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

2021-01-27 03:07朱树芳曾银芝
智慧健康 2020年35期
关键词:二聚体血栓下肢

朱树芳,曾银芝

(罗定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罗定 527200)

0 引言

产科手术,例如剖宫产手术、子宫切除手术等,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即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凝结、回流不畅,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者可危及生命[1]。患者饮食不规律、长期卧床,加之手术自身对血管的损伤等因素,是DVT发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妇产科DVT发病率高达25%[2]。本研究选择我院产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对性护理方法在预防DVT发病方面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中选择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年龄21~39岁,平均(30.48±4.41)岁;孕周33~42周,平均(38.00±2.46)周;孕次1~3次,平均(2.19±0.70)次;体质量指数(BMI)平均(28.01±2.45)kg/m2。对照组54例,年龄22~38岁,平均(30.81±4.10)岁;孕周34~41周,平均(38.44±1.96)周;孕次1~4次,平均(1.98±0.76)次;BMI平均(27.58±2.41)kg/m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次、BMI等一般资料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岁;②均行剖宫产手术;③无凝血功能障碍、恶性高血压及其他严重的基础性疾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产妇体征变化、子宫收缩、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观察,并给予常规的心理辅导、健康教育、功能锻炼、饮食护理等。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更加积极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①术前对每一名患者可能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然后根据患者发生DVT的危险性大小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其次,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诉患者DVT的发生机制、不良后果、预防手段等,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并主动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消除患者术前紧张情绪。②术中正确摆放手术体位,在不影响手术前提下适当垫高下肢,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严密监视患者体征,少用止血药物,严格无菌操作,发现异常立即通知手术医生处理。③术后转入病房后,采取积极预防DVT的措施,包括适当调高床尾、协助翻身、下肢按摩等。对于低危患者,鼓励其在麻醉消失后适当活动身体;对于中危及高危患者,麻醉消失后采用物理措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流动,例如通过弹力绷带、充气足底泵加压下肢等,同时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加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发生。在患者能下床活动后,鼓励其进行康复活动,并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等不良反应,有则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DVT、肺栓塞发生例数。②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水平。③满意度调查,根据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非常满意与满意例数之和除以总例数作为总体满意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形式描述,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形式描述,组间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情况[n(%)]

2.2 两组患者术后PT与D-D指标比较

观察组PT高于对照组,而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PT与D-D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PT与D-D指标比较(±s)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体满意率分别为96.3%、83.3%,观察组总体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n(%)]

3 讨论

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多,容易激活患者体内的凝血机制,同时手术需要麻醉,术后又需要较长时间的静卧休息,使血流缓慢,这些因素增大了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一旦血栓形成,除部分自行消融以外,大部分会扩散到深静脉血管及身体其他部位,进一步诱发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3],导致较高的病死率,所以积极预防下肢DVT发病意义重大。研究发现,年龄、体质量因素、孕次、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脑力劳动职业、长期口服避孕药、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是产科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其中肥胖、脑力劳动职业、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独立危险因素[4-5]。术前对患者危险因素及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分级,再针对年龄较大、肥胖、手术时间长的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预防下肢DVT的发生[6-7]。

本次研究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可显著减少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DVT发生率(P<0.05),表明积极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加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速度,预防下肢DVT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P<0.05),说明积极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延长凝血时间,有利于血液回流。血浆D-二聚体是血液凝结后再降解的产物,其含量高低反映溶纤系统的激活状态。妊娠期女性由于自身生理机能变化,导致血液更黏稠,D-二聚体水平高于未孕女性[8-9]。本次研究中,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积极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减少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动,避免血栓形成。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患者对积极和具有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接受程度高。

综上所述,采取积极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降低下肢DVT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二聚体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孕产妇分娩前后D-二聚体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