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战略下我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发展路径

2021-01-23 00:15王海涛余庆任建厂刘玉倩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能训练

王海涛 余庆 任建厂 刘玉倩

【摘   要】   我国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需要重新定位,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部分设立本专业的高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有关招生、培养、学生就业等问题调研。结果表明,社会对运动健康管理、体能训练、感统训练、运动防护等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加,体能训练和运动防护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方向。

【关键词】   健康中国;运动人体科学;体能训练;运动防护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Kinesiology Major in China under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2030”

Wang Haitao, Yu Qing, Ren Jianchang, Liu Yuqian*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y China 2030" strategy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Kinesiology Major needs to be repositioned and constructa training system to adapt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e investigated the enroll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of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demand for sports health management, and physical training, sensory training and sports protection will increase. Physicaltraining and sports protection are very promising directions for the Kinesiology Major.

[Key words]Healthy China; kinesiology major; physical training; sports protection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3229(2021)03- 0000 - 00

0     引言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设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目前已有30余所高校开设该专业,最初多数高校将体育保健康复作为发展方向,培养了大量运动科学、体育健康、运动康复的精英人才。目前已形成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2012年教育部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目录,成立运动康复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失去了主要的发展方向,部分学校出现生源不足,被迫停止招生,多数学生入学后转到其他专业,社会对该专业本科生认可程度不高、就业率低。2021年我国实行按专业招生,运动人体科学急需找到新的专业发展路径和就业渠道才能对学生有较好的吸引力。同时,随着公众对“体医融合”的认可,尤其是我国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掌握促进民众健康的知识和技能[1]。因此,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需要重新定位,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参考《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国各相关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相关研究文献[2]。

1.2   调查法

(1)高校调查:通过与各高校的交流和参加全国会议(2019年全国体育科学大会[3-4],201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2019 年第六届广州运动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20年的网络视频会议),对全国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生源、培养方案、学生就业、发展思路等。

(2)市场调研:设计访谈提纲,利用检查实习,从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调查社会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的评价,对培养方案的建议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现状

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物学、体育学、医学高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培养的人才基础知识广泛、扎实,实验技能较强,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5]。近20年来专业发展迅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目前已有30所高校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学校性质包括体育单科院校、综合院校、医学院校等[6]。多数高校将体育保健与康复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中包含了多门医学相关课程,注重学生康复技能的培养,安排学生到各级医院康复科学见习、实习,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部分学生毕业后到医院康复科、社区康复中心等单位工作。

在我国实施“健康中国2030”及“体医融合”的大健康背景下,国家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教育部于2012年设立运动康复专业,部分高校设立了运动康复专业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使运动康复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失去了体育保健与康复主要发展方向,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率较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需要根据国家政策、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重新定位,确定本专业的新的发展方向。

2.2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大健康、体医融合战略的快速推进和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快速增加,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世界范围内人类疾病谱发生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增加,代谢性疾病增多,高血压、糖尿病、超重与肥胖等健康问题凸显。由于不科学运动导致的运动性伤病增加,社会对健康管理、运动防护、感统训练、体能训练等人才需求量增大。而目前我国现有的相关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同时已有人才部分专业性不强、知识技能储备不足。

2.2.1   对运动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国家体育大国战略的推进,对大众健康的重视重度越来越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国民体质有所提高。但由于体育锻炼科学化程度不高,锻炼效果不理想,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的比例较高。需要运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定期进行科学测试与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指导体育锻炼,提高体质水平[7]。

2.2.2   對运动防护师的需求

我国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至少3次及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及以上)的人数所占比要达到37%及以上,2030年则要达到40%以上。在如此众多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中,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发生也明显增加。同时,中小学体育课程增加及中高考中的体育测试,均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品质,但中小学生的运动性伤病比值也明显增加。因此,需要增设运动防护师的职业岗位,掌握预防运动性伤病、现场急救、运动损伤评估、运动系统伤病的康复和体能训练的知识与技能。2021年4月,广东省运动防护协会提出,运动防护师的培训和认证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协会与高校及企业需开展深入合作,进行相关人才的培训。

