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意义

2021-01-22 03:56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生产力小康社会同志

魏 驰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届时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要消除绝对贫困,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迈入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伟大壮举,不仅整体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站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回顾历史,我们有必要探究这项重大战略举措背后的理论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邓小平同志说过:“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要发展生产力,只有逐渐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印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当时,“四人帮”就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对此予以坚决的反驳,他指出:“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这样说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个“小康之家”邓小平同志也解释说就是要达到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而就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来说,在世界上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邓小平同志讲,我们的目标是本世纪实现小康社会。

当时社会上还有一些声音,说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样可以实现富裕,比如香港的人均就达到三千多美元了。而对于当时比较落后的中国来说,邓小平同志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确实可以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两极分化。

所以,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的基本路线和根本目标。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前提,也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题中应有之义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代领导集体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的政策措施或许会有不同,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始终没有变,而且这个目标在不断地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并将这个时间节点定在2020年。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人民二字,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镌刻在了旗帜上。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让“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站”起来之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人民“富”起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依然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让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观察历史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才会在社会的矛盾运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才探索开辟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在持续探索,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释放发展活力,全力以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要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有更为远大和宏伟的目标,是在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迫切的愿望和最伟大的梦想。要想实现这一梦想,就必须依靠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完成。实现这一梦想的关键一步,就是要让中国人民都摆脱贫困,达到小康水平。让14亿人摆脱贫困,这看上去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中国人民用40年的时间接近完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9年底的1%以下,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而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通过加强产业扶贫,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通过生态扶贫、异地扶贫搬迁等,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从十八大以来的5年,全国累计选派43.5万名干部担任农村第一书记,派出277.8万名干部驻村帮扶,他们当中有些同志甚至为扶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谱写的宏大的历史篇章。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的火热局面,全国人民共同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计出力,才能在2020年如期完成宏伟目标。

而正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才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纸答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及全体中国人民为了既定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坚定意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的又一伟大飞跃,它不仅印证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无比正确,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无比正确,更阐明了中华民族对于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必将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注释

[1]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页。

[2]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1页。

猜你喜欢
生产力小康社会同志
同志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大元帅』与『小同志』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FOR YOU, O DEMOCRACY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同志关系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