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及其现代功能
——以桂阳庙下地方戏曲为例

2021-01-28 07:26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宗族剧团戏曲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0)

一、庙下地方戏曲概况

桂阳以“千年戏曲”闻名,凡村必有宗祠,凡祠必有戏台。庙下是桂阳有名的“戏乡”,庙下人非常喜爱戏剧,除了在戏台上演大戏之外,红白喜事办宴席还在酒席上唱台戏。

雷嗣平是民间剧团的前会长,他在1952年给剧团取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时因剧团没有工资,故主要以公益演出为主。由于经济问题,剧团于1955年被迫解散。之后,因上级的重视及湘剧爱好者的努力,剧团于2014年重新成立,并改名为“庙下业余剧团”,同时重整后的剧团吸取了经验教训,向上争资,用于剧团日常活动。②村民们台上是演员,台下是农民。

庙下剧团成员共二十多人,其中除去伴奏、后勤人员,演员总数为20人。其中男性为14人,女性为6人;年龄分布为20-30岁之间有2人,30-50岁之间有4人,50-60岁之间有10人,70岁及以上有8人。不难发现其中年轻力量甚少。庙下戏曲作为地方戏曲,其传续还需要传承人的步步跟进和不断创新,后继乏人的现象会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③

剧目形式单一、剧本新意不多,是不少乡村小剧团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了提高戏曲人才的素质,培养优秀的表演团队,桂阳县2018年专门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也纷纷加入戏曲传承中来,复排经典大戏,创作高质量小戏,专业人员每年都有固定时间下基层指导,全县每年举办一次业余剧团会演。这样就保证了庙下地方戏曲的演出及与外界的交流互动。

二、庙下地方戏曲的传承对乡村建设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美在生活的物质方面,更要美在内在的文化建设。

(一)对村民素质建设的影响

戏曲的功能有别于单纯的宗教说教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它是通过艺术表现的形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听众产生相应的影响。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到“实际上,一切标准的中国意识,忠臣孝子、义仆勇将,节妇烈女、活泼黠诡之婢女、幽静痴情之小姐,均表演于戏剧之中。”④

在庙下村,重大节日里大家都会相聚玺公祠看戏,这表现出心理上的需要往往比物质上的需要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庙下的戏班演员都是从当地村民中产生,农闲时人们靠着唱戏充实时间,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民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既是伦理思想的传播过程,也是艺术的创造过程,民众既是戏曲的接受者,也是戏曲艺术的创造者,是戏曲艺术的主体,在民间生活的不断创造与传播过程中,庙下戏曲逐渐产生了符合当地本土生活,适应当地民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伦理思想,真实地反映了民众对劳动与生活的态度和情感。戏曲成为人们宣传村规民约,规范村内风俗的重要途径。

(二)对宗族内部建设的影响

湖南桂阳县历史上是湘南地区重要的移民迁移点和中转站,大部分姓氏是从江西迁移而来。庙下村是雷氏家族的聚居地,其祖先同样是从江西迁到桂阳,随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一时的增强,宗祠戏台开始大范围被修建。庙下玺公祠戏台是庙下戏曲演出的主要平台,庙下的戏台建在雷氏宗祠内,位于祠堂的门厅,与享堂相对,一来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需要,庙下村民讲究忠孝礼仪,遵祖敬上,演戏是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以与祖宗同乐,使人们感受到宗族的荣耀;二来是体现着宗族的威严,祠堂是一个宗族神圣严肃的地方,⑤在祠堂内唱戏,教化民众,从而起到警世的作用。

剧团成员都是本村村民,大家在农闲时期聚在一起排练、演出、看戏,这是一个把村民聚在一起的良好契机。戏曲表演活动中也为宗族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建了桥梁,满足了人们和谐温馨的人际交往的需要。我国就有“邻里一家”的说法,戏曲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宗族成员开展情感交流,从而增强村子内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

