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 与MRI 征象对比分析

2021-01-31 12:28张刘璐王欧成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鼻咽癌骨髓骨质

尧 麒,张刘璐,刘 勇,肖 遥,王欧成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磁共振室,四川 泸州 646000)

鼻咽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鼻咽部周围骨骼及肌肉解剖结构复杂而精细,极易被侵犯,判断颅底侵犯的范围,可对鼻咽癌准确分期,从而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目前,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1],明确有无颅底侵犯及侵犯范围,对放疗靶区的制订有重要价值。笔者对比分析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 与MRI 表现,评价两者在鼻咽癌颅底侵犯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 年4 月至2019 年5月经鼻咽镜活检病理证实的鼻咽癌52 例,其中男31 例,女21 例;年龄26~78 岁,中位年龄47 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涕中带血、鼻塞、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等。52 例均为初治患者,均行CT 及MRI 检查,检查前均未行相关肿瘤治疗。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仪器与方法 CT 检查使用Siemens 16 层螺旋CT 扫描仪。扫描范围从鞍上池至软腭下缘水平。扫描参数:100 kV,120 mAs,层厚及层距均为5 mm,并对图像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MRI 检查使用Philips 1.5 T MRI 仪与8 通道头颈联合线圈,扫描范围从颞叶中部至C3下缘水平,其中冠状位包括颈根部。扫描序列及参数:横断面T1WI TR/TE 450 ms/15 ms;横断面、矢状面T2WI TR/TE 5 000 ms/110 ms;横断面DWI b 值1 000 s/mm2,TR/TE 3 400 ms/70 ms,视野21 cm×18 cm,矩阵128×128;STIR TR/TE 3 000 ms/70 ms,TI 165 ms,视野21 cm×17 cm,矩阵432×432;以上序列层厚5 mm,层距1 mm。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剂量0.1 mmol/kg 体质量,行T1WI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2 位工作5 年以上的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CT 及MRI 初次检查图像进行分析,意见不统一时,经讨论取得一致。由于鼻咽癌颅底受侵位置特殊及病理活检的局限性,无法用病理作为定性标准,所以本研究采用放疗6 个月后的MRI 及CT复查图像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病灶缩小范围、密度和信号的改变,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判断颅底是否受侵及受侵范围,并以此作为鼻咽癌颅底侵犯的定性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计算CT、MRI 在发现颅底骨质侵犯及颅底肌肉受侵方面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CT、MRI 对颅底肌肉及骨质侵犯的诊断效能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52 例鼻咽镜下活检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分化性非角化型鳞癌35 例,未分化性鳞癌12 例,分化性角化型鳞癌5 例。

2.2 鼻咽癌原发病灶及其颅底受侵的CT 与MRI表现 初诊CT 示颅底骨质受侵32 例,均表现为骨质破坏,主要为骨质缺损或颅底骨质内出现斑片、斑点状密度减低区;MRI 示39 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和骨髓信号改变,病灶区正常骨髓脂肪信号消失,T1WI及T2WI 呈低信号,DWI 及STIR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CT 示颅底肌肉受侵37 例,表现为肌肉形态改变,因肿瘤侵犯肌肉,导致肌肉边界不完整、部分缺损,或肌肉变形、移位;MRI 示40 例,表现为肌肉形态和信号的改变,DWI 及STIR 序列上受侵肌肉信号增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图1,2)。

2.3 CT 与MRI 对鼻咽癌颅底侵犯诊断结果比较(表1) 将放疗6 个月后的影像和临床诊断作为定性诊断标准进行分析,52 例中颅底受侵41 例,其中颅底骨质受侵39 例(75.0%),颅底肌肉受侵41 例(78.8%)。CT 与MRI 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76.9%(30/39)和97.4%(38/39),特异度分别为84.6%(11/13)和92.3%(12/13),准确率分别为78.8%(41/52)和96.1%(50/52)。CT 与MRI 对鼻咽癌颅底肌肉侵犯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78.0%(32/41)和95.1%(39/41),特异度分别为54.5%(6/11)和90.9%(10/11),准确率分别为73.1%(38/52)和94.2%(49/52)。

颅底骨质受侵39 例中,8 例MRI 发现颅底骨质的早期骨髓浸润,而CT 表现正常,其中枕骨斜坡4例,颞骨岩椎3 例,蝶骨1 例。颅底肌肉受侵41 例中,7 例MRI 发现颅底肌肉浸润,而CT 表现正常,其中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3 例,头长肌2 例,翼内肌1例,翼外肌1 例。

