祛除敷贴两侧保护膜七定胶带固定黏贴”[3-4]。

根据输液泵操作流程不完善,无考核评分标准及输液泵输液巡视卡,科室进一步优化了操作流程图,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门开报警、阻塞报警及液体流速与设置是否一致的处置措施,安装点滴感应器密切监测液体滴数,避免液体走空;制定输液泵考核评分标准,做到科室人人考核,人人达标,如若考核不达标,由QCC小组成员对其继续培训,直至达标为止;护理文书系统导入输液泵输液巡视卡,护理部统一应用的输液卡登记内容包括药物名称、剂量、途径、频次、执行时间、滴数、护士签名7个项目,我科向护理部报批审核,重新设计了输液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流速、余量、对比测试三项,针对输液泵流速不准,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的非有效报警;对比测试方法,输液泵设置60 d/min、人为计时一分钟,进行验证,若不准确,立即送检。

根据输液泵制度不全面、监管机制不完善①制定输液泵维护保养制度②新购输液泵管理制度③输液泵维护记录表,由专人每月一号进行检查、维护、登记④输液泵充放电记录表,由专人进行充放电检查记录,及时更换电池⑤输液泵校对记录表,由厂方工程师每季度进行流速校准,如有误差,及时维修;共同降低因设备自身故障,导致的非有效报警。建立质控小组①护士长每月不定期抽考,每季度全员进行输液泵相关培训及考核,理论≥85分为合格,操作≥95分为合格,要求人人过关②每月进行问题查找,分析原因,归纳总结,并改正③护士长随机抽检[5]。

1.5 效果评价。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输液泵非有效报警率的情况;无形成果:对圈员的责任荣誉、活动信心、沟通协调、促进脑力开发、团体精神、QCC手法运用等进行自我评价。

2 结果

有形成果:输液泵非有效报警率显著下降。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前输液泵非有效报警924例,非有效报警率为40.42%,实施后非有效报警降至230例,非有效报警率降至9.82%[6-8]。

无形成果:以问卷形式,从责任荣誉、活动信心、沟通协调、促进脑力开发、团体精神、QCC手法运用等方面,对圈员进行无形成果调查,结果活动开展后,各项指标均正向增长,见图1。

图1 无形成果雷达图

3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和护理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强化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层层负责,层层把关,实施基础管理,有效控制了薄弱环节[7],明显降低了输液泵非有效报警率,保证了用药安全,护理安全。有研究表明,不良的系统设计、作业流程、管理制度是造成医疗过错最主要的原因。在此管理活动中,我科针对非有效报警发生的真因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如制定“导管固定目视操作流程图”、“输液泵输液巡视卡”、“输液泵操作流程图”等,明显降低了输液泵非有效报警率[9]。

品管圈的核心是自动自发又团结协作,既提升了个人能力又提升了组织质量,降低组织成本,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身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热情,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只有将品管圈活动有效的应用到护理管理中,护理质量才能持续改进,保证护理安全。

猜你喜欢
圈员品管圈输液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医疗垃圾分类准确率中的应用
运用品管圈提高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探究品管圈在手术室安全核查管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品管圈活动在减少病区药房调剂差错件数中的应用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