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条件与对策研究

2021-01-29 10:33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于海琳郭馨梅
商展经济 2021年20期
关键词:培育消费中心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于海琳 郭馨梅

2019年10月,商务部14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1年7月,商务部宣布,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9月,北京市商务部发布《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全力将北京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北京作为首都,已经初步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基础的重要经济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北京样本”,对提高我国城市在消费领域中的地位起到表率和辐射作用。本文基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理论,系统阐述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并与国际知名消费城市、国内一线消费城市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建设中的约束性问题,对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文献综述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探索来源于Weber(1997)的消费城市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消费城市的概念边界由封闭式扩展为全球性开放式,刘涛、王微(2017)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配置全球消费资源、引领全球消费发展,以及具有丰富消费内容、高端消费品牌、新型消费方式、优越消费环境、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消费市场。

关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叶胥(2016)认为主要包括:自然及社会环境因素、城市公共服务及消费水平、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等。汪婧(2020)利用熵权法对36个城市进行测评,认为城市规模实力、消费吸引物竞争力、消费设施支撑力、消费服务竞争力、消费实现能力为重要因素。魏颖(2020)从规模、商圈、品牌、业态、创新等角度,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国内不同城市进行比较,认为持续增长的庞大消费市场是首要条件。标志性商圈是标配;拥有丰富多元的商业品牌,既拥有本土特色品牌,又可以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商业业态丰富,是全球消费发展的风向标,具有突出的消费创新和引领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王佳等(2013)、王微(2020)、刘社建(2021)分别提出了深圳、成都、上海等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举措。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下文的章节中第2部分分析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优势及发展约束,第3部分提出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对策建议。

2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优势及发展约束

2.1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与优势

(1)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城市的经济基础条件。总体经济实力方面,北京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GDP超3.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2%。居民收入方面,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随经济发展稳步提高,2020年达69434元。城市人口规模方面,人口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明显,城镇人口比重占85%以上(数据来源:北京市历年统计年鉴)。

(2)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加。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2020年达到13716.4亿元,在全国位居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持续增加,将吸引国内外更多消费品进入北京,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被激发。

(3)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稳居全国首位。北京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17年服务消费占比已超过商品消费比重,达51.3%,2020年占比上升到55%。此外,北京市在经济发展与结构升级、宏观层面居民消费升级、实物类消费升级、服务类消费升级、消费业态升级等分量指标方面保持优势(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苏宁金融研究所)。

(4)国际贸易、国际旅游进一步发展,城市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贸易方面,2020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5.7亿美元,10年间平均增速达8.37%,位居全国前列。国际旅游方面,与国际知名消费城市比较,数据显示:在全球入境旅游城市排名中,北京位列第5,上海位列第9;在“城市知名度”单项排行中,伦敦位列首位,北京位列第7,上海位列第14。与国内城市比较,北京在国际旅游消费综合实力上居于全国领先位次(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的《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19)》)。2019年入境游客的人均消费位列全国第2,达1624美元,与第一名的广州(1906美元)相差282美元(资料来源:南财智库21世纪经济研究院,鉴于2020年疫情影响,数据不具有可比性,选取2019年旅游数据)。

(5)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消费体验逐步提高。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体验式消费已成为北京商业业态和商圈转型升级的重点。依托古都文体旅游资源优势,北京打造南锣鼓巷、后海、前门等世界独有的特色胡同消费商圈,鼓励远郊区发展山地休闲运动,打造“京郊休闲消费带”等,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费对象,消费面扩大。加强科技赋能新老商圈,与消费者实现“虚拟+现实”的全方位互动,打造体验式智慧消费,消费服务设施更加完备。依托双机场,引入自助退税售货终端,开辟离境退税即征即退试点业务,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枢纽,提供便利化的国际消费基础设施。

2.2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约束

(1)入境旅客数量与入境旅客人均消费支出较低。近年来,虽然北京入境旅客较多,但与世界知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入境旅客数量与入境旅客人均消费支出仍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伦敦入境旅客数量近2000万人次,巴黎约在1700万人次,北京仅376.9万人次,且入境游客消费水平较低(资料来源:文旅北京“多措并举积极打造世界旅游名城”,发布日期:2020-04-12)。

(2)知名消费商圈有待进一步发展。城市著名商业街的租金水平可以侧面反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贸市场繁荣程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般来说,商业街越繁华,客流量越大,商业街的物业租金就越贵。北京主要商圈远低于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消费城市主要商业街租金水平。《2018年全球主要商业街租金报告》显示,北京王府井商业街和CBD商业街2018年租金分别为4352欧元/平方米和3831欧元/平方米,分别位居全球第十二、十三位。说明北京主要商业圈对国内外消费者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吸引力相对不足,消费供给无法有效满足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3)整体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的前提条件。当前北京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由于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频现,监管手段滞后、数据资源分散、监管导向模糊、监管资源不足、各部门职能交叉、适用法律法规边界模糊,存在监管真空地带,依然存在市场主体违约失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大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因此,整体消费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3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对策建议

3.1 培育消费品牌,打造全球消费地标

第一,吸引国外知名优质消费品牌在京设立首店、旗舰店、创新店、体验店、定制中心,开展首发首秀活动,聚集全球品牌。第二将本土元素与消费的时代特征融合,科技赋能北京传统老字号,推动本土品牌转型升级。第三,培育新消费品牌,充分发挥科创优势,借助技术变革,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支持达到一定规模的新消费品牌进入成熟商圈复制推广,打造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第四,打造全球时尚品牌,全面提高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电竞北京”影响力,打响“北京消费季”品牌。

3.2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物流创新工程,加快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商贸物流设施中的应用,建设相关信息化配套设施,探索末端配送新模式,如共同配送、无接触配送等,推动北京市物流基地提质升级。

(2)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内外连接的国际贸易平台,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针对消费需求进行全球采购合作,加快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消费资源配置格局。

(3)提升商贸流通服务水平。建设特色市内免税店,增加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扩大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范围。

3.3 会商文旅体联动,提高城市消费能级

(1)文旅结合,打造优质旅消产品。发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本土特色文化渗透到旅游消费,推出网红打卡地,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探索“非遗+旅游”模式,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相结合。

(2)促进会展、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可以借助首都政务活动集中、文化底蕴深厚、 国际交往密切、科技优势突出的特点,推进会展设施建设,利用好各类国事活动、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国际展览、国际文化交流等平台,发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和雁栖湖国际会都作用,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支持各类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京举办,努力成为全球顶级赛事聚集地。借助冬奥会,推出以冬奥消费带动其他消费的“一揽子”行动计划,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发展“冰雪经济”。

3.4 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

在消费市场秩序方面,第一,加强对新业态、新模式消费的事中事后监管,做好护理,健全劣质产品召回、产品危害监测、产品质量保障等制度。第二,打造诚信创新的监管环境,大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

在消费环境方面,第一,要推进消费配套设施提质升级,布局数字消费新基建,如建设立体化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加快5G网络在公共服务场所、大型商圈、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的应用等。第二,要完善消费,尤其是国际消费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消费“软环境”建设,探索过境免签、离境退税、税收减免等政策。

猜你喜欢
培育消费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新消费ABC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