3 讨论

目前,放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前对病灶的准确定位和分期,对靶区的勾画、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MRI 是鼻咽癌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可多方位扫描、不受颅底骨伪影干扰等优点,对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而CT 对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序列、多参数的MRI 检查,可更准确地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2-4]。

3.1 CT、MRI 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评价 颅底骨质主要有枕骨斜坡、颞骨岩椎和蝶骨[5]。CT 上颅底骨质侵犯主要表现为骨质缺损和骨质密度的减低;MRI 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和骨髓信号的改变。早期的鼻咽癌骨质侵犯,主要以骨髓浸润为主,CT 通常表现为正常,而MRI 的某些序列,如DWI 及STIR 可早期发现骨髓浸润。其中DWI 可直观显示骨髓侵犯范围,呈弥散受限表现,其机制一是由于肿瘤细胞体积大,结构排列致密,细胞外间隙小,导致细胞内外水分子扩散间隙均狭窄,细胞膜的完整性可限制肿瘤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速度[6-7];二是鼻咽癌细胞膜上钠钾ATP 酶功能减退,导致细胞水肿。本研究中颅底骨质侵犯病灶DWI 均呈高信号,放疗6 个月后复查,DWI 信号明显降低,相关文献[8]显示是因放射线可破坏肿瘤的细胞膜,引起细胞损伤、凋亡,肿瘤细胞致密性减低,细胞周围间隙增宽,肿瘤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能力增强。本研究中,MRI 对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尤其是对颅底骨质的早期骨髓浸润,MRI 较CT 有优势,与文献[9-10]报道一致。

图1 男,43 岁,鼻咽癌枕骨斜坡受侵(白箭)图1a~1f 分别为MRI T1WI、T2WI、DWI、STIR、T1WI 增强扫描及CT 图像。MRI 示枕骨斜坡受侵,T1WI 及T2WI 均呈低信号;b 值为1 000 s/mm2 横断位DWI 示信号增高;矢状位STIR 示信号增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CT 示骨质密度减低图2 男,65 岁,鼻咽癌左侧头长肌侵犯(白箭)图2a~2f 分别为MRI T1WI、T2WI、DWI、STIR、T1WI 增强扫描及CT 图像。MRI 示左侧头长肌受侵,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b 值为1 000 s/mm2 横断位DWI 示信号增高;横断位STIR 示信号增高;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CT 示肌肉正常边界消失,形态失常

3.2 CT、MRI 对鼻咽癌颅底肌肉侵犯的评价 颅底肌肉侵犯主要是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头长肌、翼内肌与翼外肌的受侵。CT 示颅底肌肉侵犯主要表现为形态改变;MRI 主要表现为肌肉形态和信号改变。早期的鼻咽癌肌肉侵犯,其形态基本未见异常,CT 通常表现为正常,而MRI 的某些序列,如STIR 可早期发现肌肉改变。查阅相关文献[11],CT 一般不能很好地显示鼻咽部的咽旁间隙脂肪、周围肌肉间隙的脂肪组织及颅底骨的骨髓组织,这对鼻咽癌的诊断和分期有一定影响,而STIR 序列可使脂肪信号得到抑制,使含水较多的鼻咽癌侵犯病灶不被抑制,因此可清楚显示鼻咽癌及其对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尤其是肌肉侵犯的情况,帮助临床医师对鼻咽癌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作出准确判断。本研究中,MRI 对鼻咽癌颅底肌肉侵犯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与文献[12-13]报道一致。

本研究以放疗后6 个月复查MRI、CT 图像及相关临床资料作为诊断颅底侵犯的判断标准,对CT 及MRI 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RI 优于CT,与既往文献[14-16]报道相近。临床在常规应用CT 检查的基础上,如能配合MRI 检查,可准确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为治疗提供依据。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受例数限制,主要分析对鼻咽癌颅底骨质及肌肉的侵犯,对周围其他组织(如副鼻窦、海绵窦、颞叶、口咽等)的侵犯情况,因例数较少,研究价值较小;后期可加大对相关病例的收集,做相应研究。②由于鼻咽癌对颅底的侵犯难以取得病理,故本研究以放疗后6 个月的CT 及MRI 表现结合临床资料作为评判标准,可能会影响对鼻咽癌周围组织侵犯情况的评价。

猜你喜欢
鼻咽癌骨髓骨质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鼻咽癌患者血清miR-144-3p及miR-151-3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