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类课文审辩式教学的思考

2021-01-29 22:25黄姗姗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12期

黄姗姗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教师不能依靠单一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方法,而应当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和解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审辩式阅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习效率。本文立足统编版语文高年级外国小说类文本教学,从了解小说背景,营造审辩式氛围;基于生活体验,激活审辩式思维;贴近文本特点,运用审辩式策略;把握写作技巧,提高审辩式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外国小说 文本理解 审辩式教学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阅读文章一般以记叙文为主,而高年级的阅读文章则涉及小说体裁,其中还包括不少外国小说,如六年级上册收录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六年级下册收录了三篇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外国小说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从审辩式阅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来理解和解读文本。

审辩式阅读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为载体、以课堂为纽带,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阅读学习相结合。虽然,传统的语文阅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作为主要训练目标之一,但是,审辩式阅读更加细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综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顺应时代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了解小说背景,营造审辩式氛围

小说是生活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学习小说需要分析其写作背景和题材,将其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把握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等。因此在进行语文高年级外国小说类文本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分析这一文本的题材和背景,让学生对此有初步的认识。

1.创设情境 发挥想象

这里所指的题材和背景介绍,一般是指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境,甚至是设置相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小说故事发展脉络来展开大胆的想象,深入思考文章主旨。在介绍教学题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想象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解读不断地进行精彩的“碰撞”,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审辩式思维能力,进而为之后的小说阅读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以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为例。在备课时,笔者通过分析文本把握作者是以“历险记”为题材,所谓历险,就是有一定的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作者从沙皇黑暗统治的背景入手进行创作。因而,在分析介绍小说的题材和背景时,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沙皇黑暗统治相关的视频,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和学生进行交流:假设你生活在那样黑暗的社会,你想的是什么?让他们结合看过的电影或者书籍,了解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所受的苦难,然后再回归文本,为更好地学习文本打下基础。

2.加强预习 感悟背景

以教学《穷人》一课为例。文中的主人公是桑娜,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在自己家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去收留邻居的孩子。要想了解人物形象必须熟知故事背景。所以,预习就显得尤为关键。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大量阅读有关书籍,或者去网上查阅资料,以了解当时的社会,了解主人公所处的背景。通过充分预习、充分阅读,学生了解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困苦,这就更凸显出桑娜的人性美。

二、基于生活体验,激活审辩式思维

如果仅仅是依靠分析介绍文本题材和背景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内容是不全面的,毕竟外国小说的题材和背景对于国内小学生而言是较为陌生的,它甚至没有办法调动学生长期保持思考探索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笔者认为应当将外国小说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体验中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审辩式学习的积极性。

1.贴近生活 发散思维

以教學《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为例。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9岁的男孩。他喜欢探索,尽管小说在第一段已经交代了汤姆的年龄,但是9岁的孩子外貌、性格等有什么特点,小说中并没有做详细的介绍。没有深入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学生就无法展开具体的审辩式学习活动。因此,笔者在执教课文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9岁的时候可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有了共鸣,说出了很多自己做过的有趣、有意义、值得骄傲的事,而不仅仅是通过图片和文字刻意地了解人物。在引导学生将《汤姆·索亚历险记》文本与自身体验对比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索好奇心得到了满足,特别是将学生的现实生活融入其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审辩式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2.感悟思考 深入文本

例如,《在柏林》这篇课文,一开始是非常轻松诙谐的,但是读到最后却发现这是个悲剧故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连选择生命的权利都没有。文章一开始介绍了一位老妇人在公共场合喧哗吵闹,引起别人的反感。但是随着深入学习,就知道她的精神病是由于她的几个孩子都战死沙场,自己生无可恋导致的。更可悲的是,她的丈夫也即将奔赴战场。读到最后的时候,感觉主旋律就是在战争下的老百姓悲惨的命运,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个家庭家破人亡,但是老人的乐观态度还是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老人会有这样的态度?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很多人都舍小家保大家,誓死参与战斗保家为国。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应当珍惜现在和平的幸福生活。

三、贴近文本特点,运用审辩式策略

上述提及的外国小说类文本教学的两个方法,只是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概括,想要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小说细节内容来进行审辩式阅读学习,教师就必须要认真解读小说类文本的具体内容、各个细节,以及分析其结构特点。这也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1.细心解读 感悟结构

这里所指的文本内容和细节解读,主要是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解读文章的细节描写。小说类文本的细节描写主要包括环境衬托、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人物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此为基础,借助读写结合、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问题创设等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小说细节,以全面品读小说中蕴含的人物情感,通过增强情感体验来深入把握审辩式阅读学习。

以教学《穷人》一课为例。环境描写是这篇课文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不同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带领学生阅读“屋外……拍打着浪花”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为何要做如此苦力的活”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一环境描写的看法。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生活环境恶劣”这一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抓住这一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思考、感受穷人的恶劣生活环境。除此之外,人物的动作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动作描写,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抓住文本的重要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不同的品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审辩式阅读学习。

2.剖析结构 梳理脉络

关于外国小说类文本的结构特点分析,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小说的总体结构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索梳理文本脉络和结构,根据所学知识对文章做总结和评价,利用所学的内容和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

以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课为例。文章比较长,学生在整体阅读后,对整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到情节,还是不能准确说出。所以,梳理文章的脉络尤其重要。这篇课文是按照“岛上遇险”“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脉络进行阐述的。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就会发现,详写的应该是“救星期五”,并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重点学习。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理清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每个小故事中,学生都可以感受到鲁滨孙的不同性格。

四、把握写作技巧,提高审辩式能力

小说家在创作的过程中用精彩的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因而在解读外国小说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整体把握外国小说类文本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以提高审辩式阅读学习的效率。

以教学《穷人》一课为例。通过分析小说,笔者把握其写作技巧主要有环境、对比、联想、写实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以反衬与对比、写实与想象、暗示等维度来对该小说文本写作技巧进行整体把握。

以反衬与对比的写作技巧把握为例,笔者根据《骑鹅旅行记》的内容勾画出尼尔斯在乡下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场景,把这两个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用前者的自由自在反衬后者的悲惨,增强学生对该小说所表達出来的悲惨情感产生深刻的共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尼尔斯内心的向往。而在写实与想象的写作技巧教学中,笔者从尼尔斯的想象以及他经历现实世界的写实入手,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他内心的向往来增强情感体验。另外,结合小说结尾的暗示写作技巧描写,在《穷人》一课中,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笔者围绕“两个孩子恬静地笑了”来引导学生思考结尾暗示的写作意义,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地根据情感变化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以深入展开审辩式阅读。

其实关于小学外国小说类文本理解和解读方法,主要是围绕“审辩式阅读,发散式思维”这一主题,先从整体把握到细节分析,再到整体概括入手,进行具体的审辩式文本理解和解读。因而,在进行外国小说类课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全面分析该文本的具体内容、情感等,对此进行整体和局部的把握,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审辩式阅读教学,科学引导他们用发散式思维探索小说文本,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鲍道宏.小学小说教学的应为与可为——“学习中心的阅读教学”视角[J].语文教学通讯,2018(12).

[2]樊盛楠.小学小说教学中人物分析策略的研究——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王金娥.浅析审辩式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