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2021-01-28 08:55郭秀清
社科纵横 2021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能源

郭秀清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 200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将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全面和更高水平的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水平越高,现代化各领域发展越全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就越加重要,生态文明建设就越加不可或缺。“十四五”时期,我们应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一、美丽中国建设任重道远,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启动进入美丽中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展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阶段性目标和2035 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新的远景目标[1],可以发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与目标要求差距巨大,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既要充满信心,更要脚踏实地,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开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

建设美丽中国仍面临严峻生态环境形势。“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程度距离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距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仍然肩负着艰巨的任务。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所谓“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就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2]。这“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说明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仍然非常严峻和艰巨,还需要我们在“十四五”继续努力,继续奋斗,继续攻坚克难。二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难度增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停工停产,部分地区和企业经济压力陡增,生态环境保护看似不那么迫切的问题在政府和企业中的受重视程度降低,保护意愿下降,行动要求放松,投入力度减小。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产能和产量短时间内集中恢复性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反弹压力。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并不稳固,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还不稳定。新的发展阶段,百姓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会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仍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臭氧影响逐渐显现。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还需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污水治理亟待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压力大,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环境风险依然存在。环境污染治理仍然是“硬骨头”“硬任务”。

面对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一是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不仅要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社会和谐,而且要生态美丽。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一种新型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相比,有其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这种历史进步性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讲,就是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解决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难以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伤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的伤害。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实现物的现代化,即在更高水平和程度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以,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越发展,人类实践能力越强,对自然改造、利用的规模和强度就越大,就越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因为人类社会与生存于其中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系统,人类自身只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始终保持这个系统的平衡才能使其不断向前发展。顺应自然规律、关爱生物的多样性、主动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丰厚回馈,反之,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和深入。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行为,它既是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基础,也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来对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继续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之中;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保持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是从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3]。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意所指,也是民生所求;既能增进民生福祉,也能让群众公平享有发展成果。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既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必需品,须臾不可或缺,更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干净的水质、无污染的食品、清新的空气等良好的生态产品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这些生态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就是要坚持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大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看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任务,经济现代化仍然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最重要的任务。但新的发展阶段,对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1],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可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高质量发展是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也就是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让这两者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性要素和力量,转变以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4](P4)。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新的发展阶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保护,以高水平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二、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任务[1]。“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的攻坚期,只有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才能为我们在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4](P26)虽然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总体而言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仍处于胶着状态。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源消费、机动车保有量等产生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仍处于高位平台期,且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尚未实现实质性脱钩。比如,2019 年全国粗钢、水泥、火电等产品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分别为 10 亿吨、23.5 亿吨、5.2 万亿千瓦时、6.5 亿吨,分别占全球总量的 53.3%、56.0%、49.4%、16.2%[5],且产量仍呈增长趋势,预计未来 5年—10 年我国钢铁、建材、石化、火电等主要工业行业产品产量仍处于高位平台期。2018 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7.2:40.7:52.2,第二产业比重依旧偏高,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仍未消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方式。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一些资源消耗和污染都比较大的传统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仍然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支柱的背景下,对其实现绿色化改造就成为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之举,比如,进一步严格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环境标准,更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清单,加大淘汰力度,实现生产过程的无害化、绿色化等等。同时,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总体上以科技和智力投入为主,对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小,因此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工业,生态循环农业等绿色农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化,真正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二是加强产业和企业科学布局谋划。新的发展阶段,解决我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重要任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将迎来更加迅速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必须严格落实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制度,防止污染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强对“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做好企业进园区工作;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广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园区、绿色示范工厂的试点经验,建立我国绿色制造体系。三是高度重视服务业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消费进一步发展升级的时期,要完善服务业环境标准,加强对服务业环境污染的管控。推动生态农业和规模化农业发展水平,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二)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环节,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能源结构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煤炭消费国以及金属矿产消费国,约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4%,约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5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 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京津冀区域单位国土面积的煤炭消耗量是美国的40 多倍[6]。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提质升级阶段,还需要大量能源消费的支持,因此促进能源消费革命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建立清洁化、低碳化和多样化的能源结构。建立清洁化、低碳化和多样化的能源结构是能源生产革命的主要任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新发展阶段环境治理的迫切性,必然把能源清洁化和多元化摆在能源生产革命的首位。因此,要大副增加清洁能源的生产比例,比如大力发展光伏、水电、风能等能源,目前这些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很小,还起不到对煤炭消费的替代作用。短期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用天然气替代煤炭,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二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消费革命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提升各消费领域的节能和效率,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费,调整产业结构以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等等。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消费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进行能源价格改革可以引导消费者有效利用和节约能源。当前,我们能源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一些能源价格仍然实行指导定价政策,价格偏低,不但不利于反映资源稀缺现实国情,也不利于强化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能源价格改革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的关键,通过合理的价格机制,使能源使用者面临恰当的成本约束。

