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式教学与议题式教学之比较性研究

2021-01-28 07:19江苏师范大学221000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议题框架设计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

一、接受式教学的定义及其特点

接受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从过去一直到延续到现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在课前对课本进行深度的了解和剖析并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明确逻辑框架,并根据学生情况对课本内容中的概念和规律进行逐步的讲解,在过程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较长,学生的参与度较低。1但需要明确的是接受式学习虽然很容易机械化,但并不等同于灌输填鸭式教学,美国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让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而逐渐内化的过程。

接受式教学的优点我们有目共睹:第一,效率极高。加涅曾说:语言信息是学生思维的载体,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进行讲授,学生思维跟着老师思维走,教学内容全面而高效。第二,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知识点明确,框架清晰,有助于在学生脑中形成紧密的知识群体,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第三,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

接受式教学的缺点:第一,不贴近生活。接受式教学往往直接针对课本内容出发,很难建立课本知识与学生本身的联系,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体系中是孤立的,甚至让学生觉得现在学的知识离自己很遥远,很容易对课堂失去兴趣。第二,不注重情感的培养。接受式教学更注重知识传授,尽管教师尽力去剖析教材,但是没有情境很难达到情感的渲染和烘托,想要达到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身体力行就更难上加难了。第三,忽视学生主体性。如果单纯以接受式教学授予全部课堂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那么可以说老师是“目中无人”的讲课机器,但教师每天面对的不是物件不是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以最首要的就是尊重人性、了解自己的学生,只顾着老师自己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单纯的灌输只能算得上演讲而非教学。于是,议题式教学应运而生。

二、议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其特点

议题式教学是教师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创设生动情境的、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学生围绕议题进行材料收集、讨论分析、总结反思,从而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实现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议题中得到锻炼和思考。

议题式教学的优点:第一,贴近生活,引起兴趣。第二,强调情境,有助于情感的培养。第三,关注实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

议题式教学的缺点:第一,容易散乱不成体系,逻辑不清晰,效率低下。议题式教学将课堂分为若干个议题,课堂内容容易散乱,不够清晰。第二,学生并不能完全参与,很容易走神。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早已经习惯教师作为主要讲授者,突然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学生要么会不知所措,要么不懂得如何参与,那么效率随之降低,参与度也不高。另一方面,议题设计难度较大,教师如果在设置议题方面有所偏颇,议题不具吸引力和代表性也很难让学生参与进来。第三,知识点不能全部覆盖。一堂课时间有限,议题式教学只能从一个具体的小点切入,所以知识覆盖面不够。

三、二者的对比和关系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接受式教学的缺点恰恰是议题式教学的优点,所以说明二者并不完全对立的,甚至可以互补,结合运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我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关于“改革开放的进程”有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为例,来对比二者

教学设计一:该教师以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三个重要的时间点为横轴,以对国内和对国外举措为纵轴,让学生根据课文找出分别对国内和国外做出了哪些改革措施和取得了哪些成就?并画出逻辑框架图

这个教学设计偏向于接受式教学的方式,可以看出该设计者对教材研究很透彻,改革开放即为改革和开放,改革对应的是国内,开放对应的是国外。所以以三个最重要的时间点为横轴,让学生找出我国分别对国内和对国外做出了什么举措和分别取得了成就,加上逻辑图,逻辑大框架异常清晰,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紧实的知识群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效率极高。

但是这些知识仿佛是冰冷的数字列表,像毫无生机的骨架似的缺少了生命力。无论设计者是费了多少功夫让框架思路更加明晰,最重要的是学生对这些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并不感兴趣,并且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与自己的关系,并不能建立自己与所学内容的联系,所学到的是孤立的单一的知识,不能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深刻理解,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有议题式教学的活力填充进来。

教学设计二:该教师设计了一个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农村小姑娘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农产品。(播放视频)看完视频,提出议题:农产品的自由交易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什么改革内容,它是如何影响我国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的?除了在国内销售,小姑娘还可以如何拓宽市场,这应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什么政策?

