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电影声音创作与艺术追求

2021-01-27 12:28上海师范大学200030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樟柯方言人性

( 上海师范大学 200030)

贾樟柯作为中国走在先锋前列的敏锐导演,不管是归结于第六代导演中的代群观察,还是置于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下考量,贾樟柯的电影都在社会学和文化史上有这着重要的地位。社会研究总与其叙事和选材分不开关系,无论是非职业演员、自然灯光、写实风格、或是台词的朴实生活化等总会作为贾樟柯创作的最大特色进行叙述,这与他自身的电影“嗅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贾樟柯电影的重要标志。

一、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声音运用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声音上的处理极具特色,他是一个自由的导演,他排斥虚假的后期补音,不难发现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人声、音乐、音响的独到配合让电影产生了一种近乎白描的真实,这样的电影风格,被称为当时的“地下电影”,极具反叛美学的冲击力。

(一)山西方言的地域化特征

贾樟柯出生于山西汾阳,汾阳对于他似乎有一种独特的故乡情怀,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多次大篇幅的使用山西方言,更有多部电影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直接在汾阳。汾阳城已经成为贾樟柯电影的地标,构成特立独行的精神渊源,对于贾樟柯而言,他拍摄的是中国变迁的历史记忆,汾阳就是中国的缩影,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山西方言就是时代的重构,记忆的凝缩。

贾樟柯要把他童年时记忆都通过电影描述出来,描述变化,描述普通人的变化,而方言正是地域的体现,是普通人平常的地域体现,用方言是地方文化,也是最普通的平民文化。全片山西方言的运用经过美学的处理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站台》一片,全片使用方言,写的是韩三明与尹瑞娟追求爱情的故事,演员说话时总是用方言交谈,并且喜怒哀乐都用方言的方式进行展现,背景是嘈杂的,但是不难听出都是方言,平实的方言让人们难以忽视贾樟柯对于山西的故乡情结。方言是普通人的家乡情结,是大众人民对“根”的理解的直接感官体验,影片运用方言式的对白,可能也有用意是提醒人们,在经济改变和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根”,方言的故乡情结也着实实现了贾樟柯超越现实世界的审美想象。

贾樟柯的每一部影片其实最终归结于故乡,最终或多或少都会有着漂泊感,或多或少的都是描写人物的孤独,乡愁是大家共有的,方言的人声运用也与贾樟柯导演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有很大的关系。

(二)流行音乐的时代特征

贾樟柯是一位爱乐之人,在他的电影中,出现的音乐大多不以插曲的方式出现,而是作为片中最重要的背景线索出现,并且参与剧情的发展,强化影片的时代特征,营造作品的意境。年代的流行音乐富有强烈的记忆重构性,而音乐的构思,必须符合影片所展现的时代基调和感情,使音乐的听觉形象能够很好地与视觉形象相配合,体现综合性美学原则。

贾樟柯把音乐作为影片重要的调味料,电影有着非常多的环境氛围都是靠着音乐去营造,所以音乐便有着营造影片氛围和基调的重要作用,例如贾樟柯最新的电影《山河故人》中所运用的流行音乐《珍重》,《珍重》是香港歌手叶倩文的著名曲目之一,这首歌的基调与贾樟柯这部影片所描述的沈涛的命运是一致的,生命中人来人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下一个人,什么时候又会有人离开,在这个时候,全片以这首歌营造沈涛个人的心理环境,营造影片伤感怀念的氛围基调是非常明智的。

(三)主题音乐的叙事特征

主题音乐,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是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常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常用的电影音乐艺术形式。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只有一部主题音乐,在特定的画面反复出现,比较容易放在电影的结尾去营造一种感情的渲染最终的感情意图。这样的音乐甚至是音响的效果会使影片的自然环境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影片的人物刻画中显得人物更加立体,这样的主题音乐在影片中会起到连接情节的重要作用,成为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的重要纽带。

