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2021-01-28 01:12李辉源李云雀
社会科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

李辉源,李云雀,张 俊

(1.成都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西南民族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途径得以大幅拓展,各种知识和信息铺天盖地般涌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通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互联网在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巨量信息的同时,也在某些层面上成了有害思想滋生和传播的温床,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在互联网中的快速传播尤其值得警惕。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陈述近年来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揭示其本质与主要危害,以期引起学界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警觉、抵制与批判。

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随着时间的车轮驶入21世纪,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国史)和中共党史领域,并借助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进行传播。虽然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借助网络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

中国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不是某个政党、阶级或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偶然“暴动”使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研究和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都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试图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完全对立,他们主要强调革命造成的“破坏”,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则往往予以忽视,认为革命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此外,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革命爆发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将革命视为少数革命家人为“制造”的产物,而无视新民主主义革命符合当时中国普遍国情的铁一般的历史事实。从而对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进行弱化,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与正当性予以忽略。

(二)借助网络巧立名目“解读”和“重构”历史

随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第二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些对近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以歪曲的文章也在网络中传播。这些文章往往打着“客观解读历史”或“重构历史”的幌子,随意裁剪、割断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或不经严谨、客观的学术研究就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为反面历史人物歌功颂德或将民族集体记忆中的正面历史人物丑化是这一类文章较为普遍的特征。例如,在某篇名为《林则徐和慈禧——祸害近代中国最深的两位愤青》的网络文章中,戊戌变法被吹捧成了慈禧的“第二次励精图治”;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行为则被戏称为“胡闹”;八国联军攻破北京被说成是中国“自取其辱”的结果;而义和团则被蔑称为“二十世纪最野蛮的邪教组织”[1]。这些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观点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难而悲壮的奋斗历程无疑是一种亵渎,有可能误导部分网民,造成历史认知的混乱。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有人甚至把抨击的矛头对准了一些曾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的伟人,例如,夸大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一些错误;通过“研究”孙中山流亡日本期间与大月薰的婚姻生活而对这位伟人进行污蔑[2]。

(三)随意臧否,扰乱网络舆论生态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近年来的另一主要表现是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违背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言论、观点。这些观点的出现往往带有随机性,对事物的评判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一类观点往往具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提出这些观点的人,既有知名度较高的公众人物,也有普通网民。无论是通过视频资料还是通过文字信息的形式出现,这些不利于网络舆论生态健康的观点一旦被传播到网络平台中,可能会引起某些网民的关注,并引发一系列的反应。例如,2017年初,某知名电视评论人在节目中将雷锋形容成一个挺冲动、自我表现欲很强、愿意显摆的人,而雷锋写日记这一行为其实是“自我表现的冲动”[3]。这一视频在网络中传播后,网友一片哗然,许多爱国人士纷纷对这种随意歪曲、贬低雷锋的做法表示了强烈不满。又如,2019年4月,演员赵立新在其微博中问道“日本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烧掉故宫里的文物并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4]赵立新的言论一出,不但在广大网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映和争议,也引起了广大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除了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随意发表观点,个别网民还在网络中对本该褒扬和尊敬的英雄事迹和先进人物肆意进行调侃和污蔑。例如,2019年3月30日,31名消防战士在扑灭凉山州木里县森林大火时英勇牺牲后,有少数人在网络上发表调侃、侮辱和诋毁这些消防战士的恶劣言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5]。

综上可见,透过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表现的外衣,可见其手法,一是随意裁剪历史,为我所用;二是蓄意歪曲历史,无中生有;三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四是以偏概全,误导民众。值得高度警惕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历史观更快、更有效地传播出去,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善于根据网络的特性,将其知识体系通俗化、碎片化、娱乐化,并加快向自媒体传播和扩散。

二、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危害

无论作者是出于何种目的或意图,作为一种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非理性社会现象和思想倾向,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容忽视。

