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 温故知新
——简评《评剧表演艺术家尚丽华图文集》

2021-01-28 07:19河北传媒学院051430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家评剧戏曲

(河北传媒学院 051430)

《评剧表演艺术家尚丽华图文集》(以下简称《图文集》)1一书,于2017年岁末由花山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迄今已有年余。这部《图文集》既是一位年迈戏曲艺术家舞台生涯的回顾,更是对评剧艺术的襄赞。作为一个艺术院校工作者,有幸亲临尚老师本人,并蒙尚老师赐赠《图文集》。尚老师是年近八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看起来很平和、安详,眼神里透着朴实和正直,衣着简约,像是藏匿绿叶下的一朵莲花。拜读其《图文集》后感触颇多,愿略陈述浅见,就正于同行。

一、《图文集》的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该书内容覆盖1940年至2016年间尚丽华老师从出生到献身艺术事业,七十余年的历程。这个时段适逢中华民族经历翻天覆地变化,走向复兴的历史阶段。艺术家个人生涯在这个大背景下,意义格外彰显。她1953年加入石家庄市评剧团,并任副团长,17岁担任主演直至退休,是排演过80多出“三并举”剧目的老演员,优秀评剧艺术家。

(二)内容丰富

该书共八章,313页。包括回忆文章19篇;同行评介文章38篇;照片580幅,其中尚老师舞台艺术照(含合影)318幅;生活照(含尚老师与亲友及有关人士)157幅;其他照片105幅(题词、书法、画作、贺卡等)。这些照片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尚丽华老师的人生道路和艺术生涯。有关文章或详或简,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介绍、评价了尚老师的艺术造诣、舞台风采。

(三)装帧华丽

《图文集》为精装16开本,照片多为彩片,图片清晰、色彩鲜艳,给人一种生动、鲜明的喜感、美感。一位高龄的表演艺术家,在晚年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活,能精益求精,在亲属的协助下,编撰精美的艺术《图文集》,表现出对艺术事业的执着和喜爱。

《图文集》的出版,意义不仅在于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对演艺生活的缅怀和追忆,更重要的是,为振兴评剧提供了历史资料和艺术资源。评剧曾经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公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之一。时过境迁,现在处于需要被扶助、振兴的境况,令人遗憾。也增加了人们对延续这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紧迫感。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我们文化面临的问题,必须要抢救。”2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承的最重要载体在于人,在于戏曲艺术工作者。其不仅言传身教,更宜把宝贵的经验形成系统的文字资料,为艺术传承提供文献保障。

二、《图文集》的启示

《图文集》启示人们,相当部分表演艺术家已渐入老境,这虽然是自然规律,但却给人一种紧迫感。人生如白驹过隙,时不我待。评剧艺术的相关历史资料,保存要及时、加速。既使从修史的角度讲,保存有关资料,也可以使修撰“戏曲艺术史”有可信度较高的资料可供借鉴。

