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水口中的塔
——以岩寺文峰塔为例

2021-01-28 10:04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岩寺塔身水口

徽州区文物管理所 安徽 黄山 245061

一、徽州水口

水口是徽州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依据风水学说及地形一般位于村落的出入口,同时在水口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塔、牌坊、庙、亭、台、堤、桥、树为主,水口与相对封闭的自然地形容易形成空间上的对比,进入水口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作为一个村落的门户、咽喉的水口,自然是整个村落营建的重点。

历史上徽州众族从中原不断迁徙而来,当其时,风水盛行。徽州山清水淑、气象万千的丰富地貌。村落选址和布局最为徽人看重,向来不计费度孜孜以求。加之,不断勃兴的徽商经济又为此推波助澜。于是得山水灵气,与天地相和谐的徽州古村经风水再塑,犹如一个个山水园林,一处处桃源仙境,也成为现今遗留下来的最宏大的风水作品。

岩寺文峰塔就是基于这种传统风水理论而规划、修建的一座水口塔。

二、文峰塔形制特征

文峰塔位于岩寺镇东水口长坦山上,濒临丰乐河,为水口塔。七层八面,全砖结构阁楼式塔。原来层层外墙挑檐,盖小青瓦,逐层伸长,各层檐水能直落地面,现朽烂无存。塔内中空,塔身复壁中设阶级盘旋而上,层层有楼,可升达七层。各层设神龛,祀奎宿,并设望窗,以供观景。文峰塔现存塔高5.4米,塔底对径8.17米,七层对径为7.12米,逐层略内收,收分较小。初名神皋塔,又称“文峰塔”、“文几塔”、“雁塔”、“岩寺塔”。

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开工兴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建成,历时12年,由明代正德甲戌进士郑佐倡建。“该塔由当地富商巨贾、仕宦贤达捐资建造,第一层胡泰荣同族人建,二层桂聪建,三层方富桢建,四层鲍道相、道达建,五层汪通保建,六层里人公建,第七层至顶由吴宽出资建造。共计花费白银4万余两”[1]。塔身复壁中有楼梯,可到达七层。每层设神龛,并设望窗,以供观景。塔顶总高20余米,气势高耸壮丽。塔心木有十余丈,费时三年才从黟县渔亭大圣山运抵岩寺,参照当时绍兴大禅寺塔、南京报恩寺塔等塔样式,最终由苏州塔师建造完成。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建塔缘由

徽州人历来重视水口的建设,为了函养一方水土,优化人居环境,培育宗族文化,在村落出入口,借助天然山水形势,增修亭、台、楼、阁、塔等建筑提振风水,已达到理想形态,文峰塔便属此类建筑。

明代嘉靖年间,岩寺镇人之所以修建文峰塔(包括佘翁桥、凤山台),就是因为镇东北面的“门户”——凤山有着先天的不足,“外翔……于法有反跳之势”,“不能迴抱”,以致象征着一镇的财气、福运的丰乐水“山走水直,遂成腾泄”。

四、建塔始末

岩寺文峰塔高耸峻拔,而且塔顶的覆盆、鼓墩、仰盆等构件均重逾万斤,立于塔尖的宝珠“范铜千斤成之,高九尺三寸,围十九尺余”,塔心木高十余丈,要将如此众多笨重、体积巨大的构件运送到几十米高的塔顶,即使在有塔吊等机械化设备的今天也绝非易事,当时是如何修建的。

“百物具备,然参天之势,何阶可升?吴君闻金陵塔工陈泰、陈功并弟某三人,有祖授支架上顶图本,亲往迎之。既至,用杉木数千章,周塔身为井字架,高二百五十尺,几出云霄之上。上立天车,横施天秤,以巨木为衡,络石廿四杠为权,诸器逐次称举而上,不觉艰巨。运机巧妙,不可方物。不震不悚,位置安敦。虽命之曰神工,夫何恧焉!”[2]。通过以上记述可知,金陵塔师用祖传技法,在塔身四周搭设“井字架”,上立“天车”、“天秤”将“诸器逐次称举而上”的方法,运用杠杆原理,将材料吊至塔顶,将塔建成,这也解决了古人如何建塔建成的方法。

五、文峰塔的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七层八面砖木结构阁楼式宝塔,从施工至建成历经十五年,施工精良,用料讲究,继承了明以前塔类建筑结构结构和施工技术成就,和前代相比建筑手法更加娴熟,不仅反映了明代徽州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的发展状况。艺术价值,塔体轮廓优美流畅,造型、寓意、绘画、色彩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科学价值,文峰塔为仿木砖拱结合木构承托塔檐,仿木构造手法成熟逼真,砌筑工艺精湛,现存54米,至今仍是徽州地区最高同类建筑,明代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的实物例证。文峰塔的建造技术可作为现代园林建筑研究的样本,例如按照塔基略大于塔身的传统砌筑基础做法计算,现塔自重约1700吨,塔基底面积约为80平方米,每平方米承受压力约为20吨,其基础处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值得借鉴、研究。

文峰塔,作为岩镇水口风水塔,兼具崇文、提振风水的多重功能和作用,更是徽州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历经崇祯、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多次修缮,1938年南方八省游击队在此集合点验,改编为新四军,叶挺、陈毅在凤山台阅兵、点验,所有凤山台又称“点将台”,文峰塔不但见证了了徽州地区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近代巨变,更见证了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2015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全面修缮,现已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岩寺塔身水口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巡礼(十五)
碳素钢连铸浸入式水口结瘤机理及改进措施
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
抗战岁月里的华岩寺
透视:雪糕叠叠乐
中岩寺背影
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某隧道溃水口注浆加固处理技术研究
模具切水口在自动化机械中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