(一)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采用具有一定迷惑性的叙事手法来欺骗广大网民,并意图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坠入其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因此,从表面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者似乎是出于对本国、本民族的“关心”才从某些层面或角度对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必要性加以“研究”。但事实上,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别有用心的、主观的臆测和解读,达到弱化和歪曲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并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的险恶目的。对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令世人惊叹的成就,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要么进行歪曲或否定,要么干脆视而不见;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一些挫折和失误,他们则故意进行夸大。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世界中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特征,处心积虑地将各类弱化中国革命的意义、淡化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意图颠倒黑白,诱导网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中国人民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崛起的必由之路。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络媒体中肆意传播负面思想的目的不在于通过客观深入的分析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而在于通过肆意篡改、歪曲历史客观事实,从而离间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消解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心[6]。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错误思潮予以细致的鉴别和坚决的批判,对其危害予以充分的揭露,确保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在中国的大地上茁壮成长。

(二)弱化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消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尽管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方式各异,但归根结底,其主要危害在于漠视或否定历史事实,宣扬负面的、碎片化的、有害的历史观,以主观、轻率、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史实(尤其是近代中国革命史)。因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在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色彩极为浓厚的思潮。持此种立场的作者往往具有标新立异、颠覆传统的心理追求甚或政治目的,因此,他们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解读”历史,发表各类歪曲事实真相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打着探寻历史真相的幌子为历史“翻案”,并“以学术创新为由,把创新当成是简单地翻案,颠倒前人运用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7]。他们借“学术研究”之名通过网络媒体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或“书写”历史、“重构”历史,以达到其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同李殿仁评价的那样,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思潮。它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丑化领袖和先进人物,美化反面人物,以达到所谓‘重构历史’‘西化’‘分化’中华民族的政治目的”[8]。历史研究的核心原则和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而历史虚无主义却用某些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解构”和“客观分析”中国近代的革命历程,为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侵华的历史涂脂抹粉,极力鼓吹西方殖民势力给中国人民“送来”了所谓的“民主、自由、博爱”,而对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财富、奴役中国人民并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事实闭口不谈,并不惜以歪曲事实为代价美化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侵略行为。例如,有人仅仅通过对李提摩太和苏慧廉在华期间所进行的文化活动便轻易得出“我觉得传教士那个群体对我们有‘涌泉之恩’,但我们至今‘滴水未报’”以及“我们这里就有很多人把中国的贫穷归咎于外国的侵略,这是很荒唐的”[9]这样草率、主观的结论。历史虚无主义的此种表现,究其根本,无非是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手段迂回地将各类扭曲的价值观念灌输给人们,弱化并颠覆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此外,通过对历史的各种“解读”和“翻案”,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还试图淡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人们的文化认同,消除人们内心积极的、正面的理想和信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对于一些有利于他们歪曲历史事实、诋毁正面人物的负面信息,他们则不辨真伪加以利用,仅凭一些站不住脚的材料就能得出草率、武断的结论。如果任由这种行为泛滥而不加以有效的、坚决的应对和抵制,最终的结果便是“使人们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导致民族虚无主义,解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10]。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但试图弱化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还试图造成评判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价值尺度的丧失,在思想的领域造成混乱,甚至使网民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近代帝国主义势力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各种殖民思想,从而否认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

