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中的长子形象

2021-01-31 18:37张立军马雪洁
关键词:新松报告文学辽宁

张立军,马雪洁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3)

报告文学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与即时性,它以独有的写实方式审视时代变迁、记录社会发展,为此,考察社会历史的迁移,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生活的本来面貌,成为报告文学重要的文学品性。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即时性、个性紧密关联,它生动地介入生活、关注生活、展示生活,又不耽于生活琐碎,它能够从琐屑的私人生活中抽离,将关注点指向个体与现实社会,也正因此,报告文学聚焦时代发展,它所展现的是个体生命意识与社会意识的互进过程。

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它与辽宁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同频共振,它触及社会发展的细微末节,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生百态,它不仅是时代和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更具有极强的社会历史反思效果。正如丁晓原所说:“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时代文体。与时代同行,是报告文学的基本品格;客观地反映现实,实录生活,是它重要的文体精神。作者报告的是砥砺奋进的时代,存活的是渐行渐远的历史。作品中曾经的新闻性,在时间匆匆中,慢慢地演化为珍贵的历史记忆。”[1]

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从工业发展状况和文学史发展分期看,可以粗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第二阶段是20 世纪80~90 年代,第三阶段是新世纪至今。在这三个历史时段中,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样态,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充分彰显了辽宁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长子形象。

一、工业空间想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

新中国成立前期,辽宁及东北地区成为“打正规”战的“工业基础”,为东北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无论从物资供应还是设备制造,甚至城市建设等方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时辽宁及东北解放区的工业区域属性为新中国勾勒出现代工业城市的空间雏形,就一定意义而言,它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向城市战略转移的起点,也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此时,作为“文化军队”的文艺工作者为了开辟东北文艺事业奔赴辽宁及整个东北地区,以舒群等人为例,他们进入沈阳及东北,进入工厂,亲自参与到工业生产之中,也正是由此在他们的笔下创作了一批鲜活的新中国工业模范形象。

舒群到沈阳后,写了《沈阳漫记》,他惊异于工业的发展与建设带给城市空间的改变。他对“古城”描写的着眼点是沈阳火车站、铁西工业区、南市北市等工业空间,这些工业空间给他带来新的期待,让他燃起对新中国发展的渴望。草明的《原动力》(1948)和《火车头》(1950)是中国工业文艺的开山之作。他们的作品也表征了社会主义的开拓者们,在面对陌生的工业空间的别样体验,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农村经验向城市经验的转变,更是建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开端,像舒群、草明等人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深入生产第一线的体验,他们的创作是切身感受与自身感悟的融合,他们深入到工厂参与劳动,虚心向工人学习,惊异于青年一代工人的成长,也正是因此他们笔下的人物生动鲜活地表征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草明在《鞍山的人》(1957)中以人物特写的方式记录了许多普通钢铁工人的成长史。《鞍山的人》中描写了鞍山小型轧钢厂工人张明山的成长历程,他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发明了自动化反围盘,并引发了一场技术革新运动。《我看见了武玉兰》惊异于武玉兰在很短时间内学会管理和微积分等,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青年突击队》则集中描写了青年钻探突击队、炼钢突击组等青年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的迅速成长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这一段时间,辽宁工业发展迅速,报告文学抓住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展开书写。如徐光夫的《阚俊杰与马士明》(1963)介绍了鞍山耐火材料厂的市劳动模范阚俊杰和技术骨干马士明的先进事迹,《火热的大家庭》(1963)介绍了沈阳铁路局“三八青年红旗包车组”一些“伟大的小事”,表现了小集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贡献。20世纪70 年代末,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报告文学界也开始了具有“伤痕”意味的反思,张书绅的《正气歌》反思了“文革”的灾难和困惑,随后金河的《历史之章》,开启了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对历史的反思,《历史之章》写锦州一位工程师的遭遇,以此反映出一位平凡的产业工人面对不公时的无悔,展现出奋进中青年的坚定步伐。

