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理性市场下互联网IP开发的出路
——以网络文学影视化为例

2021-01-28 07:59姜严卿中央财经大学
消费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原动力影视剧网络文学

姜严卿 中央财经大学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为“知识产权”。在当下的出版语境中,IP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受众基础、可供后续开发的文学、动漫、游戏、影视剧等作品。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由来已久。四大名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被陆续搬上荧屏,完成了从文本传播到影视传播的转变。这类影视改编属于经典IP开发,但中国当前的“IP热”主要是针对互联网IP开发,其中网络文学影视化的规模最为庞大。

一、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现状

2011年,《失恋33天》、《甄嬛传》等网络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并大受欢迎,引发网络文学影视化热潮。随着IP开发成为市场趋势,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热度持续发酵,《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琅琊榜》、《鬼吹灯》等作品相继改编问世。根据《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改编电影1398部、电视剧1471部,网络文学IP衍生品在中国电影市场和电视市场的分量不容小觑。

二、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原动力

在消费者看来,IP代表一类文化,可以消遣娱乐、寄托感情;在运营商看来,IP代表一个品牌,可以商业运作、创造价值。IP开发的最大原动力是变现,其产业上游主要是电视媒体和网络文学集团,中游由影视公司、游戏公司占据,下游是其他衍生品市场。从版权交易到影视剧、游戏发行,再到玩具等一系列衍生品制作,一个IP经过深度开发和多重利用可以不断产生收益。

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原动力也是变现,由于网络文学创作是一种粉丝托举的互动式创作,其变现过程更加容易。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网络文学IP,是由作者的粉丝量以及作品的阅读量、收藏量、评论数据等支撑起来的。影视公司争抢高人气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目的就是借助作品的人气拉动电影票房或电视收视率。“IP+流量明星”的制作模式更是放大了这种效应,使流量明星担纲的网络文学改编剧一时风光无二。

三、网络文学“IP热”的冷思考

回顾2018年播出的网络文学改编剧,杨幂主演的《扶摇》表现乏力,备受期待的《斗破苍穹》口碑平平,改编自天下霸唱同名小说的《天坑鹰猎》声量有限,即便是领跑暑期档收视榜单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与往年相比也稍显逊色。“IP+流量明星”的制作模式不再是收视保障,甚至成了收视“毒药”,因此有言论认为,市场已经从“IP热”回归理性。

市场回归理性,有赖于观众审美的提高。2015年播出的《琅琊榜》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案例,其制作团队素有“山影出品,必属精品”的美誉,又邀请原著作者担任编剧,挑选实力演员担纲主角,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著。而当下许多网络文学改编剧以一种复制、拼凑、快速的模式产出,注重盈利性而忽视了观赏性。首先是IP的选择,一部改编剧的成功引发大量同类题材作品涌现,盲目跟风使作品丧失新意,很难引起观众兴趣。其次是剧本的改编,影视剧的审核制度比网络文学作品严格,出于审核考虑而随意删改剧本可能会使主旨偏离原著。最后是演员的选择,“IP+流量明星”的制作模式经常忽视演员与原著人物的适配性,出入太大反而会引发粉丝反弹。存在以上问题的改编剧普遍缺乏诚意,自然难以获得观众认可。

四、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出路

IP本身的质量是IP开发的基础,但后续产品的质量决定IP开发成功与否。一个领域的优质IP要打破形式界限、提升商业价值,需要所有产业链参与者贡献努力与诚意,将一个独立品牌发展成一个品牌集群。网络文学影视化作为规模最大的互联网IP开发模式,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是从“量”到“质”的转变。将文本转化为影视并非易事,因此IP的选择应慎之又慎,充分考虑剧本改编的可能性。进入制作环节,影视公司应力求作品精良,挑选演员注重演技和还原度。回溯源头,网络文学版权所有者也应把好关,促进网络文学IP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原动力影视剧网络文学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释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
——广东省特级教师·江伟英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贾静雯:爱,是勇敢的原动力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