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空间溢出与文化产业发展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2021-01-26 09:47宁,白思,2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域空间

惠 宁,白 思,2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宝鸡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文化产业在数字化引领和科技的支撑下,已经进入了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先导的全新发展阶段。”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依托下,文化产业出现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以数字内容为中心的新业态,文化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升,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协调,产品技术含量低,文化产业链条短,高端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探索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影响效应,对于充分释放互联网红利,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的经济效应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浪潮,郭家堂等从效率入手提出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推动了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明显促进了中国、行业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3]。纪玉俊等从结构入手提出互联网实现了智能制造,促进了产业集群互联化改造升级、推动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实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4-6]。韩先锋等从创新入手提出互联网借助其信息传播、互联共享等先天优势改变了创新系统的技术格局和创新模式,优化了创新资源整合方式,缓解了创新主体的认知差异,显著提高了创新效率和绩效[7-8]。其中,探究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甚少,且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马士远认为互联网加速了文化产业形态外延拓展、激发了文化产业消费意愿、打破了文化产业行业壁垒,提出互联网可以从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创新金融合作模式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四条路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9]。肖艳等强调构建数字化文化产业园区的必要性,要求促进大数据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智慧升级”当作衡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效的评定标准,利用大数据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高端化发展[10]。陈政等研究表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消费需求,明显带动了文化产品市场的扩大[11]。张波等提出互联网能够显著降低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提高使用体验效果,增强产品传播渠道,并运用北京市2005—2012年的年度数据证实移动电话用户数和互联网上网人数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2]。喻莎莎指出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交易模式,实现了虚实结合的发展方式,利用31个省级面板数据说明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13]。

从以上现有研究分析可知,有关互联网经济效应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且大量研究从各个方面探讨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创新绩效、产业升级的影响,但很少有学者将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关联在一起,鲜有文献探讨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几乎没有文章考虑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的空间异质性和依赖性。然而,互联网作为新兴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起着明显的积极影响,很有可能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基于此,本文将利用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Morans’I指数和Geary’s C指数验证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的相关性,选取邻接矩阵权重和距离矩阵权重构建空间误差计量模型,深入探究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现实参考和政策支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它的战略地位影响着国家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优化了文化产业形态。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革新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内容。首先,平台经济、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线上营销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催生出一批网络阅读、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领域的文化新业态,整体上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其次,互联网技术垂直打通了资金获取、内容制作、宣传推广、发行销售等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内部管理治理结构由扁平模式变为垂直,资源要素能够实现有效整合,优化了公司的管理方式。最后,互联网的连接,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了跨界融合,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边界壁垒被打破,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工业、休闲农业、农耕文化等新兴产业形态逐渐兴起,为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二是互联网提高了文化消费体验。一方面,互联网产生了新的零售方式,文化产品的销售逐渐由实体走向虚拟,数字化消费和碎片化消费成为主要途径,人们不需要专门去书店、图书馆、影院、展览馆等实体店,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阅读书籍、观看视频、浏览网页,促使顾客的消费愈加便利,加大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互联网衍生出的大数据、云计算、3D技术等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可以通过对顾客消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精确捕捉文化产业市场需求,为顾客提供精确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3D技术可以模拟出立体感的文化产品,使文化产品的视觉效果更为逼真和生动,提高客户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体验。

三是互联网促进了经济增长。一方面,互联网的应用降低了文化产品的成本。传统文化产品的制作需要消耗纸张、光盘等原材料,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衍生出各种制图软件、音频录制软件等,极大简化了文化产品的制作流程,明显节省了文化产品的制作成本和制作时间。并且,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的功能,扩大了文化产品的扩散范围,加快了文化产品的推广速度,大幅度降低了产品推向市场的流通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拓宽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互联网将文化产品处于开放式生态中,区域特色文化产品通过互联网通道迅速传播,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相互碰撞融合,拓宽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使居民的各种知识、文化、艺术等个性需求得到满足,激发了文化产品的经济增长效应。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二)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

互联网不仅提升了产业、企业、产品的创新优势,而且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优势和竞争能力,产生区域空间溢出效应。

一是互联网优化了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互联网凭借传播优势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区域之间的技术、信息、知识等得到有效的溢出,提高了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互联网实时监控文化资源在区域之间配置的全过程,不仅能够精确计算资源配置在各个区域之间的使用效率,使资源匹配更为合理有效,而且对于偏离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避免资源错配现象的发生,提高文化资源在区域之间的配置效率。

二是互联网增强了区域之间企业的联系合作。一方面,互联网为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企业之间可以无障碍沟通交流,为文化产业发展出谋献策,补齐短板问题,有效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实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链条涉及生产要素获取、创意形成、产品制作、包装营销等各个环节,需要各个产业链协同完成文化产业的发展。互联网通过网络获取生产资源,在人力的支撑下完成对文化产品的制作,并通过网络快速完成文化产业的传播销售,加强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区域之间文化资源和产品的跨界融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协调联动,实现区域文化企业的协同发展。

