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谣曲《手套》的韵律情节及其国内译介

2021-01-28 07:19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18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席勒德罗译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418)

一、引言

叙事谣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典型的民间文学体裁,它的原始形式是罗曼语系国家行吟诗人创作的、为宫廷队列舞蹈伴唱的一种舞蹈歌曲。据《杜登大百科全书》的解释:“谣曲是一种简短的叙事歌谣,在欧洲形成于中世纪后期,典型的谣曲叙述紧凑的小故事,大多数是押韵的由几个段落组成的诗歌,以简明的形式叙述了一个情节起伏、常常性命攸关的事件经过。”民间叙事谣曲在十四、十五世纪传入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地并且给每个国家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例如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英雄唱本》,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英国的《罗宾汉之歌》。十五、十六世纪是欧洲民间叙事谣曲繁荣的时期,十七世纪逐渐衰落为江湖说唱,直至十八世纪中叶才又重新复兴。

二、题材渊源

德国诗人席勒(1759-1805)最著名的叙事谣曲之一《手套》(Der Handschuh)作于1797年7月。资深翻译家钱春琦先生认为该诗取材于桑福阿《巴黎史话》中的一段轶事。其实欧洲各国的民间传说都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贵妇人把手套扔进狮笼,考验她的骑士的勇敢和爱情。在西班牙,胡安·德迪孟内达所著的传奇故事集《温柔的玫瑰》里就有这么一则故事,其主人公为骑士曼努艾尔·庞赛·德累昂。席勒利用此题材以叙事谣曲的形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尤其将猛兽描写得栩栩如生,呼之若出。寥寥几笔把狮子、虎、豹不同的特性勾勒出来,从而成为叙事谣曲中的一首杰作。

三、韵律及情节

这首诗的形式与传统叙事谣曲不同,它是按意群分节,所以各节长短不一,可视为对传统形式的创新,使形式服从于内容。整首诗的的韵脚以邻韵为主,辅以包韵。另外,把邻韵分在前一节诗的最后一行与后一节诗的第一行上,作为韵律的连接手段,一般较少见,席勒在此打破了押韵惯例。例如:第二诗节的最后一行的最后一个单词nieder与第三诗节第一行的最后一个单词wieder跨越诗行界限组成了一组邻韵。第六诗节的最后一行的最后一个单词auf与第七诗节第一行的最后一个单词Lauf也跨越诗行界限组成了另一组邻韵。

第一诗节开门见山地说明故事发生的时代与地点,诗中的“弗朗茨国王”指的是十六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年—1547年在位)。故事发生地点是“狮子园”,即将开始的是“斗兽表演”,和古代罗马人一样,“弗朗茨国王”最喜爱的娱乐就是对血淋淋的角斗场面作壁上观。大批的角斗士被驱赶上角斗场,相互残杀,或与野兽肉搏,嗜血的贵族则在角斗士的流血牺牲中获得一种野蛮的快感。

第二、第三、第四诗节分别由10行、16行以及11行构成。是整首诗的详细描写部分。第二诗节出场的是百兽之王──狮子。狮子的体重可达180-250千克,体长1.9-2.7米,作为动物界的统治者,出场时既傲慢(“悠然一狮子,缓步进场里;”)又沉着(“环顾望四方,默然无声响,大伸其懒腰,又抖头鬃毛,四腿齐展开,就地躺下来。”)同时又不失其威严,老虎和豹子在狮子的呼喝下也得听命于它(“狮子吼立起,这方才静寂”)。第三诗节的主角是老虎,席勒不惜重墨渲染了老虎之威猛恐怖,体形最大的虎可达3米长,体重最大可达350千克。老虎一向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盛名,进入斗兽场更是不把狮子放在眼里,它“瞧见了狮子,就高声怒吼,抡转大尾巴,恐怖令人悚”。这里,诗人用了三行诗就突出呈现了一只杀气腾腾、野性十足的残暴大猛虎。席勒为了扣住读者心弦、淋漓尽致展现斗兽场之阴森恐怖,在第四诗节还刻画了两只猎豹,豹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它身材矫健,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虽然豹子在四种大型猫科动物中体积最小,但诗中的两只豹子凭借数量优势并不畏惧场内的那只老虎,它们“胸怀搏击志,奔向大老虎”。

