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院地合作工作的思考

2021-01-28 09:49张进汤琴王佳婧
消费导刊 2020年39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成都

张进 汤琴 王佳婧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技处

“院地合作”是指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企业的横向合作,旨在建立与企业、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之间,长期、稳定且相互信任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

一、研究所院地合作工作现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以一级学科建所的国立科研事业单位。多年来,研究所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生物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食品-人类健康-水资源安全中的科学前沿问题和重大技术瓶颈,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集成。可以说从建所之初,成都生物所就是一个侧重于应用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社会民生需求的研究机构。

(一)研究方向既分散又全面

成都生物所是以一级学科生物学建所的科研单位,拥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8个博士学位培养点。研究领域涵盖了两栖爬行动物进化与保护、高寒湿地与草地、污染物生物治理、粮食作物种质创新、药物合成与筛选等生物学的众多方面。如此多的研究领域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研究方向较为分散,针对某一关键技术的研究力量较为单薄,无法形成合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对某一产业链条的多项技术需求,研究所可以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由不同研究领域的项目组针对不同需求节点协同介入、联合攻关。

(二)曾经的中科院转化典范

谈到成都生物所的转化工作,最有显示度、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莫属“地奥心血康”的成功转化。1982年,成都生物所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六五”、“七五”重点科研课题——防治心血管疾病植物药“地奥心血康”的研制任务。1987年地奥心血康研制成功,通过中国科学院院级鉴定。时任课题组长李伯刚研究员(现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原想借助企业的力量,实现地奥心血康的产业化,经过多方奔走和努力,结果都失望而归。至此李伯刚下定决心,自力更生,自主转化地奥心血康。1988年8月,在研究所有关领导支持下,课题组借款50万元,租下研究所内旧图书馆的一角,成立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制药厂(成都地奥集团前身),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发展历程[2][3]。

2012年,地奥心血康胶囊获准作为治疗性药品在荷兰上市,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现今,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成都地奥集团已成为集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微生物药物及药物制剂研制为一体的大型骨干制药企业。

(三)知识产权相关政策

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与总结,成都生物所已在专利的申请、过程管理、转移转化以及后续的国资监管等各个环节颁布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这些办法包括:《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暂行办法》《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对外投资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在研究所内部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且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不断调整,相关管理办法也在与时俱进。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激励奖励政策,在2000年颁布的成果转化奖励暂行办法中规定:转化收益按成果完成人、课题组和研究所各占约1/3比例进行分配。之后随着国家对成果转化政策的调整,成都生物所在2017年印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对收益分配进行了重新约定:对于取得的净收入或作价入股取得的股份,研究所按其70%比例奖励成果完成人。

(四)知识产权现状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研究所知识产权的申请量与授权量显著增加,截止2019年底,有效专利总数约为450件,授权专利24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87.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35.67%)。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在部分专利申请材料质量较低,保护创新性、市场竞争力较差[4]。近年来成都生物所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为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精准筛选高质量专利以及避免无效成本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对专利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以后补助形式对转化的专利主要发明人进行奖励;针对重大项目进行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五)院地合作开展情况

成都生物所的院地合作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如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与泸州老窖的技术合作;上世纪70年代对九寨沟的抢救保护等。进入新时期以来,研究所在各个细分领域,与地方、企业进行了全面的院地合作。在宏观政策层面,利用自身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多年的研究基础与技术积累,承担了众多地方的环评类、规划类课题,如大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及修复、大型铁路工程生物多样性调查及影响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此类课题的开展为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决策依据。在微观技术层面,面向社会民生需求,在新药创制、污染物(污水、固体废弃物)生物治理、新型生物农药研发、基于菌种库的优质白酒生产技术以及粮食作物种质创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推动研究所院地合作工作的相关举措与方案

(一)以战略合作为支点撬动研究所院地合作水平整体提升

自2018年8月成都生物所新领导班子换届以来,研究所先后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四川能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以上战略合作的实施,改变了研究所以往松散式的横向合作模式,整合有关研究领域的课题组,并以此为支点撬动研究所院地合作水平整体提升;在完成战略合作布局的同时,合作双方也落实了一系列横向研究课题,推动了研究所横向合作的开展。

正是由于以上合作的开展,2018年—2019年,研究所年度横向课题经费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增幅达50%以上;现今相关框架协议的研究成果、示范工程已陆续落地,并已开始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二)做好决策咨询工作,影响国家战略决策,推动与地方的合作

2015年,国家两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入新的建设时期[5]。在过往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都生物所先后撰写了《四川省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其后果调查报告》《四川省植被分区和农、林、牧的合理分布》《高度重视灾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工作》等一系列工作报告。这些报告从专业角度指出了我国有关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引起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今后,成都生物所将会更加重视该项工作,积极参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智库工作。同时,该项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研究所争取在地方、相关业务领域的话语权,有助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争取,助推研究所院地合作工作。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成都
《中国科学院院刊》新媒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睡眠研究所·Arch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