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

2021-01-31 11:31主持人语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增长极巴蜀双城

主持人语

2020年1月与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与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这是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澳港三个区域增长极之后,国家着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第四个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较之其他三个区域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经济总量占比、科技创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因此,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成为当前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战略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众多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经济增点中,文化产业无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这是因为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因其高度融合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产业形态以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等产业特质,已成为21世纪推动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而且由此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相继发现,逐渐拉开了“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的面纱。今年3月,三星堆文化遗址3号至8号祭祀坑精美绝伦祭祀器物的出土,让世人目光再次聚焦巴蜀文化。目前,学界在探索巴蜀文化特质及其在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作用的同时,亦在考虑巴蜀文化的创新转化机制,试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新的资源支撑。

本专题5篇文章,即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讨论巴蜀文化的特质及其创新转化机制。既有理论角度的奠基,亦有具体问题的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谢元鲁教授撰写的《成渝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四川锦城学院陈利副教授撰写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讨》着力解析巴蜀文化如何在“抱团取暖”的过程中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对接,实现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产生“1+1>2”的产业协同效应等问题。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胡珍平、陈彧撰写的《互补共融:成渝两地巴蜀文化旅游资源协同开发路径探析》、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怡撰写的《巴蜀文化在科幻文化产业中的转化与应用》以及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廖静娴撰写的《四川研学旅行人才需求问题研究》三篇文章,则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了巴蜀文化的产业化运作问题。

猜你喜欢
增长极巴蜀双城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西海岸增长极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