通常来说,主题音乐原创的比较多,贾樟柯自己填词改编的《乌兰巴托的夜》,这是一首流行语蒙古族的思乡情歌,该曲在《世界》中起着纽带的作用,而《世界》有两款宣传语:“我们是飘一代,飘在这个世界”,“北京在打雷,乌兰巴托开始下雨”,用贾樟柯的意思去解释这两款宣传语:“飘一代人离开家乡,离开体制,离开家庭,来到大城市,他们是新移民,也是电影讲述的主题,而第款则有一种角落的感觉,变现了我们生活世界局促、空旷和变化的一面”。贾樟柯通过此曲,以万花筒的模式强化主观结构意识,达到叙事目的,而赵涛演唱的《乌兰巴托的夜》也很好地诠释了该片伤感的“漂”的感觉。

二、贾氏电影的艺术追求

(一)纪实风格

贾樟柯的电影叙事风格最为首要的形式便是纪实,从《小武》到《山河故人》,贾樟柯的风格是独特的,他坚持站在真实的角度,重构历史的记忆,拒绝诗化历史,他的电影是理性、现实化的记录,以独特的视角在故事片与纪录片中寻找自己对于历史的记忆,排斥情节的跌宕起伏,描述真实的人生。

画面的真实是由镜头的运用而直接带来的结果,贾樟柯的电影都取实景拍摄,《三峡好人》当中奔腾的长江,绵延的山脉,《站台》当中随处可见的墙壁标语,《山河故人》中熙攘的汾阳大街,一个个都是营造现实主义画面风格的有力环境佐证。最为出彩的反而是声音的纪实,嘈杂的人声、背景的音响声、叫卖声、孩子的嬉闹声、群众的讽刺声,声声入耳,可能观众会觉得刺耳,但真实的叙事,就是各种声音的组合。

所谓纪实风格,其中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贾樟柯最善于运用长镜头语言体系体现现实生活,以巴赞和侯孝贤为楷模,新浪潮的现实主义为学习对象,贾樟柯开始了对电影的思考和感悟,因为过于纪实,作品便有了淡化叙事情节的特点。他有着自己对电影独特的认知,电影是用来体现、还原生活本身的方法和手段,他不愿意打破世界该有的秩序,他认为世界、生活,是平和而又宁静的,摄影机就应该站在第三角度记录现实而不是介入拍摄,带去更多的主观色彩。他的电影中,长镜头几乎是每部作品的标配。

(二)底层叙事

贾樟柯的电影中,没有英雄,没有突出人物,他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是许多导演用来作陪衬的人物群像。贾樟柯对社会底层的困境有一种独特的悲悯情感,他深知小人物的悲哀,了解小人物在社会底层的挣扎和痛苦,对社会的弱势生命充满无奈和伤感。他希望借由他的电影作品,能够唤起公众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以此揭示底层生命的存在与生存的悖论。《小武》中的小武,《三峡好人》中的韩三明,《任逍遥》中的小济与彬彬等等,生活造就了他们沉默、隐忍的性格,在绝望中的痛苦和挣扎是注定要失败的,贾樟柯的电影中,好像希望从来就没有光顾他们,他们的反抗也是被动和无奈的,坚韧的沉默成了社会难以攻破的堡垒,而在这种沉默的背后,则是社会底层小人物,无家可归的漂泊感,这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缺失的真实,也是人们难以面对的残酷生活原型。

