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宗认知“三境界”说与《五重塔》创作风格的相关性

2021-01-28 07:1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210044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木工禅宗暴风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 210044)

《五重塔》,这部明治时代拟古主义作家幸田露伴的代表作,近年在我国倡导“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下引发了国内人们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越来越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笔者在阅读了全篇作品后欣喜地发现,作中无论主人公“十兵卫”,主要人物“源太”、还是相对次要的人物市井百姓,无不彰显东方哲学中的禅的认知三境界理念。以下将试做论证。

禅,作为佛教中重要的一派,其理论影响深远、悠长。尽管禅宗对多数普通人而言有些幽玄难懂,但其中关于认知的“三境界”理论传播广泛,即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另一方面,小说《五重塔》中浓郁的佛教氛围特别是作者深受影响的禅宗思想,为作品叙事结构的搭建和作品情节的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故事开端

作为认知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相对易懂的。即,人的认知初级阶段,例如,一个幼童受到家长的教导“要好好吃早饭”时,幼童通常会单纯的接纳家长这一教导,不会表达出对这句教导的怀疑或反驳,而是低下头去“好好地吃早饭”。这一认知类似于对着电脑的单项输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灌输”。作品《五重塔》的故事在开端处,作者也运用了这一手法。故事的开篇即通过木工名师“源太”的其他弟子的话,向读者交代了木工“十兵卫”是个呆子。“源太”的其他徒弟们说起叫“十兵卫”一起去喝酒吃饭,“十兵卫”没有向多数成年人那样找个漂亮的说辞推脱,而是直白又讷讷地说“我没有钱”。说明他是个如孩童般极其单纯,没有虚荣心的人。同时作品中也有文字从侧面交代了他的单纯同样体现在对工匠技艺的钻研上。例如,尽管他不善言辞和社交,但工匠名师“源太”对这个徒弟不为外物所动一心钻研技艺的“傻劲儿”很是欣赏和喜爱,不仅乐于教他木工技法,还介绍木工活儿给他做,让他不会饿着自己和家人。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主要体现在作者刻画十兵卫的单纯方面,他对技艺心无旁骛,一门心思钻研的精神,这种单纯甚至影响到了他的为人处事。例如,当他得知寺院有造五重塔的工程项目时,出于一个追求技艺的工匠,他对项目的渴望之情令他在家人,方丈面前哭得像个孩子一般,当方丈表示愿意看他的模型时,他激动的差点儿话都说不完整,还差点儿跌倒。正是如此单纯的工匠才会做出那番毛遂自荐,也才会在师父“源太”热心的分享自己的图纸时,出于自己对工艺近似“痴迷”的单纯而直接拒绝了接受图纸,令师父“源太”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他这一举动而勃然大怒。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情节推进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一禅宗理念主要用于概括认知的第二境界,即部分提升了认知,但尚未到达完全认知的一种状态。换言之,是一种偏见状态。这种偏见状态常常带有错误,甚至是一种反指标效果的认知。和第一境界相比,虽然第一境界是一种近似无知的状态,但它处于直线型进步状态,但第二境界的偏见确实一种曲折或是迂回上升的状态。仍以前文例为例,当前文中接受“要好好吃饭”道理的孩子逐渐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时,他可能会对“要好好吃饭”的教导变得不以为然。例如现实生活里一些大学生三餐不规律,或是应付了事。总之,处于对“要好好吃饭”这一生活道理持有偏见认知的阶段。在《五重塔》中,故事中的人物都在经历这样一个偏见的过程。可以说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助力就是上述的偏见认知状态的不断前行。例如作品中当“源太”大度地退出竞标,并真诚地分享给“十兵卫”设计图纸时,面对“十兵卫”的拒收,他对此的认知是“十兵卫“出于傲慢而瞧不上自己的设计,进而自尊心受到伤害。另一方面,“源太”的徒弟得知此事,更是一口认定“十兵卫”是个坏人,冲动之下竟砍伤了“十兵卫”。当暴风雨来临之初,小城里的人们都不看好“十兵卫”造的塔能扛住它。这三个否定“十兵卫”的情节都是作家刻画出人物处于认知的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偏见状态中。由于该偏见的存在,为人们认识“十兵卫”始终不改初心这一本质造成阻障和延宕。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作家的这一创作策略有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令读者一面看着“十兵卫”受到伤害,替他感到委屈,愤愤不平,一面又大大提升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另一方面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第二境界在认知程度上超越了第一境界的无知阶段,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表现为先进的,相反,它的曲折性,更可能表现为比无知阶段更加糟糕、可怕的错误认知。即,无知中或许藏着一种伟大,但偏见阶段未必会有这种伟大,更多的是表现出比无知更加可怕的后果。作家幸田露伴在《五重塔》中的情节设计也很是符合这一规律。例如,当“源太”提出与“十兵卫”共同造塔而遭到拒绝时,不仅“源太”不理解,就连“十兵卫”的妻子也一度产生偏见,训斥自己的丈夫“太任性”,不知感恩,怎么对得起“源太”师父的好心。认为“丈夫这样不讲情义,实在可气可恨,简直不明事理地让人气恼”。“源太”的徒弟更是因对“十兵卫”持有偏见,冲动之下直接令“十兵卫”失去了一只耳朵,造成极大的伤害。作品中小城里一些建筑商,在品质和利润关系的认知上产生偏见,于是一味追求利润,罔顾品质,直接导致所造建筑物在暴风雨中严重受损,成为小城居民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三、将情节引向高潮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之禅的理念