评剧艺术之所以弥足珍贵,不仅在于凝聚了前辈艺术家的心血,更重要的是,评剧艺术的存在有现实意义,并可能存在经探索求得发展的空间。从现实意义讲,评剧即可成为部分公众休闲娱乐的形式之一,也可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2018年,达到11.9%,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3。他们的休闲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不乏评剧爱好者。如果由行政系统扶助,艺术团体倡导,完全有可能吸纳一部分热爱评剧艺术的公众。另外,评剧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通俗,与京剧、昆曲等相对悠久、成熟的艺术形式相比,在曲艺程式上,评剧可能显得相对“简单”“易懂”。但这个特点正为它适应表现现代化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图文集》反映出尚丽华老师曾演出过80多出现代剧目,如:《红嫂》《五彩水晶山》《凤落梧桐》《花魁女与卖油郎》《轮椅上的姑娘》等就是鲜明例证,这些剧目紧贴时代脉搏,弘扬正气,深受观众喜爱。半个多世纪以来,她在舞台上先后塑造了80余个跨越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戏曲人物形象,如:《五彩水晶山》(1987年)中的晶生和石生两兄弟(一人分饰两角);《海岛女民兵》(1964年)中的海霞;《花为媒》(1980年)中的张五可;《天女散花》(1996年)中的天女。她文武兼备、不拘一格。尚老师在文武带打的剧目中,演技高超,文戏不瘟,武戏不过,具有猛、准、快、帅的特点。如:《五彩水晶山》(1987年)中的拿“旱水”、舞剑、耍翎、短打、耍流星等绝技及手握两米长的大笔,用苏秦背剑式当场书写“保家卫国”四个遒劲大字,同时,她在剧中分饰正反两派的小生:单纯善良的晶生和浮躁虚荣的石生,除了在服饰上加以区别外,主要是进行“声音化妆”,唱腔上予以前者宽声,赋予后者窄声,晶生的唱腔朴实、大方,多运用“二六”和“反调”,石生的腔调借鉴了天津时调和西路评剧的旋律,略显其轻浮、放荡,一忠一奸,一正一邪,充分体现了她精湛的“唱念做打”多种艺术于一体的功力,使剧情和人物达到了“新”“雅”“奇”“美”独特的艺术境界,所到之处,博得观众华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题写“唱念做打众口赞,艺术精湛人无华”,这是对尚丽华老师演技和人品的最高褒奖。当前倡导“弘扬主旋律”,假如评剧于近期能在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又可以增加一种“弘扬”“宣传”的新形式。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戏剧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表演艺术更容易发挥中年以上工作者的作用。以目前文艺界的“主流”艺术表演形式——影视为例,大多是“新人”辈出、名领风骚三五年。致使一些“大牌”演员叹嗟中年女演员的艰辛。4而戏剧艺术则未必如此。以京剧为例,李胜素、李维康、于魁智、王佩瑜等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是越老越受欢迎。

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除有赖于自身的力量外,还需要外部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当前评剧而言,自身发展的力量相对衰减(演员老化,后继乏人,观众群体缩小);外部的条件也有待优化。如何使这个剧种得以延续,实属当条之急,可供选择的途径主要有:

(一)制定扶持评剧艺术的政策,并落实到具体机构。如在某一省(或数省)成立专门的评剧艺术团体,适当提供资金,为这个团体的日常运作提供基本保障,这类机构未必要大而全,既使小而精,只要能持续运作,便使评剧艺术有了依托。

(二)考虑成立评剧艺术的专门教育机构。可依托现有艺术院校、传媒院校,招收有志于学习评剧的少年儿童。为鼓励学员报考该专业,不妨“特事特办”,采取全公费教育,并签订合同,学员学成服从国家分配。为了保证学员有就业保障,可拓宽教育面,使学员学习评剧为主,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为学员于毕业后就职提供保障。

(三)设法聚拢评剧艺术爱好者,使之形成一个有向心力的群体。评剧艺术的传承在于表演艺术家和戏曲音乐工作者,但评剧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却在于观众。戏曲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戏曲的运作、生存却必须服从市场规律。公众对付费参与文化休闲,演员有偿提供表演艺术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不能设想缺少或没有受众的艺术能长期存在。当前振兴评剧,关键之一是凝聚观众,使之形成一种“场效应”,使散在的、自发的,自娱自乐的评剧爱好者形成集中的、互动的、自觉成为促进这门艺术发展的群体。

通过阅读《图文集》感触良多,既为一位高龄表演艺术家的奉献而感佩,又深感评剧这一剧种面临着“抢救”的危机。除了对此书的学习体会外,又拉杂谈了些未必成熟的见解,希望拙文能抛砖引玉,为评剧的传承、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注释:

1.裴世杰,赵红蕾主编.评剧表演艺术家尚丽华图文集[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313.

2.冯骥才.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首先是抢救[N].南方周末,2018-8-22:B12版.

3.国家统计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 http://www.stats.gov.cn/2019-08-22 09:48:00.

4.沈祎.中年女演员的困境到底是什么?[N].南方周末,2019-8-8:C20版.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家评剧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浅谈评剧的乐队及伴奏
《广西戏曲》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看晋剧
关于评剧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评剧《良宵》海报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