2.2.3   对感统训练人才需求

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抱得过多、立得过早、坐得过多、动得过少,导致相当一部分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差,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自闭、多动等,影响到了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统训练是提高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运用对儿童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提高对各种感觉的统合能力。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目前还没有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感统训练的专业人才。感觉统合测评方法、感统训练方法还不完善,需要这方面的科研成果。

2.2.4   对体能训练人才的需求

我国已经步入体育强国行列,竞技训练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体能训练还存在一定缺陷,部分运动员竞技表现有待提高,运动损伤的发病率较高,需要专业的体育训练人才指导训练。军事体能训练方法有待改进,士兵训练伤的发生率较高,新兵训练通过率有待提高。

社会对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体能训练人才的培养体系很不完善,我国还没有设立体能训练专业,多为社会短期培训方式,造成从事体能训练行业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8]。我国需要体能训练的学历教育,培养出大量体育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北京体育大学于2018年率先成立体能训练学院,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多种方式进行体育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

2.3   目标定位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与体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运动机能评定、体质评价的能力,能胜任运动人体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工作。

各高校在基本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办学特色,分析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有的学校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为运动健康管理、体育与健康教育等[9]。

近年来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主要有体育师资、体能训练师、运动防护师、运动康复师、体育产业等方面,而我国本科学历教育主要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社会体育与指导、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等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未来十年社会对体能专业、运动防护人才需求量大,但还没有相应专业学历教育。因此,提出可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目标定位在体能训练和运动防护。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深化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运动防护师的职业及职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是符合目前我国社会需求的政策导向。

2.4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能训练/运动防护课程体系

学生需具有良好的体姿体态,较强的心肺机能和运动素质,健康生活方式。能够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发现体能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国家有关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法规,具有体能训练/运动防护的从业资格。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专业类基础课开设《标准》规定课程的7门课程。专业方向课除开设《标准》规定课程的3门课程外,还开设体能训练/运动防护相关的特色课程。如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功能性训练技术、感统训练、健康管理学、人体发育学。专业拓展课设置体育保健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营养学、运动训练学、体态评估与矫正、游泳基础、田径、体操、网球、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等课程。在课程中掌握个人风险筛查、环境风险排查、运动风险管控、运动损伤急救、大型赛会应急系统规划、运动损伤评估、运动损伤处置、运动损伤心理干预、运动损伤康复、运动医务监督、运动防护教育和研究等知识和技能[10]。

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参加校内运动会损伤防护、开放实训室处理校园内常见运动损伤、参加校外的大型比赛现场的运动防护工作等,通过实践强化知识,掌握技能[11]。

3     结论

(1)运动康复专业的设立需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重新定位。

(2)社会对运动健康管理、体能训练、运动防护等方面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加。

(3)体能训练和运动防护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方向,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足供需不平衡现状。

4      建议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学校的较硬件条件支持。建议采取培训、人才引进等多种途径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除具备《标准》规定的实验室外,还应建立体能训练中心,配备足够的现代体能训练器材。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加强教师的体能和运动防护方面的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媛,陆矫,徐瑞,等.“体医结合”理念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研究——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1):65-70+2.

[2] 教育部.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7.

[3] 曹玉萍.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以《运动解剖学》为例.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

[4] 刘丽萍,侯媛媛,葛廷云,等.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六要素-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

[5] 喬德才, 康道峰,刘晓莉, 等. 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5-228.

[6] 牛建军,秦秀梅.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纾解[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34(1):68-73.

[7] 杨磊. 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全民健身领域就业制约与突破[J]. 山东体育科技, 2017,39(3):78-82.

[8] 喻菊. 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及社会需求——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1(2):96-98.

[9] 刘玉倩,王海涛. 保护动机理论在《健康教育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9(4):103-105

[10] 于芳.后MOOC时代运动人体科学课程SPOC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科技,2019,40(6):125-126.

[11] 徐丰,霍洪峰.腘绳肌损伤因素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1(1):94-100.

[收稿日期]   2021-04-09

[基金项目]   2019年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类项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LSJGYB1917);2020年校内一般科研平台:运动与健康研究所

[作者简介]   王海涛(1973- ),男,博士,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能训练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拳击体能训练方法研究
实效性视角下对警察体能训练的思考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