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杨亭实践”
——基于安庆市五横乡杨亭村的调查

2021-01-28 09:49胡建国中共安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消费导刊 2020年39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胡建国 中共安庆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

2005年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科学论断,“两山”论所昭示的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为我们从生态文化角度重新审视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视角。[1]杨亭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麓,被誉为具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般的诗画之美。20多年来,杨亭村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特别是近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以红色基因铸就发展内核、绿色生态打造发展底色、产业振兴夯实发展基础、特色文化筑牢发展魂魄、工商资本助力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路。

一、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红色基因铸就发展内核

一直以来,杨亭村始终坚持发扬党管“三农”工作的政治优势,将农村基层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以红色基因铸就发展内核,走出了一条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之路。

构筑村级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杨亭始终注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新力建设,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村两委以“三会一课”为总抓手,狠抓班子队伍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员引进来,形成传帮带、学比超的良好氛围,增强基层组织力、战斗力。同时,村两委成员扎实开展遍走访、抓落实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好书记带出好班子,村党总支先后获安徽省先进集体、“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标兵等称号。

灵活多样抓载体,脚踏实地抓党建。一是抓党员积分管理。量身定制推进积分日常管理,常态化的分数量化标准,严格积分构成和分类管理,以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小积分”撬动党建“大活力”,激发了广大干群的精神面貌。二是抓“党员日活动+N”。其中“N”包括党风廉政、环境保护、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以鲜明的主题、具体的事项、不同的形式组织开展“党员活动日+”等一系列活动,真正实现了“见人见事见思想”,在实践中取得实际成效。

建章立制,以制度建设优化为民服务。村两委班子实行“4321”工作法,即:分工包保责任制、重点工作分组负责制、突发事件集中处理制、工作不力问责制“4制”;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3定”;民主决策、民主理财“2民主”;集中办公服务“1集中”,促进村务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增强村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推进民主法治进程,达到大事小事不出村的效果。

(二)绿色生态打造发展底色

增绿护绿用绿的林长制。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构建横向联动和纵向激励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森林防火值班值守制度,完善森林防火责任、信息、预防、扑救等“四大体系”;建立健全国土绿化、森林(湿地)资源保护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山场林木一律封山育林,严禁采伐,对全村树木进行普查,充分查证后古树、稀有树木、名木、大树实行建档,一律不得采伐,予以挂牌保护,目前已挂牌保护的名贵树木共有136棵。

水清岸绿河畅的河长制。实行一河一长,建立了“区、乡、村三级河长+村保洁员”巡护管理体系。和以往的景象相比,现在的杨亭村河水清澈无暇,岸畔绿影婆娑,形成了鲜明对比。按照“一河一策”的具体方案,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实行专员专管、责任到人,常抓常管常护。采取林长制、河长制、路长制的“三长”联动制度,实现护绿、管绿、增绿,经验做法得到新华社等中央、省、市媒体高位关注。

(三)产业振兴夯实发展基础

杨亭村围绕“产业兴村”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貌、一村一魂,大力发展“茶叶经济、赏花经济、采摘经济、旅游经济”。坚持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茶叶产业。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在实践探索中选择茶叶作为主打产业,利用退耕还林的政策窗口,大力改造荒山荒地,逐步扩大茶园的种植面积。“龙山野茶”已经注册了“杨亭”牌国家地理商标,2019年茶叶产业为村集体创收超过150万元,为村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通过流转耕地、山场,引进多家生态农业企业,并吸引企业逐步加大投资,推动产业融合与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园区等逐渐成长。

创新理念,田园变花园。打造千亩“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国家级科技园区”中国秀园项目,园中精彩纷呈,不同特色的果树、不同景致的花朵、不同色彩的布局,加上200亩的梦幻婚庆草坪,塑造了一个美丽的现代田园图景。一年四季,外来游客都可以在杨亭欣赏或品尝到不同特色的花果、绚丽灿烂的景色。

