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字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发展思考

2021-01-28 07:19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10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数字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 10000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于2015年启动了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工作。经过4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全国共有88家文化馆纳入数字文化馆建设,除一家有特殊原因外(甘肃省文化馆),副省级以上文化馆全部启动了数字文化馆建设。并且自2019年开始,开启了市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工作。近期,发展中心组织了4个工作组,对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成果进行了现场调研。将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分享,将有助于各地数字文化馆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对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实地调研的感受和一些思考进行分享:

一、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工作亮点

(一)部分试点地区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经费保障有力。部分地区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数字文化馆建设,省级财政配套了相关建设资金,保障了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实施。例如,东莞市文化馆将数字文化馆建设视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契机,连续两年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任务,在中央财政200万元经费的基础上,配套800万元市财政专项经费,并将结合总分馆制建设连续投入。

(二)注重线上线下互动服务。例如: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统筹建设“文化莞家”一站式应用平台,结合新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多终端的在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深圳市福田区文文体中心打造了“网站·微信·APP”三驾马车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体验区紧密结合,通过平台开展的直播、公益培训等,方便市民参与。陕西省艺术馆的线下数字体验空间从建到用的过程与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结合,涵盖各艺术门类,服务特色鲜明。克拉玛依市文化馆结合远程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开展了线下书画作品展和线上投票评选的结合互动模式。马鞍山市文化馆开展双线联动“线上发布、线上报名、线上展示、线上投票”“线下对接、线下辅导、线下推广、线下决赛”,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

(三)资源建设成效显著。部分文化馆高度重视内容建设,充分发掘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资源、旅游资源和红色历史资源等。例如:四川省文化馆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艺术资源,相继完成了《藏羌彝文化走廊》《藏族民居》《技艺巴蜀——四川优秀手工技艺》《文昌祭祀与文昌庙会》等资源建设,成果达22TB。苏州市文化馆整理、收集、存储了45TB的优质文化资源,涵盖了戏曲艺苑、吴地音乐、吴地美术、文华在线、文博家园、吴地非遗、苏州名人、艺苑奇葩、姑苏剧院、文化讲坛、我秀舞台、文化共享大讲堂等方面内容。

(四)社会化、新媒体服务初显成效。各试点单位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手段实现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例如:浙江丽水莲都区将符合大赛要求的61个乡村春晚节目视频已经上传至莲都区数字文化馆微信端平台,开通了微信端网络热度评比平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实现了进村入户,四川省艺术馆与中国电信进行了合作。岳阳市群众艺术馆利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在市内的高校、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等建立了一批“岳阳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生产基地”,利用其优势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马鞍山市文化馆与电视合作开办“电视文化馆”,落地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五)数字文化体验区建设初显成效。例如:新疆克拉玛依市打造了西北地区首个数字文化体验馆,为市民提供数字化的艺术教学与普及。湖南省岳阳市群众艺术馆在馆内打造“数字文化体验区”,体验区包括戏曲欣赏、舞蹈体验、虚拟钢琴、美术互动、文化解析、非遗展示、影音播放、电子阅览、文化长廊等十大展项,涵盖涉及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宣传等业务门类。

二、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发现的问题

总体而言,经过为期3年的建设,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工作成效明显,达到了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少部分省级文化馆和市级文化馆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示范效果和服务效能不显著。极个别试点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还不够重视,基层点建设的力度比较薄弱,向基层延伸辐射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

(二)有些试点单位没有与国家公共文化云互联互通,大数据分析还比较薄弱,未能做好系统之间数据的整合及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未能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数据统计分析机制,不能精准对接和分析群众需求。没有与国家云形成数据对接(包括活动数据、导航数据等各种数据)

(三)有些试点单位线上线下互动不紧密,线下体验空间与文化馆核心业务的融合不充分。线下体验空间的利用率有些低下,没有形成长期的公共文化用户黏性。另外,线上线下的结合程度不够,线上和线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使用机制和方法。

(四)资源建设力度不足,有些试点单位未能充分发掘本地区潜在的非遗资源、特色资源、旅游资源和红色资源等,未能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找到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路径。特色资源是公共文化内容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基层文化机构和站点,主要需要拍摄各地特色的公共文化资源。

(五)有些试点单位的社会化合作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视野需要更加开阔,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力度还需要加强。部分试点单位尚不具备资源制作能力、平台开发能力以及更好的服务推广能力。也没有借助社会力量开展资源制作,尤其是特色资源制作,平台的开发以及服务推广。