(三)对乡村脱贫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体现出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要想物质上脱贫,精神层面的脱贫是不可或缺的。在传播媒体还不发达的社会,观看民间戏曲是人们普遍的娱乐方式。桂阳是多聚族而居的村落,一村一姓的现象甚多。血缘意识强烈的宗族会自行修建戏台,通过听戏来进行子孙教化、丰富精神生活,满足文化诉求。

随着民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的呼声越来越大,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庙下戏表演形式与戏曲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提升,在题材的选取上逐渐趋向现代化,符合更广大群众的需求,剧团的创作也越来越活跃,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婚丧嫁娶等,村内都会举行戏曲演出,邀请村民前来观赏,戏曲逐渐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方式。戏曲文化的发展与扶贫工作的结合,迈出了乡村振兴中精神扶贫的重要一步,推动了扶贫工作的进行,加快了乡村脱贫的步伐。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庙下地方戏曲的发展建议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代,人们深受着新型娱乐模式的影响,许多传统戏曲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因此,对于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与必要采取一些可行的举措,促进地方戏曲繁荣发展。

(一)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兼顾保护与创新

地方戏曲的发展需要找寻专属价值,发掘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传承的过程中要坚持创新性的原则。

首先要结合时代特征,对剧目进行创作,使其具有现代生活的特征。剧情要自然融入当代特点,层层递进,符合现代人观剧习惯。戏曲之所以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与农耕生活时期的需求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也就使得人们的审美方式与娱乐模式发生了变化,对于戏剧表演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舞台上演员的不认真,不专业,很容易就被观众发现,因此提升演员的专业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庙下剧团内部制定有自己的班规,用来约束剧团成员的行为,规范他们的态度,保证每场演出都是认真完成的。戏曲内容也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才能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二)培养人才

“后继无人”是传统戏曲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于人才的培养可采取三管齐下的方式。首先,让地方戏曲进校园,从幼儿开始,就可以初步接触地方戏曲,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唱腔学习,器乐学习与身段学习课程。其次是引进人才,针对传统戏曲剧种多样的特点,可适当引进一些其他剧种的优秀演员,一方面可扩充本地戏曲演员的队伍,另一方面在表演形式与唱腔特点上也可融入一些新的因素。最后是剧团的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最好的方式还是师父代徒弟的方式,言传身教不仅操作性强,而且更能使学习者学的精细标准。新人的招募也应该辐射到更宽领域,不同专业领域的不同演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碰撞,从而给戏曲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戏曲创作上,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解读,摘取更多题材,创作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戏曲剧目。

(三)文化交流

戏曲具有“寓教于乐”的文化特征,人们可以在欣赏戏曲表演的同时,得到文化的熏陶。让地方戏曲走出去,向外界展示本土文化特色,利用戏曲丰富的表现形式宣传地方文化知识,开拓更多演出市场,给剧团的演员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激发人们对于地方戏曲的兴趣。

地方戏曲可与乡村“春晚”接轨,为戏曲传承创新媒介。庙下村在2017年1月21举行了“回家过年,庙下看戏”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通过龙狮表演、湘昆戏曲、庙下故事、民俗体验活动等传统文化活动,向游客展现当地特色文化。⑥“村晚”上的文化交流,也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四、结语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维护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反映,地方戏曲体现的是当地的民风民俗。庙下地方戏曲产生于农村,发展于草台,繁荣于农村的同时,也要走出农村,面向更大的舞台要走进城市,才能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注释:

①黄丽群.乡村振兴背景下缙云婺剧的活态传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②桂阳庙下老人:做传承文化的主力军. 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1805/201805141706201058.html.

③钦媛.中国地方戏曲伦理功能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17.

④钦媛.中国地方戏曲伦理功能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17.

⑤徽州文化系列谈——徽州古戏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36057204224584.

⑥湖南桂阳古村温暖过年,乡村民俗文化受捧.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

猜你喜欢
宗族剧团戏曲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民营扬剧团再登高丘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