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温度,学生有素养

2021-01-31 10:28汪庆荣
师道(人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分层温度素养

汪庆荣

2021年2月25日,天津市的一位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说: “你爸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别怪我瞧不起你!”这位教师的言语背后流露出满满的歧视与轻蔑。作为老师应该怎样教育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有教育专家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很多老师听了这话脑海中或许会浮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屡教不改”的“后进生”。其实,教育专家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相对于学生本身而言的,以学生现有的思想和知识素养为基础,只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设激励温度环境、分层温度环境和人本温度环境,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一、激励温度环境

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适度的温度关爱与榜样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进行奇思妙想,还能促进他们在试错中不断进步。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发现个体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好奇心推动着少年儿童积极地观察与认识世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即使出现错误也切勿以指责或嘲笑回应,而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精心呵护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进步意识。一次考试后,某位教师在给一位“低分”同学的家长发短信时,出现了“垃圾”二字。这类极具侮辱性的言语表现,违背了激励温度的教育。假如这位教师用“只要你努力下次成绩会更好” “这次考试虽然成绩不高但比以前有进步”等激励性语言,相信该同学的学习态度会更积极。

校园里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训斥学生时总忘不了强调一句: “老师是为你好,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做的。”这其实是打着爱的幌子来管控学生,这种爱是典型的主宰者之爱,如此造成的后果是许多学生表现出不应有的愚昧和麻木。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多用积极的激励语言,才能唤起学生自觉成长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最终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分层温度环境

学生有差异性,教育必然有差异性,不同层级的学生也需要不同的“温度”环境。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 “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 ‘指令’,不是 ‘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逢迎或违心屈从。”这一哲理启示我们,对待学生要建立分层评价、分层激励的制度。例如,把班级同学进行“分层”评比奖励,按照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学习基础的不同,分成6~8个学习竞争小组,组与组之间不评比竞争,组内同学之间进行竞争评比。让“优、良、中、差”不同层级的同学都有奋斗的目标,都有得奖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人本温度环境

我国教育学家鲁洁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与人的理解。这“理解”可以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来完成,然后经过人的自我意识的建构得以凝聚,形成个人的德性。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人。我们在班级教育与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尊重学生。

从学生角度而言,营造人本温度环境,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能促使他们真正主动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之中,实现个性的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就儿童心理来说,他们特别看重他人对自身的肯定性评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与爱护。例如,某个学生成绩不太理想,但在一次运动会中夺得男子100米第二名,老师可以说: “体育健将,真棒!希望你在学习上也发挥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所进步。”这些师生交往中的小小鼓励、小小的爱意,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温度环境。

总之,教育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让学校成为有温度的成长环境,让教师成为有温度的教育者,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有温度的呵护和有品质的成长”。

猜你喜欢
分层温度素养
一张票的温度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有趣的分层现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雨林的分层
停留在心的温度
测个温度再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