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山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分析

2021-01-22 09:20张翔鹤
福建交通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曲线图轴力拱顶

张翔鹤

(福建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福州 350004)

1 工程概况

青岩山隧道全长3474.5 m,左右洞呈分离或小净距布置,左洞全长3479 m,右洞全长3470 m,为特长隧道,位于长福高速A1-2 与A2 合同段分界处。 本合同段(A1-2)内起讫桩号为:左洞ZK65+096~ZK66+488.258,右洞YK65+095~YK66+500。 左洞长1392.258 m, 右洞长1405 m。隧道进口段左右洞均位于直线范围内,分别处于半径1500 m、1550 m 圆曲线上。 左洞纵坡坡率/坡长为0.5%/854 m,-1.288%/538.258 m; 右洞纵坡坡率/坡长为1%/855 m,-1.362%/550 m。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剥蚀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变化大,地面高程115~450 m,相对高差约335 m,进口侧坡度约10°~30°,出口侧坡度约23°~30°, 上覆坡积粘性土-强风化熔结凝灰岩,坡体较稳定,破面植被发育,主要为林木,坡脚及沟谷低洼处为水稻田。

2.2 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址区表层地表上覆为第四系残坡积层, 下覆基岩为侏罗系南园组凝灰熔岩及其风化层。 隧道洞身围岩为微风化凝灰熔岩,属坚硬岩,岩体较完整~完整,对隧道洞身围岩的稳定较有利。 隧址区发育2 条断层,5 条节理裂隙密集带,对围岩稳定不利,影响隧道围岩级别,隧道开挖时,围岩稳定性较差,易产生塌方掉块。

隧道最大埋深约330 m, 深部围岩主要为微风化熔结凝灰岩,为坚硬岩,岩体多呈块状,节理裂隙较发育,钻探过程中,未发现岩芯饼化现象,据区域资料,本隧道属于一般应力区,发生岩爆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局部地段发生岩爆,也属于轻微岩爆,对工程影响小。

2.3 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山坡坡体较陡,地形起伏较大, 隧址区地表穿越多条山凹冲沟, 属季节性沟谷,具有典型的山区沟谷特征,隧道进口段发育一冲沟,勘察期间少有流水,流量小于6 m3/d,水流较清澈,水量受雨季影响较大,对隧道施工及运营不利。

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隧道围岩为弱透水层,场区地下水、地表水所测的各项指标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 计算得出隧道单洞最大总涌水取13300 m3/d,正常涌水量取值6500 m3/d。

3 监测方案

根据青岩山隧道现场围岩条件, 在喷射混凝土施工前,在拱顶与左、右拱腰处预埋土压力计,用以监测围岩压力;同时,在临近的钢支撑内、外侧翼缘安装表面应变计,用以监测钢支撑受力情况。此外,在断面拱顶与左、右拱腰处就近施作的锚杆上各安装3 个钢筋应力计进行锚杆轴力监测, 并在监测的锚杆周边各安装一个位移计进行围岩内部位移监测[1]。

在挂防水板及浇筑二衬混凝土前在拱顶与左、 右拱腰处分别安装土压力计,用以监测两层支护间压力;并在二衬混凝土施工前在拱顶与左、 右拱腰处安装埋入式应变计,用以监测二衬混凝土受力情况。

所有监测元件尽量安装在整个断面内, 各传感元件埋设位置如图1 所示。

4 施工监控量测分析

4.1 洞内外变形分析

图1 监测元件安装示意图

先选取YK66+143 断面展开分析,该断面埋深>300 m,围岩为微风化凝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呈块碎状镶嵌结构,拱顶右侧有股状裂隙水流出,地质预报显示前方为节理裂隙密集带, 施工中对该处附近位置进行了加强支护。

图2 拱顶下沉-时间曲线图

图3 周边位移-时间曲线图

由图2~3 可知, 洞内变形主要发生在开挖后的几天时间,在及时支护后随着开挖面的掘进,监测点受到的扰动逐渐减弱,监测断面在较短时间内就达到了稳定,监测期间洞内观察无异常。