这个教学设计就偏向于议题式教学的方式,设计者从改革措施中的一个小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入手,加上视频的辅助方式,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出发,让学生更切身的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和好处,并有一种情感的连接点,加强学生的代入感,从而更容易培养他们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以点到面,由小即大,是很巧妙的手法。

但是这个议题就好像只有软趴趴的血肉一样,用了很长时间去探究仅一个农村改革的措施,改革开放中还有那么多措施和成就学生了解不到,并且无论设计者花费了多少精力去设计一个议题,最重要的是:在议题讨论的时间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去认真的思考,对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讨论议题的时间是“走神”的最佳时机,并且议题更容易零散,这样就让一节课的内容听起来零零乱乱,知识不成体系和结构,记忆的深刻度也就随之下降,整堂课的效率就会下降,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有接受式教学的大框架。

总的来说,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一节课的时间是绝对有限的,从宏观整体的逻辑大框架出发,面面俱到,知识点全覆盖,就没有时间再从一个小点全面的展开议题层层深入,更别说再给孩子们留下讨论的时间。如果我们选择放弃议题选择全面实行接受式教学,虽说效率高但会失去生机,失去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最终失去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那只掌握干巴巴的知识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了;但如果我们选择放弃逻辑大框架,从一个个议题入手,就很容易失去主题,课堂变得零散。

那如此说来,二者就是水火不相容了吗?其实不然,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可以找到一个适中的控制点,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对于新时代教学方法新策略,本人的观点是:“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为骨架,以议题式教学为丰盈肢体的血肉,二者完美融合才共创为活生生的人。”

四、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新策略

首先,“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为骨架”。如果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提问题,问题提的好则罢,一旦问题提的稍有偏颇就会让学生陷入不知老师要说什么的困境。所以,在一堂课的开始,可以利用图表、数轴、图画等方式将所讲内容的逻辑框架陈述清楚,也就是一堂课的“骨架”要有,才能行走有力。就像跳舞要有基本有力的大框架而后才有柔美的细节动作才打动人心一样,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头脑才能清晰,才能顺着老师的思路进一步往下走。一整堂课结束清清爽爽,不云里雾里。

其次,“以议题式教学为丰盈肢体的血肉”。一个个议题像是一个个小知识团,他们个体内部极为丰富而紧密,但个体与个体之间又相对分散,所以将这一个个相对分散的知识团安插在我们上述所说的接受式教学的大骨架上,赋予其生命,应该是发挥二者最大价值的最好方式。议题式教学是整个课堂的活力所在,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新闻播报、典型案例、布置作业、综合探究课引入议题2,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入手,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到议题中来。在议题的进行之中也可以围绕议题,设置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思辨性的问题。综合性的问题设置可以弥补议题式教学的不全面性,从而覆盖更多的知识点,这是最基本的让学生的意识形态建立的过程;而思辨性的问题则较为开放没有固定的答案,能让学生敞开心扉3,大胆的说出自己内心的最真实想法和最近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所以议题式的课堂也可以具有哲学色彩,用这些问题去真真切切的去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疑难,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得到启迪而最终成长为人格相对完备的人。

再次,“框架与血肉的完美融合”:议题设置不宜过多和每个议题结束后注重总结和点明主题。第一,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存在一个问题:善于运用议题式或者案例式教学的教师如果问太多问题或分析过多案例,那很容易就导致整堂课思路散乱,不知所云,逻辑相当不通畅,除此之外,学生也会因思考太多问题而过度疲倦,对课堂本身失去了兴趣。所以议题式教学不应设置太多的议题和问题,要知道“教学”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二者的比例控制要恰当,学生参与固然好,让他们参与过后,要有教师的精彩讲解,一整堂课才能真正叫做水到渠成。第二,对每一个议题结束后的总结和点题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整个知识团得以收尾然后安装在课堂一开始的逻辑框架的“大骨架”上,这堂课才能叫做行云流水般的完整和精彩。

最后,要注重责任感、担当的培养,联系课程与“我”的关系。教学设计中,还应该有建立课程与学生联系的环节,课程知识摆在那与“我”何干?就如刚刚举例一样,改革开放学完了与“我”何干?这时候就需要在课程本身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联系,掌握了知识还要产生情感的共鸣,而最终育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那么待他们长大之后才能为祖国尽心竭力。接下来依旧以《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为例:

在课堂的结尾,设计者设计了一个小环节:教师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让学生在圆中画出自己的形状大小和自己所在的位置。

这个设计环节就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渺小如我,但仍然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受到课程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公共参与,也是我们口中常说的知、情、意、行。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去“行”的话就是功亏一篑,而不愿行动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为想做而不能做,二为能做而不想做,一个为能力问题,一个为责任问题。框架的设计旨在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也就是培养能力,议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责任感,让其深知国家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而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这项任务就是要又他们来延续和创新下去的,这份责任和担当不是靠书本知识“教”出来的,是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和课堂的精心设计来“育”出来的,掌握书本知识绝对不是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心系家庭和国家的人才是最终追求!

注释:

1.郝金萍.探究式教学和传递—接受式教学之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2.王凌峰,丁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议题式教学相关思考[J].学周刊.2019(28).

3.陈爱金.打亮议题式教学的底色——谈“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0).

猜你喜欢
议题框架设计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