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分析

2021-01-21 16:59热娜古丽阿里木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9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护理人员

热娜古丽·阿里木江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 康复医学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0 引言

脑梗死是危及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以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为临床症状,且伴有极高的致残率、死亡率,部分患者受疾病、治疗费用等的影响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不仅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还会出现治疗依从性下降等问题,因此需在治疗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护理服务以改善预后效果。闫伟华[1]指出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改善或控制抑郁情绪,提高患者临床依从性有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选择80例接收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进行研究,汇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80例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研究,以随机法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2.74-84.32岁,平均(73.21±10.42)岁;基础性疾病:11例冠心病者、12例糖尿病者、17例高血压者;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2.42-85.48岁,平均(73.58±10.86)岁;基础性疾病:14例冠心病者、11例糖尿病者、15例高血压者,对比P>0.05。排纳标准:①排除:听力障碍者;无法正常交流者;精神障碍者;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心肌梗死者;心力衰竭者。②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无意识障碍者;肝肾功能正常者;无沟通、听力障碍者。

1.2 方法。纳入研究80例患者经CT、MRI、《脑梗死诊疗指南》确诊为脑梗死。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并告知其治疗、护理、生活中注意事项。早期康复护理:①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生活习惯、生活特点、病情、生活能力制定系统化生活护理方案,在更衣时可指导患者先利用健侧手辅助患侧,从简单的拿物、吃饭、洗脸、梳头、如厕等进行循序渐进护理,以减少患者对医务人员依从性。②认知功能:康复其指导患者多听轻音乐、舒缓类音乐,每天10:30-11:00点、15:30-16:00点、18:60-19:00点各为患者播放30 min音乐,此时指导家属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语言、肢体刺激,提高患者对环境的辨识能力,在后期叮嘱家属多呼喊患者名字、多与患者讲述其既往经历、近期家庭发生事件,提高其感知能力。③心理康复:脑梗死急性发病期患者多无法接受肢体功能丧失现状,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要全面、系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待了解负面心理诱发因素后制定系统护理方案[2]。护理人员要多与家属沟通,叮嘱其耐心照顾患者,根据其年龄、职务选择亲近程度较高的称呼,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亲切感,还可指导同病室病友间的交流,尽可能满足其提出需求,针对情绪激动者要告知其负面情绪对疾病康复、预后效果的影响,提高其对自我情绪控制度。④康复训练:指导其多进食低盐、低脂肪清淡食物,避免抽烟、喝酒,定时休息,因脑梗死患者需长期卧床,故护理人员要定时为其翻身、按摩,避免出现压疮等并发症,叮嘱患者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并加强对血压、心率变化的观察,后期通过电话、微信随访及时调整康复计划[3]。

1.3 观察指标。①参考NIHSS量表评价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②参考SF-36量表评价患者心理、生理、躯体、活力等方面生活质量,分值:0-100分,得分高低与生活质量成正比。③参考汉密顿量表评价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分值:0-50分,得分高低与心理状态成反比[4]。

1.4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平方差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以%、卡方表示,统计数据借助SPSS 22.0分析,检验结果以P值表示。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试验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对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s,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 40 16.51±3.16 9.52±3.25对照组 40 16.81±3.05 12.18±6.54 t-0.4320 2.3036 P-0.6669 0.0239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心理 生理 躯体 活力试验组 40 76.62±2.62 78.92±3.15 77.68±3.22 73.56±2.25对照组 40 66.21±3.21 58.36±2.05 57.42±3.05 56.25±2.52 t - 15.8900 34.5986 28.8907 32.4063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3 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s,分)

表3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抑郁 焦虑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 40 33.65±4.21 10.12±3.25 33.62±3.78 12.05±3.24对照组 40 33.67±4.18 15.62±3.24 33.43±4.71 16.82±3.76 t - 0.0213 7.5799 0.1990 6.0781 P - 0.9830 0.0000 0.8428 0.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以肢体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均有显著影响,部分患者无法接受现实出现自卑、失望、绝望、抑郁情绪,导致其出现神经、免疫、内分泌功能障碍,不仅会影响预后效果还会加重病情。当前许多报道指出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调节其神经功能。

结果:试验组40例经早期康复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9.52±3.25)分、抑郁(10.12±3.25)分、焦虑(12.05±3.24)分、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该结果与王艳[5]结果接近,证实早期康复护理价值。分析:常规护理多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且无针对性、全面性,无法满足当前临床护理需求,因此护理效果不理想。早期康复护理是在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治疗早期实施的护理手段,根据患者入院后病情、生理情况进行基础生活指导,并循序渐进指导其掌握日常生活方法[6]。基于脑梗死起病较急因此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接受病情,针对负面情绪严重者可结合生物规律定时播放舒缓类音乐,在转移其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同时,提高护患、家属沟通效果及患者临床配合程度,康复训练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的必要手段,为确保康复效果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根据康复效果逐渐增加运动量,因急性脑梗死康复训练是长期过程,医务人员在患者出院后可定期通过随访指导其饮食、运动,促进其病情康复[7]。

综上所述,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中,可改善其焦虑、抑郁负面情绪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可借鉴。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护理人员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