在诗歌的最后四节里,反面角色库尼贡小姐与英雄人物骑士德罗热先后登场。库尼贡小姐先是故意把她的手套从高高的看台落到斗兽场内的老虎与狮子之间,然后戏谑地调侃质疑骑士德罗热对她的爱意,有意刁难德罗热,想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贵妇人们所使用的手套始于公元十一二世纪。这些手套是用皮革或丝绸缝制的,价格异常昂贵。彼时,贵妇人通过馈赠手套的方式彰显其宠爱,骑士决斗或奔赴疆场时往往把他们所崇拜的妇女的手套放在头盔里。手套在骑士生活中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倘若一个骑士用手套抽打了另一个骑士,就表明他要求进行鱼死网破的决斗。在德语中,“扔下手套”(jemandem den Handschuh hinwerfen)表示挑战,“拣起手套”(den Handschuh aufnehmen)表示接受挑战,此类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四、在国内的译介

1.译介状况

席勒的《手套》一诗最初译介是由唐性天完成,他在上海文学研究会主办的《文学旬刊》2、3、4号(1921年5月20日——6月20日)中连续发表了《西喇叙事诗三首》它们分别是《手套》,《姐妹的爱》(今译《托根堡的骑士》)和《担保》(即《人质》)。20世纪60年代以来,《手套》一诗分别由钱春绮(1960年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德国诗选》)、王以铸(1980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歌德席勒叙事谣曲选》)、魏家国(1996年3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席勒诗选》)等翻译出版过。席勒的《手套》一诗在国内不仅多次译介,而且备受推崇赞扬。

2.译介原因

席勒对骑士题材怀有深厚的感情,即使在病入膏肓、生命弥留之际,他要求别人给他读童话和骑士故事,“那里有着一切美好和伟大的题材”。完整的西欧骑士制度到公元11世纪才成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骑士意味着一个阶层。在王国的贵族和骑士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式的雇佣关系。初期的所有士兵都有可能成为骑士,不过后来具有地主身份的骑士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级,他们已然成为贵族、统治者的附庸。《手套》一诗词句生动,情节扣人心弦,反映了席勒歌颂骑士甘冒风险追求荣誉的美德以及维护人的尊严的勇敢行为,鞭挞了贵妇人玩弄感情、毫无人性、漠视他人生命的丑陋行径,这首诗堪称席勒叙事谣曲的扛鼎之作。

席勒的叙事谣曲既注重道德教益,又注重审美作用,尤其是理想之高尚,气象之宏大,行文之精彩,效果之戏剧化,似乎很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需求,推崇备至者大有人在。中国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科研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张威廉教授认为,“席勒的正义感是和他的高尚品质分不开的。他那种孤高耿介,不慕虚荣的性格在他的叙事诗《手套》里清楚地反映出来。”

五、结语

在中世纪骑士时代,考验爱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时谁有过人的勇气或体力,就有可能获得女方的爱情。比武场是当时青年骑士获取爱情最好的场所。谁在比武中获胜,就能获得名门淑媛的欢心。本叙事谣曲中的贵妇人库尼贡小姐为了检验爱情、为了考验追求者的体力与胆魄,毫不顾虑他人性命的安危,驱使骑士德罗热跳入斗兽场,面对与野兽搏杀的巨大风险。如果追根溯源从心理学角度来剖析库尼贡小姐,从古至今的女性在恋爱时,自尊心会很强,喜欢各种各样的爱的证实方式,常常向男友发号施令,认为如果对方爱自己,就应该心甘情愿为自己服务。青年骑士要为荣誉而战!甚至不惜牺牲一切!这是骑士恪守的信条。德罗热奋不顾身从猛兽间取回了手套,展现了他的大无畏骑士精神。骑士德罗热保卫了他的荣誉,断然回绝了库尼贡小姐的脉脉情意,看穿了她的恶的本性、冷酷的心肠。

欣赏外国诗歌需要选择其中的译介“善本”,这不仅要求读者与诗歌爱好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对不同诗歌译介版本的鉴别能力。译介“善本”引领读者把握住通篇叙事谣曲的主线,洞悉诗人创作构思,为何以描写野兽(狮子、老虎、猎豹)凶猛入场开始,而以骑士珍视自身荣辱的行为结局。成功的译介使读者意识到:骑士德罗热对库尼贡小姐的回绝是果断明智的,值得当代人在婚姻择友时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席勒德罗译介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席勒的烂苹果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例析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高考考查中的“陷阱”
警惕阿伏伽德罗常数NA在高考考查中的“陷阱”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