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

2021-01-29 00:51蔺艳琴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特色

马 艳 蔺艳琴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重点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主题,站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四个伟大”、“四个选择”和“四个自信”,突出展现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光辉历程。

一、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阐明“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与历史进程

首先,“中国梦”反映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中国梦”始自近代中国的衰落和沉沦,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而日益蓬勃,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景愈加清晰和光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之间的矛盾",再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其次,“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共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中国梦”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伟大斗争和接力探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与伤痛,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拥有无穷的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从“天朝上国”变成了“劣等民族”的迷茫与愤慨,从“东亚病夫”向“少年中国”的奋进与努力,从“站起来了”向“要发达起来”的上升与巨变,中华民族不屈的意识和向上的情操点燃了历史岁月,铺垫了复兴之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转折点,生动展现了丧权辱国与争取民族独立、封闭与开放、保守与革命、前进与挫折等错综交织的画卷。正是因为经历如此波 澜壮阔的伟大的斗争,今日的中国,方才站在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站在了自1840年以来的最高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在“纲要”课教学中,必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社会在80年中接连岀现过西方宗教影响下的农民战争高峰、地主阶级分化出的洋务新政、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共和革命。不同的阶级和政派前后相接地在同一空间里登场,却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选择的历史和历史的选择中,尤其必须注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当西方资产阶级创造出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后,随之而来的是帝国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暴露和证明了资本主义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并将全球联系起来,但却不是一个好制度,它不能给大多数落后国家带来和平、独立和富强。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向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选择;除了一再走不通的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外,中国只有一条通向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不可能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迸步思想也不可能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十月革命 证明,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由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呈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破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以深厚的历史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首先,“四个自信”来源于历史深处,其本质是对经过时空涤荡的文化和历史及其生命力的信心和信念。以文化自信为例,从文化自负到文化自省,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强,从文化批判到文化创新,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复兴史。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次,“四个自信”是指“中国人”作为国家的主人对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信念和信心。“四个自信”的主体是“中国人”,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人”这一历史主体,又可以具体化为个人、政党、国家和民族。因此,从主体看,“四个自信”又是个体自信、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主体的最高概括。“四个自信”的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客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经济自信、政治自信、文化自信、社会自信、生态自信的有机统一,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明确的主客体认知是确保“四个自信”正确方向的基石,与时俱进的理论更新则是确保“四个自信”正确方向的指针。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推动人类发展和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高度,寻求用先进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马克思主义以人类解放为己任,具有改变世界、变革现实的先进理论,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历史性选择。这种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由此成为我们党的鲜明特征。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一理论体系成功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面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最后,“四个自信”的目标是构建“一体化的认同”,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的“一体认同”,对改革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一体认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一体认同”等等。其核心是不人为的隔断历史,不以今日之是评昨日之非。而内容连贯、高屋建領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则是避免割裂,确保整体认同”的关键。此外,中国近现代史上在批判传统时的“矫枉过正”以及“盲目排外”与“全盘西化”,“左”和右的错误等历史教训,也警醒我们要科学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谓前后接续、一体贯通。这两个历史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在本质上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两个阶段共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