(三)扰乱思想,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是我国网络建设和治理所要达到的目标,符合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但网络中出现的各种侮辱英雄人物、为帝国主义侵华行径翻案、为“港独”“台独”“藏独”势力进行辩解的言论却与维护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些言论在实质上都具有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的特征,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做派。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各种手段肆意扰乱、破坏网络舆论生态。他们绞尽脑汁发布各种虚假、负面的信息,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各种资讯鱼龙混杂的特点,让广大网民在负面思想的误导下逐渐丧失原有的判断力并认同含有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网络信息。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某些“藏独”分子曾对西方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还利用各种新型网络媒体平台伺机煽动群众并发展组织[11]。又如,从2011年10月宣传“占领中环”至2019年6月以来香港地区持续的骚乱,“港独”分子们的行为已经从最初的通过社交网络等新型媒体向海内外传媒发送于己有利的新闻稿件、通过网络媒体招募所需的人员[12]发展到利用社交网络鼓动学生罢课及煽动民众上街示威游行[13]。而对于支持香港警察维护社会稳定的人士,“港独”分子们则利用网络媒体千方百计地进行谩骂和诋毁[14]。近期香港的骚乱再一次提醒我们,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具有从干扰网络舆论演变为造成具体破坏行为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的一些案例可以看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误导网民,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其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肆意破坏网络舆论生态,蛊惑人心,企图在网络空间中营造一种信口雌黄、无视历史事实和真相的不良氛围。这些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既不利于网络秩序的稳定,也不利于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推进,并对我国的网络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三、祛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应对措施

与民间人士日常闲聊所发表的各种随意的“高谈阔论”相比,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论调所产生的“辐射范围”更广,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更为深入,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更为突出,在思想、文化乃至舆论领域都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坚决的抵制。

(一)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我国近现代所走过的道路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最有资格引领、也是最适合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的实际需要的指导思想。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义和团运动,都没能引领中华民族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武昌起义的成功也没有能够让广大中国人民真正尝到民主共和的果实。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混乱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让一部分先觉醒过来的革命家们认识到,旧式的革命无法完成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的重任,要实现民族独立这一伟大任务,中国人民还得另谋出路。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早期的革命先行者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对中国之前途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确立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信念。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事实及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成为主导思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中华民族为了抗击帝国主义入侵、实现民族独立而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斗争的必然结果。在过去的革命与建设工作中,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中国人民才能不断战胜各种困难,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地位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广大中国人民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网络空间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的速度也不断加快。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较强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特征,为各种思想的无序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要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将其作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和团结各方力量的精神纽带,这样,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才不至于出现“各说各话”的杂乱无序的局面。各相关部门要遵循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引导网络平台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中的引领地位。由于网络世界中价值观的取向具有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如果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不能起到引领作用的话,一些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害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攻城略地”,进一步弱化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主导地位。苏联解体的历史说明,要想有效地抵御某些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攻势,要想有效地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家园,要想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不被有害思潮占领,就必须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地位。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相关主管部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有效引导方式,让网络空间始终成为宣扬、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只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了保障,各方正义力量就能够在网络空间中更加有效地凝结起来,成为维护互联网良好生态的重要屏障和动力。

(二)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强化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所采用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手段就是不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忽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历史事件进行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历史研究强调以第一手研究资料为基础,要在对相关史料进行细致考证、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展开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研究结论。而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则往往预设前提,在开展客观的调查研究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主观的结论,他们所谓的“研究”,往往是些经不起考验的“快餐式”的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既容易脱离史实,也容易背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对涉及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领域,要不断强调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学习和尊重。尊重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要尊重历史前进的大方向,就是要尊重最广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只要本着尊重历史的事实来说明历史真相,就是点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死穴,就是拒绝了历史虚无主义[6]。拒绝谈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选择,拒绝承认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妄图“从微观入手,解决宏观问题”是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一贯手法,因此,在历史研究领域,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研究,通过规律性认识有效祛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在网络平台中的影响。

在强调、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继续在相关研究领域夯实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唯物史观强调从现实的物质实践出发得出结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我国广大学者结合我国在革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开展研究,在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不断巩固研究基础,在理论、制度和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增强学科建设,从而确立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研究中的主体性。过去的历史研究实践活动已经充分证明了唯物史观在指导历史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广大研究者应继续围绕唯物史观这一主导思想展开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尤其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所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展开研究,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随着中国学者们在相关领域中主体地位的不断加强,随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史学研究领域的产生,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的生存空间必将更加狭小。

