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相信那些不切实际的“诗和远方”

2021-01-30 10:12○星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诗和远方无人区苟且

○星 言

那些独自寻找诗和远方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这两年似乎特别流行一句话: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不少年轻人被这句话点燃内心,然后奔向所谓的自由。然而,“诗和远方”真的那么美好吗?

前一阵子,24岁女大学生黄某独自去青海旅行,后在可可西里失联。21 天后,她的遗骸被找到,一个正值最美年华的姑娘,就这样消失在了无人区。她也许根本不知道,一个姑娘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生存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影视作品中那些纯净又富有诗意的远方,并没有想象中美好。

很多地方地貌极其复杂,天气变化多端,人口也极其稀少,遇到事情几乎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还有一些地方人员混杂,尤其是女孩子,只身前往可能遭遇意外之害,给自己和家人留下终生的遗憾。

这些年,不少“文艺鸡汤”告诉我们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告诉我们“远方特别美好,你要去看看”。

结果是少部分年轻人盲目追求所谓的诗和远方,殊不知那些鸡汤文看起来温暖,实际上却是另外一回事。

你以为的梦想和乐趣,背后藏着未知的危险

很多人对远方根本没有实际的了解,你以为的梦想,可能是被包装后的假象;你以为的自由,可能是危险的源头。

有人放弃学业,奔走异乡;有人“裸辞”,独自出行,为了所谓的理想。

有些人省吃俭用,去所谓的网红地,只为一张刷爆朋友圈的打卡照片;有些人不顾危险,去被大肆宣传的心灵圣地,只为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特立独行。

听说拉萨风景绝美,能净化心灵,就带上背包,一个人进藏穷游。然而真实的世界是,你站在路边几个小时,碰不到一个让你搭车的人。好不容易搭上一辆货车,车里的人看你一个小姑娘便虎视眈眈,深夜僻静的无人处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敢设想。

诗和远方看似美好,背后却藏着许多未知的危险,那些不切实际的追求会让我们失去享受美好的乐趣。

有人说:“所谓的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

世界上没有地方可以绝对治愈你,真正能给你带来诗意的是脑子里的思想以及努力后获得的成功,还有对未来的渴望。

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诗和远方,只会酿成更大的悲剧。

可以追寻远方,但务必保护好自己

年轻时我们都可以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去寻找诗和远方,但一定要保护自己。

首先,尽量不要一个人出门。如果旅行,可以和家人一起去,或者约上三五好友结伴而行。这或许不那么自由,但彼此有个照应,总好过一个人冒险。

如果一定要独自出行,记得做好攻略,了解当地情况,准备好当地随时可以联系和求助的方式。

其次,出门在外,对任何不熟悉的人都要保持警惕。无论对方表现出怎样的热情或者善意,自己不要随意透露个人家庭信息或财务信息。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要被坏人盯上。也不要过于相信别人的话,以免陷入骗局。

此外,随时随地保持通信通畅,以便遇到危险时及时求助,并随时跟父母或老师报告情况,这样遇到突发事情就不至于措手不及。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说:“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应该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的确如此。

其实,心中有诗意的人,在哪里都能见到远方;心中无诗意的人,走得再远也不过是徒增虚假的形式罢了。

多去关注眼前的美好,少一些不切实际的欢喜。多把握身边真实存在的机会,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沉浸在虚无缥缈的诗和远方。

一个人能把“眼前的苟且”过好,才能真正享受“诗和远方”。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于远方,过好当下,才能真正拥有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诗和远方无人区苟且
别让苟且 成为习惯
苟且的人生,想想就泪奔
徒步穿越无人区
“诗和远方”熬成鸡汤变了味儿
信奉苟且,到了远方还是一样苟且
“诗和远方”与“何不食肉糜”
功成名就的高晓松配谈 “苟且”吗?
“诗和远方”的抚慰作用不可小看
行走不需要借口 穿越四大无人区纪实
《无人区》点映 粉丝感叹4年没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