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被灵感击中 激动如海

2021-01-26 11:57刘雨薇
大学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胡适导师研究生

有效阅读

刘雨薇,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生一年级是课程最为集中的一年,也是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通常来说,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会布置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作为“半路出家”的文学专业研究生,我还有大量的文学理论和作品需要补上。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最有效的阅读,就成了我在研究生学业开始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刚刚开学时,导师席云舒要求我们阅读《胡适留学日记》,目的就在于让我们学习胡适在留学期间是如何读书的。胡适在美留学期间曾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文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尤其在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期间,胡适在主修哲学之余,还修了文学、政治经济学等专业的课程,课业不可说不繁重。然而胡适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在阅读,常常是短短一两天就能读完一本书。他规定自己“读书非毕一书不读他书”以及“每日除常课之外须自定课程而敬谨守之”。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伴随着如此高速的阅读,胡适还坚持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又写了大量读书笔记和研究性论文。广泛而高效地阅读,活跃地思考,与作者对话,这些都是我从中学到的方法。

“有系统地阅读”则是导师一直向我们强调的读书准则,在入学之初,各个老师都开列了体量不小的参考书目。初成研究生普遍遇到的问题是,迷失在书单中,东抓一本西抓一本地看。这样不仅没有头绪和章法,也难以抓住书的精要,更别说提出自己的见解了。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就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有系统、有纵深地阅读。比如在刚刚过去的秋季学期,我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跨文化元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阅读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专家王德威、陈平原和刘禾等老师的专著,并搜索了相关的期刊论文。这样的阅读方法能够强化我们自主搜集和挑选材料的训练,有利于脑海中知识网络的形成。最重要的是,这样对同一主题下不同观点的辨析和思考,对于增强思辨能力、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有很大的助益。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有系统地阅读,才能真正使阅读事半功倍。

捕捉前沿

在广泛而有系统地阅读,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外,密切关注自己所在学科的前沿动态,也是写出好文章不可或缺的要素。

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有很多途径,阅读在本学科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我在备考研究生时养成了浏览文学和学术期刊的习惯,并将这一习惯延续到今天。在翻阅一些核心期刊之后,我发现就文学研究而言,针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重点,也在随着时间发生着变化和转移。如果仅仅埋首于故纸堆而不关注这些动态,自己的研究也难免滞后,很难出新。

在学术期刊之外,国内外学术会议也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和报刊相比,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的学术会议往往切口更小、更有针对性。一次我参加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语言大学梁晓声教授的作品研讨会,会上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发言,让我受益良多。同时,我也向会议提交了论文《“安命”与“造命”——论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中的两个女性形象》,此論文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全文发表。希望这也能对其他人有所启发。

万能的互联网当然也能够为捕捉学科动态、激发写作灵感提供帮助。互联网是我在碎片时间里抓取信息的最好工具。有一次我从网上看到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去世的消息,而我此前正好读过他的名著《语言与沉默》,就写了一篇《斯坦纳:审视后的生命》,发表在《文艺报》上。还有一次我从网上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爱说教的男人》,就买了这本书来读,随后写了《〈爱说教的男人〉:被没收的女性声音》,也发表在《文艺报》上。

资料互证

论文写作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角度的选择、框架的搭建、材料的搜集等。在此我想谈谈搜集材料方面的心得体会。

上学期,导师席云舒开设了一门“学术研究中的材料与方法”课程。在课堂上,他以胡适研究为例,带领我们通过查找史料来解决学术史上聚讼多年的新老问题,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神奇力量。

1.2019年12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秋季庭院

2019年6月在本校参加梁晓声作品研讨会(作者:第五排右一)

导师讲授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学习这门课的同时,恰逢我正在进行论文《梁启超1918年暑期的家庭讲学》的写作,这是一篇基于梁启超在1918年夏秋间写给弟弟梁启勋三封家书的考证文章,通过考证这三封信的时间顺序来理顺梁启超为子女们讲学的内容,并从中管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进行时间顺序上的考证时,我注意到梁启超在其中一封信里提到了时任广东财政厅长黄孝觉去世这一信息,试图以此作为关键线索,通过考证出黄孝觉去世的时间来倒推这封信的写作时间。

然而这一构想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在尚未掌握搜集材料的方法时,我只是毫无头绪地在各个搜索引擎中输入黄孝觉的名字,这样浪费时间不说,最终还是收获甚微。在读了导师的考证文章《康奈尔大学胡适的成绩单与课业论文手稿》后,我感到思路一下子被拓宽不少:导师就是用大量原始资料“相互印证”,得出正确结论的。于是我先是花了一些时间来思考哪些类型的材料中可能会有对黄孝觉去世这一事件的记载,最终确定了几个检索方向:与黄有过交往的人的年谱、日记以及这些人为他写的悼诗或挽联;当时的报刊、省志或地方志;官方档案和战报。接下来就是对每一类材料各个击破,尽可能地穷尽所有可能的检索渠道,比如当时的报纸可以在“全国报刊索引”“全球新闻档案”等网站上找到,年谱和日记的全本基本都可以通过BALIS原文传递(高校成员馆间印刷品及电子资源的电子全文传送给读者的服务)得到线上资源,其他零散材料则可以通过读秀(知识搜索及文献服务平台)和其他搜索引擎来查漏补缺。通过这样的搜索,我最终确定了黄孝觉去世的时间范围,为三封信时间顺序的考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篇文章后来刊登在《名作欣赏》上。

中学时读里尔克的诗,有一句是“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后来每每在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或被灵感击中,我都会想起这句诗。在研究中突破时空的限制与智慧的灵魂对话,是无可比拟的快乐。

责任编辑:王新伟

猜你喜欢
胡适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