4.2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4.2.1 二衬内应力

由图4 可知,不同位置的二衬混凝土应力差别较大,随混凝土强度增长一直处于缓慢变化中, 整体增幅相对较小,在达到强度后趋于稳定。 对比钢支撑内力,二衬各位置受力值较小,可见还有极大的受力潜力,也说明钢支撑在整个支护结构中起到很好的支护效果, 初级支护系统承担了大部分围岩压力, 二衬混凝土则可视为巨大的安全储备。

图4 二衬应力-时间曲线图

4.2.2 两层支护间压力

由图5 可知,初支与二衬间压力分布有些许不均匀,拱顶处压力最大, 左拱腰、 右拱腰渐次减小呈较对称分布。初支与二衬间压力初始阶段略有波动,在二衬混凝土凝固、产生强度后,各处压力趋于稳定,最终表现为与围岩压力较一致。

图5 两层支护间压力-时间曲线图

4.2.3 钢支撑内力

由图6 可知,钢支撑内力受压为正,钢支撑外环以受压为主,内环以受拉为主,初期支护产生作用后,钢支撑受力趋于平稳。当二衬施工完毕产生强度,亦分担了围岩压力,如拱顶内缘处受力随二衬施工、混凝土产生强度过程中,逐渐减小拉力,甚至处于不受力状态,其余钢支撑受力几乎不变, 表明钢支撑与喷射混凝土共同承担了大部分围岩压力,二衬分担初期支护的小部分应力。

图6 钢支撑内、外缘应力-时间曲线图

总体来看,钢支撑在初期支护系统中所受应力较大,承受了大量围岩荷载, 对提高初期支护整体强度起到了很大作用,对于破碎带处等围岩条件不佳的隧道来说,施作钢拱架是很有必要的[2]。

4.2.4 锚杆轴力

结合图7~9 可知,各锚杆受力初期变化较大,浅层围岩较深层围岩受开挖影响更大, 锚杆轴力随埋深增大逐渐减小。 整体而言,锚杆以受拉为主,各锚杆轴力受力变化不大,呈稳定状态,受力值也较小,围岩比较稳定。

图7 拱顶处锚杆轴力监测时间曲线图

图8 左拱腰处锚杆轴力监测时间曲线图

图9 右拱腰处锚杆轴力监测时间曲线图

4.3 围岩受力变形分析

4.3.1 围岩压力

由图10 可知,围岩与初期支护之间的压力分布并不均匀, 但已趋稳定。 监测期内呈现出左拱腰围岩压力较大,左、右拱腰围岩压力呈不对称分布,拱顶相对较小的情况,可知拱顶应力已释放充分,围岩或因右洞先行且地势较左洞低呈现偏压。该断面各测点压力虽有差异,但整体数值均较小,附近围岩条件较好。且随着二衬混凝土浇筑完毕,各测点围岩压力渐趋稳定且小于最大值,说明二衬已发挥作用,开始受力[3]。

图10 围岩与初支之间压力-时间曲线图

4.3.2 围岩位移

图11 围岩位移-时间曲线图

由图11 可以看出, 各监测点位移变化模式类似,总体变形量小,其中拱顶位置变形量较左、右拱腰稍大,围岩较快产生成拱效应。各监测点初期位移变化较大,随后趋于平缓, 与锚杆轴力监测曲线图印证监测断面附近围岩条件较好,围岩自承载能力强,且初支及时,所以围岩总体位移很小。

5 结论和建议

青岩山隧道YK66+143 断面施工中处于Ⅲ级围岩自加强范围,为抗压强度较高坚硬岩,监测反应围岩位移与锚杆轴力均较小,且很快趋于稳定,故支护结构和施工方法合理,安全性高。

可考虑在后续开挖的类似或更佳围岩条件位置优化系统锚杆参数, 如适当缩短锚杆长度或减少系统锚杆数量,亦可尽快施工二衬,实现安全快速施工,减少工序。

猜你喜欢
曲线图轴力拱顶
继承“传统”中蕴藏的“智慧”(六)
中核集团:全球最大LNG储罐拱顶模块吊装成功
钢板桩内支撑预加轴力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浅谈支撑轴力伺服系统在深基坑中的应用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基坑钢支撑轴力监测的优化及实践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