这一历史时段的工业题材报告文学,有惊异、有开拓、有反思,作家塑造了许多处在工业生产一线的劳动模范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洋溢的姿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处处显现出建设者的拼搏奋进精神。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量虽不大,但其中处处透显出工业城市、工业生产及工业文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性。

二、走在时代前列的“进步人”与改革者

20 世纪80~90 年代,辽宁报告文学不断繁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如徐光荣、李继伦、田永元、吴文泮、张琳等。这一时期的中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跨越式发展,辽宁工业生产也进入快速发展和改革转型并承受着阵痛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紧扣时代脉搏,“表现为更加关注社会生活的敏感矛盾、焦点人物,而且经常进行逆向型思考;他们的视野较为宽阔,不是仅把注意力放在与社会前进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领域及代表性人物身上,而是以大文化的思想规模去辨析种种社会现象。”[2]也正因此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走在时代前列的“进步人”形象。

李继伦的《淘金人》为各领域的工人做传,他塑造了许多工业领域的“进步人”形象,他们是新生活的缔造者,听起来都是令人钦羡的职业,有“农艺师、畜牧师、育种专家、育苗专家、自学成才的超轻型直升飞机设计师、面点师、地震测报专家、柳编能手”等,他们积极地工作,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他们积极进取的姿态正是辽宁工业蓬勃发展的缩影。田永元的《神仙王国里的酸甜苦辣》以火车司机所特有的激情讴歌着他身边的铁路英豪,展现一派粗犷、阳刚的气势。

而吴文泮的《跋涉者的足迹》以丹东汽车改装厂顺应市场行情、产品更新换代、上“黄海”大客车摆脱工厂生存困境为脉络,写改革引导的方案乃至观念之争。又根据丹东汽车改装厂升格为丹东汽车制造厂,“黄海”大客车在1983 年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的事实,作者真诚地赞美了改革者为时代所赋予的各种品质。

徐光荣的《魂系金杯》,选择的报告对象是全国第一个租赁企业金杯汽车公司,作者对改革的风险尝试与经验进行展示时,实际上也是在提供与读者对改革进程的回顾与思考的机会。又如《背水一战》,写的是沈阳五金铸造厂被黄牌示警,濒临倒闭边缘,却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这样的题材,由于涉及国内经济体制变革而易于成为热点。

《沉没的陆地》为纪念沈阳市防爆器材厂破产倒闭两周年而作,集合大量现象辨析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用全国解放后第一个工厂被宣布倒闭的客观过程,昭示历史逻辑,留给后人深深的思索。

工人们与时代发展同行,他们勇立时代潮头拼搏奋进,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到现代化工业大发展的过程,同时也经历了迎接工业改革阵痛来临。他们勇于与时代同行,内心经历着社会工业发展与改革百般滋味,不论怎样,他们都走在时代前列,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新世纪科技领航人与“大国工匠”

进入新世纪,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有了极大的发展,题材表现相较于以往有了新的转向和变化,着重展现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转型,凸显了辽宁由重工业向高新科技产业的转化,正如丁晓原所说:“报告文学创作日益凸现出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的特征了。这种特征集中地体现为这一类的写作,不再完全是一种‘创作’,而同时有着作为‘制造业’一种业态的特点。”[3]同时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重点关注了一批“盛京大工匠”,他们的高超技艺承担起打造机器人、辽宁舰等国之重器的重任,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全新风貌。