三、下一步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想法

第一,当前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一定要放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背景下开展。2018年12月,中央深改组提出落实“对现有文化惠民工程进行系统评估、调整归并,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雒树刚部长也作出指示,要求“着力提升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提高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推动工程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能,以数字化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业态将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在这个背景下,发展中心认真研究,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由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对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进行公共文化工程融合,并统一称谓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其主要任务是:重点将原公共数字文化六级服务网络体系进行融合,建成统一的工程标准规范、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统筹规范、使服务便捷高效,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更加健全,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为保障融合工作的有效开展,发展中心联合国家图书馆组建了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工作组,下设7个小组,并提出了“统一称谓、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界面、统一目录、统一培训、统一推广”等7个“统一”的举措,用以全面整合三大工程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由此,现阶段数字文化馆建设,相比2015年、2016年时期的试点工作,有了很大不同,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首先,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将会站在更高起点上开展。之前数字文化馆试点无经验可取,只能依靠承担单位在建设中不断摸索探寻。现今,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说明确了顶层设计,为今后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提出了总的方向。其次,数字文化馆的标准、平台等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如:标准组在综合各地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正在积极研制出台适用全国的标准规范。平台搭建组积极推动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基础平台--国家数字文化网,以及今后文化馆系统的统一门户网站--国家公共文化云的建设工作等等,这对数字文化馆的各方面建设都有了更清晰的指导。从2018年开始,数字文化馆的各项建设工作都有了经费支持,这些条件是过去所没有的。再次,今后的数字文化馆建设将不再局限于本地本省,要重点实现省级与国家之间、各省文化馆之间、文化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活动、数据、服务等多方面的交流共享。因此,希望文化馆界的同志们能够把握住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背景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大好局面,带领本地文化馆建设,有所发展,有所成绩。

第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要以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为根本目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建设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提升服务效能。数字文化馆建设要以全民艺术普及为重点,通过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和线下体验等形式,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活动、创作和远程辅导。通过这些数字化服务,来拓展文化馆的活动影响力,让更多群众了解文化馆的服务内容,走进文化馆、参与文化馆的活动。进一步实现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职能,提高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结合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总结的经验,下一步发展中心将会对数字文化馆建设内容进行压缩。有些好的受欢迎的服务方式要进行推广,例如:1.网络直播。文化馆可以将文化活动、演出、培训、科教等通过互联网直播方式,让更多的群众观看并参与进来。这样,原本一家面积有限的文化馆,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取高质量信息。2.总分馆制的建设。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制因其资源类型等优势,所以起步早,建设快。但文化馆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总分馆制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可以为促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起到良好作用,在资源合理调配、整合、场馆预约和培训工作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参与度,从而提升服务效能,以此为文化馆的工作创新提供强劲的动力。

第三,数字文化馆建设要与文化馆的功能定位相匹配,并为文化馆的工作创新提供动力。自2015年中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以来,发展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启动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明确了6项工作内容:1.研究拟订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规范。2.完善数字化服务设施设备。3.整合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4.搭建文化馆线上数字服务应用平台。5.打造文化馆实体数字体验空间。6.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参与度,提升服务效能。2016年开始,数字文化馆建设单位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以下建设内容:1.围绕文化馆业务职能,提升本馆网站在全省网站集群开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服务,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开展对接。2.配套有关资源加工设备,统一数字资源建设标准,结合本省数字资源特点,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资源共享系统标准,上传、下载数字资源。3.应用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开展网络互动培训体系化服务,配套网络培训设备,组织专业培训人员。相关数据汇总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大数据系统。到2018年,第四批数字文化馆建设时,发展中心结合文旅部最新要求及各地试点成果,对工作任务进行了精减,紧紧围绕文化馆功能定位组织建设,并提出了:1.丰富平台功能,结合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业务职能,提升本馆数字化服务平台。对市、县文化馆开展数字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支持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2.采集整合文化艺术普及数字资源,统一数字资源建设标准。3.与国家文化云开展对接,将本馆的数字文化资源加载到国家公共文化云,并实现本馆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的在线预约服务。4.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网络互动培训服务。这些建设内容,都是围绕着文化馆自身功能进行了匹配,是对文化馆既有业务的助力。在数字文化馆方面我们的工作是在做加法,但总体上,希望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进一步减轻文化馆业务负担,同时提升全民艺术普及的服务效能。

第四,数字文化馆建设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任何工作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数字化建设工作也是如此。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发展并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偏远农村之间的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要求就不能一概而论,一蹴而就。在融合创新发展大背景下,各单位也要发挥自身优势,本地特点,扬长避短。前段时期,我们在全国文化(群艺)馆、图书馆培训班上开展了一些小调查,人才队伍之间差别比较大,特别是数字化人才在很多文化馆十分稀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有些文化馆的数字化工作经费没有安排(比如:广东省汕尾市文化馆,在职人员8人,其中兼职3人,年运行总经费35万元,数字化工作经费0元;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群艺馆,在职人员33人,其中兼职5人,年运行总经费400万元,数字化工作经费0元)。可见,当前阶段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相较图书馆有些薄弱项:一是数字化人才队伍匮乏、流动性大。二是文化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的不足。缺少原始积累,缺乏业务培训。但是,文化馆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开展活动方面。活动内容接地气,十分受到群众的欢迎。二是组织活动方面。文化馆在组织大型文艺活动方面,特别是现场活动,熟悉活动流程、服务效果把控到位。三是了解群众需求方面。文化馆(文化站)的活动往往都是开在基层,能够及时了解到群众喜好,这样将会促进我们对日后工作的改进。所以,总体来说,文化馆相对图书馆虽有劣势,也有自己的优势及善长。因此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利用数字化建设,发挥优势,弥补劣势。

猜你喜欢
文化馆数字化数字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千年的回眸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