三是互联网扩大了区域之间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对相邻地区产生竞争压力和学习模仿。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增强了竞争效应的强度,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尽快获悉相邻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态,从而加强了区域发展的紧迫感和紧张感,刺激本地区加大对文化产业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显著的示范效应,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利润会驱使相邻地区也发展相同产业,以获得同样的红利。同时,互联网更加有利于区域之间的模仿行为的产生,在网络环境中,本区域能够很快获取相邻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还能获取相应的技术资源支持,从而有效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溢出效应。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互联网加强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三、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模型构建

从以上理论分析可知,互联网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据此本文将互联网作为核心要素纳入模型验证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作用。同时,为了减少异方差对结果一致性的负面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做了取对数处理,模型如下:

lnculturalit=α0+α1lnnetit+α2lneduit+α3lndemandit+α4lnupgradeit+α5lnopenit+ui+εit

(1)

其中,i代表30个省份,t表示2006—2017年份,culturalit是因变量,表示i省第t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netit是核心解释变量,表示i省第t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eduit、upgradeit、openit、demandit是控制变量,分别表示i省第t年的人力资本水平、产业升级程度、对外开放水平和文化市场需求;α1~α5是待估参数,表示各变量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弹性强度;α0是截距项;ui是个体固定效应;εit是随机误差项。

然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空间相关性,在考虑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下,本文将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互联网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来证明影响邻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否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本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的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两种。

空间滞后模型(SLM)假定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邻近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具体模型形式为:

lnculturalit=ρW×lnculturalit+α1lnnetit+α2lneduit+α3lndemandit+α4lnupgradeit+α5lnopenit+uit

(2)

其中,ρ是空间滞后系数,表示邻近区域文化产业对本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与方向;W是n×n的空间权重矩阵;uit是随机误差项;其余变量与式(1)相同。

空间误差模型(SEM)假定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邻近区域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无法解释或无法预期的部分,其中的空间依赖作用存在于扰动误差项中。具体的模型形式是:

lnculturalit=α1lnnetit+α2lneduit+α3lndemandit+α4lnupgradeit+α5lnopenit+uit

(3)

uit=λW×φit+εit

(4)

其中,λ是空间误差系数,表示邻近区域文化产业的不可观测因素对本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和方向;uit是空间自相关随机误差项;εit是随机误差项,其余变量与式(1)相同。

(二)变量设定

1.文化产业发展水平(cultural)。现有文献对于文化产业的测度主要集中于投入和产出的某一角度,文化投入方面衡量指标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等,文化产出方面的衡量指标有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等[12,14]。为了准确评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本文将从文化产业投入水平(cultural1)和文化产业产出水平(cultural2)两个方面共同测度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考虑数据一致性、可得性原则的情况下,分别选取各地区文化事业费和各地区文化机构总收入来衡量。

2.互联网发展水平(net)。互联网作为新兴通用技术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高潮,目前在区域层面对于互联网发展水平测度一般采用网站数、cn域名数、移动电话数、互联网接入户数、互联网普及率、网民数等[1,12]。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的溢出效应,反映网民的扩散作用,故选取网民总数作为测度指标,再次考虑到区域人口基数可能会影响区域的互联网发展,为了准确测度互联网发展水平,本文将选取各地区互联网与年末人口数的比例来衡量互联网发展水平。

3.控制变量。为减少文化产业其他影响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文献,选择人力资本水平、产业升级程度、文化市场需求、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控制变量[15-16]。人力资本水平(edu):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采取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来衡量。产业升级程度(upgrade),文化产业属于新兴朝阳产业,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借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改革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高潮,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文化市场需求(demand),文化产业的推动很大程度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者需求水平的提高激发了文化产品的优化升级,由于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于城镇区域,采用分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指标来衡量文化市场需求。对外开放水平(open),对外贸易的开放对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冲击。外来文化的涌进一方面能够给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对本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这里采用货物进出口总额指标来衡量。

表1 描述性统计

(三)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数据包含2006—2017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由于港澳台和西藏的数据存在严重的缺失,故将其删除。本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文化市场需求变量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7—2018),互联网发展水平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统计报告(CNNIC)》,人力资本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2018),产业升级程度、对外开放水平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8),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标准差都比较大,初步可以判断区域之间存在聚集现象,增大了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和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差距。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

在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之前需要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其中莫兰指数I(Morans’I)是最常用的方法,公式为:

另外,吉尔里指数C(Geary’s C)是测量空间自相关性的另一种方法,公式是:

其中,吉尔里指数C的取值一般介于[0,2),大于1表示负相关,小于1表示正相关,等于1表示不相关。

本文分别采用Morans’I指数和Geary’s C指数对变量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判断,由于大量文献已经验证过文化产业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本文将着重考察互联网发展水平的空间依赖性,验证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在2006—2017年之间Morans’I指数和Geary’s C指数均显著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不存在空间相关性的零假设,说明互联网发展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并且Morans’I指数均大于0(系数在0.205~0.309之间),Geary’s C指数均小于1(系数在0.522~0.679之间),说明区域之间的相关性为正,即高值区域向高值区域聚集,低值区域向低值区域聚集。可见,区域互联网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必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验证。

表2 互联网发展水平(net)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模型选择检验

在选择空间计量模型时,需要判断是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根据Anselin等提出的判断规则,如果拉格朗日乘数LM Error统计量较LM Lag统计量显著,则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否则采取空间滞后模型。如果两者显著性相同,则比较稳健估计的LM Error统计量的显著性和LM Lag统计量的显著性,若LM Error统计量的显著性越高,就选择空间误差模型。检验结果见表3,列(1)和列(2)分别是从文化产业投入角度和文化产业产出角度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LM检验结果,LM Error统计量的显著性高于LM Lag统计量,所以本文选择空间误差计量模型(公式(2))验证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表3 空间计量模型LM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本文首先对模型进行了普通回归估计,Hausman检验结果不能显著拒绝原假设,故采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见表4的模型1。可以发现,核心变量net的影响系数在文化产业投入模型中显著为正,而在文化产业产出模型中不显著,可见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不稳定,说明普通回归模型存在偏误。进一步,考虑到空间距离的影响,本文将空间效应纳入普通模型,通过构建空间误差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见表4的模型2和模型3,分别是不考虑控制变量和考虑控制变量情况下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否考虑控制变量,空间误差回归系数P和互联网发展水平net系数均显著为正,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本文的结论。从模型3可以看出,拟合优度R2明显高于普通回归估计结果,表明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拟合度更好,本文更适合采用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空间误差回归系数P为正,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受到本区域和邻近区域不可测因素的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的邻近为区域之间文化产品的更新和消费、文化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以及文化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从而推动了区域之间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互联网发展水平变量系数在文化产业投入模型和文化产业产出模型中均为正,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互联网能够显著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能够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每当互联网发展水平提高1%,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提高0.563%和0.270%,从而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的成立。可见,互联网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促进了本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加强了邻近区域对本区域文化产业的溢出作用,所以未来要加大互联网发展的投资力度,积极构建普惠互联网,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表4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

对控制变量做简单的分析。人力资本水平变量系数为正且在文化产业产出模型中通过1%显著性水平,说明人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激发智慧推动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革新传统文化产业产品,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产业升级程度变量系数在文化投入模型中显著为正,但在文化产出模型中不显著,总的来说产业升级还是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社会力量和资源的支持,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文化市场需求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市场需求仍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文化市场需求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对外开放水平变量不显著,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说明对外开放并没有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发展,这可能是外部文化的涌进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国内部分产品市场,对本国文化产品产生了挤出效应。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以上结论的正确性,本文将从两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将距离空间权重替换邻接空间权重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二,替换被解释变量指标,本文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仅从资金投入的角度,这里将从人力投入角度选择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1)此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故数据时间范围为2012—2017年。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回归结果见表5,可以发现空间误差系数显著为正,验证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互联网发展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互联网对区域文化产业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从而证实了本文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表5 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处于经济转型的新时代,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研究,基于现有相关研究和数据,进行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互联网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受到本区域和邻近区域不可测因素的影响。其次,互联网确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能够显著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且加强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推动了邻近区域对本区域文化产业的溢出作用,每当互联网发展水平提高1%,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就会提高0.563%和0.270%。最后,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和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区域,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文化市场需求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创新步伐,提高了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内容,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第一,重视区域的空间效应。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要遵循文化产业空间溢出的规律,利用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评估下选择合适的地区建立文化产业基地,集聚力量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这些区域的龙头引领作用,通过区域之间的辐射效应带动相邻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平台,加强与邻近区域之间的文化创意交流和协作,推动文化产品、文化要素、文化人才的互流互通,实现资源、市场、利益的跨界共享,形成区域之间文化产业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二,加大互联网的建设力度。充分运用互联网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强互联网的“硬件+软件”建设,持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完整的互联网架构,拓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开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高端技术。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网络内容,加深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增加“互联网+文化”等软件板块,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培育一批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文化产业,拓宽互联网普及范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和应用效应。

第三,扩大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区域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潜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一方面,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采取多种融资优惠政策,允许有实力、有潜力的文化企业低门槛贷款融资,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流向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和科技的投入。重视文化人才的培育,在高校专门设定文化产业专业,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为文化产业培育一批专业型人才,加大对科技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地区技术水平,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激活文化产业活力,充分挖掘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区域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最大可能激发区域文化开发的潜力。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区域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分割区域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创享空间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区域发展篇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区域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