(三)提升网络传播引领能力,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式

目前,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自媒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在此大背景下,以微博、微信和各类APP为代表的新兴网络自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纷纷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竭尽所能地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网民的关注。为了满足网民们的休闲、娱乐及获取信息的需要,网络自媒体在内容的传播形式上显得较为灵活多变,赢得了不少网民的认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流媒体也要顺应时代变革的大趋势,继续推进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可以结合自身的主要优势,适当吸收网络自媒体在宣传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做法,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和竞争力。

针对网络资讯传播迅速、网络舆情点多面广、突发性强的特点,主流媒体应不断研究网络信息传播的最新趋势和特点,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对于网民们普遍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关职能部门应在符合相关政策和精神的前提下,及时通过适宜的方式加以解读和引导。对于网络平台中一些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信息,应及时加以澄清,指出其谬误之处,帮助、引导网民提高辨别能力。我国的一些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具备高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广大读者所认可。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可以进一步依托自身在新闻内容的可靠性方面的巨大优势,借鉴新兴网络自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即时性强、互动性突出的优点,充分借助新兴技术手段抢占信息传播的先机,进一步赢得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增强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网民们乐于接受网络自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自媒体平台所采用的传播形式较为丰富、所采用的语言较为生动、幽默。因此,受众一旦被这些生动活泼的网络信息所打动,就容易对其产生一定的认可度。主流媒体也可以适当借鉴网络自媒体在宣传方面的一些有益做法,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和唯物史观精神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更易为广大网民所认可、接受的方式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历史知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中国历史的悠久,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一幅幅波澜壮阔而又激荡人心的画卷,为主流媒体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宣传资源。因此,主流媒体要积极引领广大网络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宣传本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精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5]。因此,要在网络媒体中通过各种群众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尤其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国人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让广大网民意识到“作为如今全球最大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早就在走自己的道路”[16],中国在近代之所以没有像印度一样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也没有像苏联那样突然之间走向崩溃,主要得益于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随着主流媒体在网络平台中的传播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传播方式的进一步丰富,一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背道而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就会进一步减弱,网民们对这些粗制滥造的网络信息的认可度也会进一步降低,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中也将被进一步孤立。

(四)加强网络立法,提升网络治理技术水平

网络是公共空间,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也是公共媒介,但凡在公共场合发言,就应当在法律层面上受到相应的监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17]。因此,对互联网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监管。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立法,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从根本上保障网民能够遵守相关法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有关网络信息安全及法律责任认定方面的规定”[18]。对于极少数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网络重点人群,有关部门应使其置于必要的监督之下,并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对其加强管理,在必要时可以诉诸法律手段。另一方面,在将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推出一些广大网民普遍能够接受的网络自律公约,将国家的刚性法律法规要求与柔性的网络自律条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刚柔相济,“团结大多数、打击极少数”,实现对网络舆论的全方位、立体化治理,让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中难以立足。

要有效祛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既要在法律体系的建设方面下功夫,也要在技术手段的提升方面下功夫。在加强网络立法的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网络技术研发的力度,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互联网相关技术方面的差距,以解决多平台兼容性、多协议适应性、多接口的满足性方面的问题[19]。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在互联网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增加,各种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一些不良信息正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而得以伺机传播。新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还需要从技术的层面加以解决。相关部门应根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规律,进一步完善不良网络信息识别、检测、过滤、清除和定位系统,利用大数据对影响面较广的网站、微博、QQ群、直播平台等自媒体的相关通讯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建立健全网络不良信息预警系统,从技术的层面有效降低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概率。

四、结语

相比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不少新的特征,并在意识形态领域乃至现实生活中造成了各种不良后果。由于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自身进行“美化”,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隐蔽性,更增加了识别和防范的难度。鉴于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减少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要想有效祛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就需要对全社会的相关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夯实理论基础,并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有效的清理、引导和规范工作,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地位,从而更加有效地抵制和祛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抛出的各种奇谈怪论,并在唯物史观的正确指引下更加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层传播及应对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互联网思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