作为禅宗认知理念的第三层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表明当人们经过第二境界,即不完全认知的“偏见”阶段,达到全面认知的启蒙阶段,简言之类似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状态。以前例为据,当那个对“要好好吃饭”道理持偏见态度而不再认真执行的大学生终于某天患上胃病。彼时的他对“要好好吃饭”这一生活道理终于有了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在作品《五重塔》的情节构思中,作家借用这一思路将故事情节安排地最为紧张、刺激,继而通往阅读感受的高潮。那么作家是如何将情节从第二境界提升到第三境界的?他安排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风雨袭击小城的情节。在这场暴风雨中,那些偷工减料的建筑被暴风雨不留情面地撕碎,向人们证明那是徒有其表,败絮其中的建筑。暴风雨中倾尽心力而建的五重塔上,“十兵卫”带着木工工具毫不退缩,在夜叉王怒吼般的暴风雨中,誓与塔共存亡。当风雨褪去,小城的人们看到满街狼藉而五重塔却岿然不动,稳若泰山,此处作家借市井人们的评说向读者做了对比描绘,即人们起初信心满满的剧场建筑因质量不过关终究是倒了,起初人们不看好的“十兵卫”造的五重塔居然完好无损,即,人们的偏见由此得到扬弃,认识到这一现象背后的真实本质。即人们对这件事,这个道理的认知达到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作家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方丈拉着“源太”和“十兵卫”,共同为塔题词,将整个情节由之前的迂回曲折推向更高一层的境界。

由此可见,作家幸田露伴深受东方哲学的影响,该作品中更是禅意隽永。他将禅宗“三境界”认知规律运用于作品的情节推动上,即无知-偏见-启蒙的认知三段论去讲述故事的演进,描画人物内心和认知的成长过程。这样的安排将故事编排显得流畅、自然,将作中人物的刻画显得真实、可信。同时,也令读者的阅读过程显得顺畅,一气呵成的同时也有阅读感步步攀升的乐趣。足可见作家的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事实上,作家的禅心不仅体现在深层创作逻辑上,也巧有心思地流露在作品的细节中。例如,“十兵卫”被和尚大师从前院引向后院的路途中,有几处对庭院布局的描写,无论是流水、石灯笼等,用文字向读者描画了一幅禅院的特色。点点暗示、处处用心,可谓细微处见真章。笔者认为这样的一部作品,在当时,面对初开国门见到西洋文化精华与糟粕俱来,在这洪流中内心有所迷失的日本国民而言,算是养心的佳作。它告诉读者,比赚钱更重要的是各行各业对“职人之道”即匠心精神的坚守,这正是支撑一个民族能够克服万难,不断向上的内生动力。是日本至今在世界上没有落后的内在原因,也是同样东方文化的我们正在倡导的精神追求。

猜你喜欢
木工禅宗暴风雨
禅宗软件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暴风雨前
灵 山
The Storm暴风雨
把麻烦挂在树上
落叶禅
黄木工
黄木工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