(三)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培育绿色消费理念。生活方式不仅与绿色发展直接相关,而且可以倒逼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变重要时期,随着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及时启动全民绿色消费行动计划,以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带动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从源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将对美丽中国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增强全民绿色行动意识和自觉。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行动,离不开绿色观念的形成。通过把绿色意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各类平台,开展以生活方式绿色化为主题的互动式教育等方式,提高全民绿色意识。通过创建一批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培养锻炼全社会践行绿色意识的行为习惯。二是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指南,形成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要引导人们力戒过度消费和奢侈性消费,通过财政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绿色产品价格;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增强绿色出行激励有效性。三是推广绿色消费品。继续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环保汽车、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产品,加快建立绿色产品专门的流通渠道,推动市场、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流通企业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利用网络销售绿色产品,推动开展二手产品在线交易,满足不同主体多样化的绿色消费需求。

三、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的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随着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建立了40 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单项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心将实现从污染防治为主转变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与此目标任务相适应,我们要在已经建立的生态文明制度基础上,建设更加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制度的体系化和集成高效,协同增效,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提供强大的制度合力保障。

(一)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的制度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自然要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新发展阶段,除了注重单个要素的保护治理之外,还需要更多考虑不同生态系统元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性保护治理,对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青海三江源地区,就需要统筹考虑流域内所有自然要素的协同保护和治理。比如,流域内包括水、土、森林、各种珍惜动植物等,以往我们已经建立了就单个要素进行保护治理的一些具体制度和政策,但所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进行整体保护。因此,就要打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打破利益藩篱的制约,不能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要加强区域政策协调和统一管理,环境保护或治理的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考虑各要素之间保护或治理的整体成效,综合运用技术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来实现整个区域内生态系统的保护或治理,因此,要完善区域间各项政策的协同配合和有机统一,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以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区域协同治理体系。污染不分区域,十八大以来,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我们已经建立起国家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管体系,统一行使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自然资源利用监管方面的职能。两大部门的建立,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权属,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全国范围统一监管。然而,对于污染防治来说,不同区域、流域横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体制,目前,我们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依然面临着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主管者”及其权限划定的问题,下一步,要加快国家公园立法进程,明确国家公园设立标准和程序要求,构建并完善国家公园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十四五期间,应该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逐渐增大跨省的生态补偿机制。国内现有的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以省内市县之间以及跨省流域上下游之间围绕水质水量的补偿为主,跨行政辖区、特别是跨省的横向生态补偿偏少,不利于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十四五”时期,对于已经全面启动的以长江流域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旗舰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京津冀、长三角区域雾霾联防联控,建立范围更为宽广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必然能发挥重要作用。

(三)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治理合力,合力的形成来源于科学的治理结构。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明确和强调政府的生态环境公共治理责任。一方面要建立科学考评制度,引导和激励党政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通过在考核指标中合理增加体现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指标,引导党政领导干部改变传统唯GDP 论英雄的观念,在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当然,这种考核要因地致宜,不能搞一刀切,要体现考核的柔性,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职责进行细分,细化完善考核体系,进一步将考核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无论是党政领导决策,还是相关部门履行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失职的,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比如,针对基层环境监督管理基础薄弱,且失职渎职问题多发的现象,既要健全由上而下的监督机制,也要建立横向的监督管理机制。二是企业要切实履行治理污染责任和社会义务。为保证企业履行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应以“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为基本原则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赏罚分明,为此,应进一步健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以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以“赔偿到位、修复有效”为制度建设目标,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同时,为激励和调动企业污染治理积极性,应积极推动排污权交易建设。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试点稳步推进,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定价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下一步,应加快完善排污权交易主体资格、初始分配制度、价格形成机制,不断拓宽排污权交易主体范围,提高排污权初始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性,完善排污权交易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推进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制度建设。应积极打造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排污权抵押贷款、创新交易方式等手段,激发企业主动治污减排;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要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作用。保障公民的生态环境知情权,健全公民参与环境咨询决策的制度机制。充分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在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和百姓环境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要积极构建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处理法律体系,填补相关法律空白。同时,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多元化发展,构建以检察机关、社会公益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制度实施体系,明确职责,提升制度实施效果和效率。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能源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对不文明说“不”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