类似这样的细节有很多,纵观贾导的影片,一是底层,由于贾樟柯的影片大多描写的小人物的普通平凡,就一定会涉及到社会地位低下的相关隐喻画面,这样的画面含义突出,只是为了唤起大家去关注这些我们平时说的普通人,他们可能生活水平不高,是我们生活中的主体,有着执着坚韧的可贵品质却;二是变化,贾樟柯多次用汾阳作为缩影描述中国变迁,这是贾樟柯的成长记忆,更是中国发展不能忽视的问题,贾樟柯曾经说过:“不能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向前跑,就忽视了那些被撞倒的人。”强调变化,只是为了更好的突出珍惜;三是生活,生活可大可小,在贾樟柯的电影下,生活是平凡的,生活是不易的,我们在生活中慢慢坚持,慢慢追求,就像《站台》里的主人公坚持追求爱情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凡中发现美,在记录中感受真实,在叙事中感受贾樟柯的独具匠心。

(三)人文关怀

贾樟柯的电影大多表达的是底层人民的种种人性弊端,用电影语言,展现小人物的悲哀和命运的惨淡,在这种残酷的社会情况下,贾樟柯没有用摄影机过多的干涉人物的展现,反而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保护了小人物的人性表达,虽然在社会面前,人性的种种弊端得以显示,但是在他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是血性而方刚的,沉重但并不是没有自尊,自尊是每个人物都有的底线,尽管贾樟柯想通过描述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来写小人物的故事,但却独具匠心的在表现人性的同时显露自尊。

再说坚持,坚持这两个字其实有很多含义,我们不难发现在贾樟柯所有的人设中,每个人都坚持或是坚守着一个信念或是一件事情,《山河故人》中,只有沈涛从始至终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记忆与人生,《站台》中的尹瑞娟与崔明亮想要追求一份爱情并且坚守这个信念,每一个人设背后,其实都是一种坚持,或多或少的给观众以一种平凡的感动。

再说人性,人之初,性本善,在改革大潮中,底层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依然是善良与丑恶并存,同情与厌恶相生,无数沧桑之后,依然在内心深处住着天使,《小武》中,梅梅生病了,即使是歌女,也配得到关爱和尊重,小武去看望她,她很感动,并为他唱了首王菲的《天空》,两人在那一刹那进行了心灵的沟通,都是无根的人,在一起反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站台》中,木讷的三明为了文英读书,将自己作为一纸契约去换五块钱,温婉和良知便潜藏其中。

小人物的性格弊端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也有很多体现,《任逍遥》中的小济和父亲,懒惰自私;《山河故人》中的张晋生,因为生意越做越大抛弃原配,贪污腐败等等不好的形象,这里恰恰体现了导演的批判思想,在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下,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成为了人们唯一的价值追求,当精神沉寂于荒诞的物欲追求之中,批判点就由此而产生。人性,也因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而形成了本身的矛盾体,而这一个个矛盾体就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的所指,内涵便是由电影诉说事件的本身与电影的所指而共同展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悟,从而延伸出的重要意义便是贾樟柯最希望大家去关注的地方。

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中,人性的表达是最关键而占据影片中心的,无论人性表达的是社会发展中人性所展现的无奈还是仅剩的自尊,都是在社会芸芸众生中表现的人性特点,这点与社会环境切切相关,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物已经有着不同的分工,甚至于有着不同的心理角色,在人性表达这方面,贾樟柯通过不同的人物角色的设置和表达体现了自己的导演主旨和创作表达。

三、结语

电影是什么,贾樟柯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多少大家一直没有得到答案的谜题,在贾樟柯的眼里,他是一个真诚且专注的电影人,他热爱电影,他希望总有一天电影能有一种不一样的叙述形式或题材跟观众见面,那个时候的电影不再描述的只是荧屏上俊男靓女的童话故事,而是生活,是与我们戚戚相关的生活,展现的不再是白富美高富帅的日常拜金,而是中国普罗大众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个人都是不应该被忘记的,贾樟柯用他的摄影机捕捉的是最真实平凡的故事,构建的是他独具特色的电影王国,电影中的真实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具体而局部的时刻,真实只存在于结构的联结之处,是起承转合中真切的理由和无懈可击的内心依据,是在拆解叙事模式之后仍然令我们信服的现实秩序。

猜你喜欢
樟柯方言人性
方严的方言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