因地制宜茶旅融合,打造现代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老农业、乡村旅游业……杨亭村加大对山场、土地流转发展,盘活资源,严格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围绕“生态”和“产业”做文章。[2]建设茶场登山步道,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依托“中国秀园”、花溪茶谷景区、美丽乡村示范片、休闲美食走廊、龙麟生态园等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建设,点、线、面结合,聚力推动4A级景区建设,围绕“生态旅游+”形成产业链。结合安庆全域旅游规划和宜城板块建设,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激活闲置房源,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等。同时,将当地特色农产品以地理标志、绿色为重点,提升独特风土品质,嵌入全域化旅游形成品牌产品。

(四)特色文化筑牢发展魂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杨亭村历来重视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

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五好文明户、清洁文明户评比活动,激发群众心中的真善美,淳化乡风,传承良好家风;利用农民休闲文化广场,组建妇女文艺舞蹈队,培育乡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结合美好乡村文化墙,绘制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党风廉政、民俗民风典故,新农村24孝的宣传长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新风尚。[3]

以亭为媒。重点打造“服务亭”、“评议亭”、“议事亭”等“三亭”文化,通过机制创新,将服务、评议、议事三大环节赋予“三亭”文化的内涵,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施。

以节为介。杨亭村探索节庆活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相继举办了以郁金香花展、杨梅节、书画节等为主题的一系列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独特浓郁的乡村气息,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四季不同的绚丽景色,吃住行一体化的配套服务,带动了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工商资本助力发展动能

近年来,杨亭村通过乡贤回归、招商引资,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结合,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选准优质项目招商引资。盘活山场资源,引进浙江商人在当地注册成立安庆市绿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租赁山场种植杨梅,建设杨梅生产基地,打破了“杨梅不过江”的神话。采取外形美观的立体种植,建立观光采摘相结合模式,拓展产业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量与效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安徽花溪茶谷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精心打造中国秀园项目,研发新品种、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花卉展示区、草坪婚礼园区、郁金香基地,发展花海经济。

确立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精准施策。以苗木、生态园为重点,建立“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生态园园区建设。先后引进了多家生态农业企业,像太古精品苗木、竣泓社会化养老、龙麟生态博览园、林之海名贵苗木、绿丰园杨梅、中国秀园等,持续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流转耕地1650余亩、山场3600余亩,吸引企业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余元,种植名贵苗木4万余株,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通过创办“徽姑娘”女子专业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包括杨梅、茶叶的种植与采摘技术,种养殖与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面的培训,激发当地留守妇女、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升致富增收技能,开拓了就业渠道和增收途径。

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产业兴旺

突出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茶叶、杨梅、郁金香,特别是国家地理商标产品“龙山野茶”,极力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注重品牌的标准化、特色化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构筑紧密的农业企业与园区(基地)、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业共同体。拓展现代农业多功能,加快推动特色农业与休闲娱乐、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科技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吸引当地人才回乡创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及人才支撑。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探索智慧农场、家庭农场、庭院经济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与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和推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进一步打造绿色发展引擎,实现生态宜居

健全“党建+生态”的体制机制,以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多元投入、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机制,形成现代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激发绿色发展的乘数效应。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构建农业清洁生产体系与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推动现代农业+、旅游+、互联网+等新模式与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产业综合体建设。切实增强当地村民的主体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与提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打造具有自然风光和现代田园风情的生态宜居乡村。

(三)进一步推动乡土文化振兴,培育乡风文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宣传时代精神,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塑造新时代乡村文化价值观。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注重对当地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文化、礼仪、节庆等的传承与保护,努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赋予产业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推进当地文化与特色产业的融合,打造独具魅力、个性化的乡村产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四)进一步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升现代乡村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理清其与村委会、村集体等之间的权能关系,健全“党建+基层治理”的工作机制。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构建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参与渠道,发挥其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和渠道,向外联动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扭转以往碎片化、离散化的治理状态,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结合村情实际,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合一”体系,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五)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与途径,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实现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大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与财产性收入。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适宜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极力弥补短板,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为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