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021-01-28 09:49熊玉婷天津商业大学
消费导刊 2020年39期
关键词:龙泉驿区农用地土地利用

熊玉婷 天津商业大学

一、研究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土地资源需求与固有的资源数量形成矛盾冲突,可以说这种需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开始出现侵占耕地等行为。土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资源基础,在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更加高效的利用好土地资源则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怎样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是关键。随着龙泉驿区经济发展成为成都各区级中的榜首,分析近年来龙泉驿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寻求龙泉驿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龙泉驿区概况

龙泉驿区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4°08`-104°27`、北纬30°28`-30°46`,总面积556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境内以平坝为主,部分地区为低山、浅丘。龙泉驿区是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是成都市正在实施的东部新城的主体区域。龙泉驿区共设12个街(镇)乡和141个村(社区),户籍总人口65.98万人。

三、龙泉驿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与其他土地占比较小。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2%,其中耕地占14.6%,园地占34.0%,林地占13.1%,草地占0.3%。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35.7%,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27.1%,交通运输用地占4.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4.6%。其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3%。

2.土地利用类型转变速度快。现阶段龙泉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内部之间进行不断的转化变动,西部地区变动相对较大,东部地区受到龙泉山脉地形的影响变化不大。

(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根据2014年龙泉驿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55569.02公顷,其中农用地38199.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74%;建设用地16754.81公顷,占30.15%;其他土地614.34公顷,占1.11%。2014年-2017年期间,龙泉驿区的农用地面积下降,而建设用地略有上涨,但就总体而言农用地减少的数值基本可以与建设用地增加数值等同。龙泉驿区土地利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新开发的土地资源,也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相互转化,而这一现象在龙泉驿区西部较为明显,由于受到龙泉山脉地形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的变动和开发力度不大,东部更多的因而视野都转向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主要是从林地转为水域、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仅少部分为建设用地转化为农用地。

2.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既受到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对土地资源改造利用的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分析结果显示,龙泉驿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并且区域内部间就土地类型在进行各种转换。本文从经济、政策、人口及交通方面对龙泉驿区土地变化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

2017年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中,龙泉驿区排列第33名,位居西南地区首位。2016年,龙泉驿区地区生产总值1039.2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6:76.8:20.6,三次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0%、52.2%和 46.8%,第二产业是龙泉驿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汽车城”,在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由于以第二产业为当地主要产业结构,使得土地节约利用、保护耕地和农用地的意识较为薄弱,使得农用地数量逐渐下降,建设用地规模呈上涨趋势。

(2)政策

龙泉驿区作为成都 (国家) 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随着国务院对龙泉驿区发展的认可,政府对于龙泉驿区的建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不断加大,吸引到诸多的企业或是个人加入到城市建设过程中来,土地资源如何高效合理利用成为重点所在。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一路一带”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深入,更加凸显龙泉驿区的节点区位优势,区内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使得其成为企业落地的优先选择。为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龙泉驿区加快区内土地结构与布局,适当缓解用地矛盾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龙泉驿区作为成都建设发展中“东进”的重要部分,需以当地支柱产业为引导,积极发展制造业,创造经济发展新极点。为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需对龙泉驿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提供土地资源要素保障。

(3)交通

近年来,龙泉地区的交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进步。成渝铁路穿境而过,成昆铁路及其货运外绕线绕境而行,以成龙大道、成渝高速、成南高速、绕城高速东段等为骨干的交通网络覆盖全境。现已开通5条龙泉城区对接成都城区、2条属于龙泉驿区的成都东部新城起步区连接成都市中区的城市公交线路。成都地铁2号线终点站为龙泉驿方向,并且地铁4号线东延线将在龙泉设置来龙站、十陵站、成都大学站、明蜀王陵站和西河站五个新站点。而新的交通站点及道路建设的建立就必然对建设用地有所需求。

(4)人口

截止到2016年龙泉驿区共计人口约66万人。人口出生率达15.71%,自然增长率7.87%。而据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龙泉驿区人口数达到约76.7万人,仅仅一年时间就增加了十万人。人口的增长既能从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同时更严峻的是给土地带来压力,对于居住、休闲、娱乐等设施的需求量也同时在进一步扩大,使得政府或企业需要去转变一些土地类型的用途,增加对于建设用地的数量。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搜集的龙泉驿区调查数据等资料进行查阅,对龙泉驿区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做了大致的研究探索,发现区内土地利用存在以下问题:

1.农用地数量下降,生态保护压力大

龙泉驿区的农用地面积从2014年的38199.87降低至2017年的34481.61,短短三年时间减少了3718.26,这对于城市土地资源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变动。农用地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城市生态环境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对于龙泉驿区这样一个本身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发展力量的区域而言,其严重性更是不言而喻。此外农用地的减少对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龙泉驿区对于旅游业、各种水果种植业的发展。

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东部由于受到龙泉山脉地形的影响,使得东部地区的建设一直以来都较为稳定。但是对于平缓的西部地区而言,各类建设用地较为分散,对于一些产业链中间的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导致各种建设用地闲置或是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同时由于已经废弃的建设用地的重新利用率不高,转而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建新不拆旧,造成浪费现象严重。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也极为普遍,部分居民将房子买入城区或是新建房屋后,对于空旧的房屋不拆除,使得农村房屋布局散乱,去集中化、空心化现象较为明显,这部分无人居住的土地资源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极大的滞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土地方面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政府行政部门对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定虽有限制划分,但是就总体而言,政策执行力度还不够,各个地区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寻租行为,部分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范围将内部政策信息泄露给企业。此外对于不同土地资源类型的转变存在混乱行为,造成龙泉驿区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下降。

(二)龙泉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分析

1.划定发展边界线,严格保护地区生态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明确各区域发展边界线,对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设立界限,防止恶意破坏界限的情况频发。以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保护生态用地资源,着力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打造健康、可持续的龙泉驿区土地生态系统。保证在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数量规模趋于稳定,协调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用地三者的比例,根据区内发展规划和战略要求,依据现有资源情况,严格划定城镇开发的边界线、农业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并对建设用地进行监督管理,企业、个人都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防破坏土地规划的行为,以此推动龙泉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及规划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建设用地的空间管理,设置专业人员或部门对于建设用地做规划,优化用地结构,使一些有同样需求或用途的土地资源能够得以整合,或是形成区块、产业集中,对建设用地中存在重复建设的行为,要予以纠正改进,避免造成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加大对于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力度,完善农村空旧屋舍退出机制,整合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闲置土地,做好基础设施用地的规划管理工作。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规划前、中、后期的存档工作,以便后续的查询以及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也能根据现有土地资源情况对未来龙泉驿区整体土地规划提供方向。

3.建立健全土地方面的相关制度

制定并完善土地管理机制,包括土地分配和转让等相关程序,要合理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机制管理过程的不足,在原有的土地管理机制基础上创新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通过构建完善的土地管理模式,土地管理与利用过程,能够实现科学化管理,各地区要结合地区实际制定符合当地的工作计划,对于管理权限上要给出严格的要求说明,为推进土地管理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管理工作中保证分工明确,确定工作人员权力边界,实行责任落实制,加强工作期间的监督检查管理,防止各类以权谋利行为产生。做好管理人员的思想及业余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思想和工作素质,致力于更好的提升龙泉驿区土地管理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龙泉驿区农用地土地利用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
我的懒爸爸
冬天的大炮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住建部:城市大数据已覆盖400个城市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龙海市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与耕地地力评级结果的对比衔接
农用地级别划分的常用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