首先,报告文学题材的扩大,是新世纪辽宁工业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前两个时期的工业报告文学着重关注常规理解的工厂工人形象,如纺织厂、汽车制造厂、钢铁厂的工人形象等。到了新世纪,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传统理解中的工厂发生了变化,辽宁新兴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鼓风机、盾构机、机器人、船舶制造等行业和新兴科技业的发展促使报告文学作者也将关注的视点移向了新兴的工业领域,其中如黄瑞的《大盐滩》,将关注点聚焦于大连盐化集团,不仅讲述了大连盐业发展的历程,更展现了盐与人类生命存在之间的历史关系。再如孙学丽(笔名鹤蜚)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具有工业发展的史诗特性,集中描写了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大机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变革的缩影,更是老工业振兴梦的凝聚。刘国强的长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新歌》全景式描绘了中国钾肥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曲折经历,讲述了李守江和他的团队在罗布泊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显然,在题材开拓上,刘国强将罗布泊与中国钾肥事业相联系,通过实地考察“以此形成对于由环境、气候和人构成的再现对象的全方位表达”[4],从而谱写了新工业路上的时代赞歌。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徐光荣花费数十年精力创作的蒋新松和机器人系列,充分展现了辽宁机器人事业的发展路径,展现了新工业征程路上的科技领航人形象。从1983 年开始,徐光荣先后发表了以蒋新松为采访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如《魂系人工智能王国——蒋新松传》《科技帅才蒋新松》《魂系机器人》《心向大海》等,他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研究的开拓者形象,蒋新松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与水下机器人的事迹也因此得到充分的展现。2016 年,长篇传记文学《蒋新松传》出版,不仅对蒋新松的生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跟踪式报道,而且凭借文学叙述方式复原了一代科技帅才的心灵成长轨迹。蒋新松为祖国与科学进行永不休止的探索,逆境中他迎难而上,在困境之中他敢于敢担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成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开创者。徐光荣的描写不仅让科技伟人的故事变得生动可感,而且饱满充沛。而《新工业革命的领跑者——曲道奎与新松机器人》一文描写了机器人事业的新一代传承人曲道奎,他作为机器人事业的传承人,带领团队,继承蒋新松遗志,在新世纪又为中国机器人事业写下了光辉的新篇章。对蒋新松、曲道奎的描写不仅预示了新的历史时期辽宁高新科技的新发展,也体现了新历史发现阶段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中关于新兴科技行业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叙述视点,丰富着报告文学的发展并使其继续大放异彩。

再次,展示“大国工匠”形象也是新世纪以来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的重点内容。刘国强的《搏冰我当先——国网辽宁电力有限公司“11·7”擒冰大决战实录》将视角聚焦2015 年11 月辽宁遭受的雨雪冰冻灾害对电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难,辽宁电力人不畏艰难,冒着生命危险与风雪严寒相搏斗,终于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打赢了一场与自然搏斗的漂亮仗。整部作品塑造了“辽电铁军”群像,他们是电力行业的精英,他们刚毅果敢,技能超群,正是在“辽电铁军”的不懈努力下,人民的生活才更为光明、幸福。2016 年,大连女作家鹤蜚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集中描写了启动“大机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批机车工人形象,他们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背景下,敢于拼搏、攻克难关,他们通过精湛技艺带领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走出去且快速发展势不可挡。周建新的《一个铣工的飞机情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他将关注点转向了不起眼的铣工身上,他以凝练笔触记录了全国劳动模范、沈飞“大工匠”王刚从一个心怀飞机梦想的孩童到基层铣工,再到中航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不断学习钻研、勤奋进取的成长历程。周建新在写王刚通过不懈奋斗实现航空报国梦想的同时,更是在描述一个大国工匠的成长史,其中蕴含着代表“中国精神”“中国制造”的大国工匠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养成。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出版的《盛京大工匠》,更是彰显了以精湛技艺、敬业奉献和勇于钻研为主体的工匠精神。《盛京大工匠》的描写对象是一批80 后青年,他们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刻苦钻研,以精湛的技艺和全球的视野引领了新工业技术的发展,如方文墨,他是沈飞工业集团十四场的高级钳工技师,虽出生于1984 年,但他已经是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他对技术精准度的要求严苛至极,一个部件表面的精度高达0.003毫米。《盛京大工匠》正是集合了一批像方文墨这样的新时代大国工匠,他们是辽宁长子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新的工业舞台的开拓者。

猜你喜欢
新松报告文学辽宁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舰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谢新松的特殊“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