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电媒体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策略研究

2021-01-31 19:01唐颖朱天吴曦聪文怡万馨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格局广电舆情

◇ 唐颖,朱天,吴曦聪,文怡,万馨 ◇

媒体融合是一场因技术革新引发的转型热潮,更是传统主流媒体加快主力军挺进主阵地进程,解决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有效性的有利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①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2019-01-25.因此,在四川省域范围内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有效应对政策调控、技术迭代、市场竞争、群众需求等引发的舆论生态变化,本就是四川广电媒体的应担之责。

基于此,本研究拟从三个维度解析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四川广电媒体如何更好地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问题。首先,从现实和理论维度,探讨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形势和内涵,回答“主流舆论新格局是什么”;其次,从实践维度,在省、市、县广电媒体中选取典型样本,分析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四川实践”及困境,研究“当下的四川广电媒体如何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最后,从对策维度,结合问题和经验,探讨“四川广电媒体未来怎么做”。

一、主流舆论新格局面临的形势与内涵

(一)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面临的新形势

1.宏观形势错综复杂,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任重道远

一是以舆情交锋为表征的意识形态之争暗流涌动。得益于贸易、技术推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各国在选择发展路径和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不同甚至是根本性差别,使国际舆情交锋日趋激烈,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如何扩大中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无可回避的当务之急。

二是以稳定为核心的社会环境需要良好舆论生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建设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受政策、经济、文化、技术和个人素养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呈现碰撞多、变化快的态势,互联网传播生态尚不充分、不完善。除主流舆论之外,发轫于基层的社会舆论在表达民众诉求方面亦有着较大的影响,舆论主体日趋多元。此外,四川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呈现出社会发展多样化、内部结构复杂化等特点。因此,理应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减少因沟通缺位、失位所导致的“梗阻”,形成正向舆论合力,进一步放大主流舆论声音,为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2.媒体发展瞬息万变,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挑战重重

一是伴随融媒体进程的不断加快,5G、MR、大数据、AI等新技术大规模介入用户生活,其海量数据、匿名链接和广泛应用等特性,正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生态和用户使用习惯,对如何运用新技术建构主流舆论提出新挑战。

二是技术赋能下的舆论主体多元化,公众的舆论参与度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传统舆论“发声”空间被压缩,舆论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弱化。这对传统主流媒体找准位置、站住位置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新要求。

三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原本“局限”于一定区域的突发事件,存在被无限放大的可能。用户在新媒体“加持”下,言论发表准入门槛一再降低,缺乏专业媒体引导的个人非理性情绪化话语表达,容易激化舆情,严重干扰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

四是传统主流媒体在市场利益驱动和媒体竞争刺激下,在内容生产上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娱乐化”偏向,进而导致严肃话题新闻产能不足的问题,也变相降低了舆论引导力。

(二)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内涵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舆论”一词,认为其包含了公众、意见两个要素①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5页。。之后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正式将舆论作为研究主体,对舆论生成的因素进行了细致剖析,并对真实“舆论”的形成持悲观态度。国内学者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②陈力丹,林羽丰:《再论舆论的三种存在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1期。,并对舆论所包含的主体、客体、数量、功能、质量等多个因素进行了逐一阐释,进而对舆论的界限与常见易混淆概念进行了梳理。

在舆论概念逐步厘清的过程中,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启了对主流舆论的研究,吴丰军、黄基秉提出“主流舆论是多数公众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的一种正向舆论”①吴丰军,黄基秉:《主流舆论的概念辨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认为主流舆论与社会发展趋向存在强勾连关系,并对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丁柏铨进一步提出“主流舆论是指占据主流地位,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舆论”②丁柏铨:《别将意见领袖视为“异见领袖”》,《人民论坛》2013年第12期。,他认为主流舆论应具备三个要件,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舆论的信息或者事实以及对此的评判应当真实、有助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发展和媒体生态的巨大变化,喻国明等对如何构建主流舆论格局的研究逻辑与学术框架进行了辨析,认为“舆论场域、舆论引导力及意识形态传播”③喻国明,胥伟岚,耿晓梦:《如何构建主流舆论格局:研究逻辑与学术框架》,《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6期。是主流舆论格局的三个关键维度。此外,还有学者把新闻宣传、社会治理等纳入研究当中,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建设主流舆论格局的可行路径。

基于前述的相关研究可见,舆论、主流舆论和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关系逐渐明晰。首先,关于当下舆论的结构范围,虽尚未形成完善、严格、科学的定义,但均认可其在缓解冲突、黏合社会、凝聚民心、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的重要性。其次,认可主流舆论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其核心在于主流媒体要充分整合技术、内容、用户等资源,以正面舆论推动社会正向发展。最后,主流舆论格局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主流媒体主导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建构方式也越来越被认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④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 2016-02-20.。该论断是对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舆论工作论述的发展和完善,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对舆论问题的高度重视。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四力”进行了更为明确系统的梳理,充分证明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是新时代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

二、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四川实践”及问题观察

截至2019年底,四川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62家,广播电视制作持证机构719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24家。⑤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协会秘书处:《省局召开全省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内容创作)座谈会》,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协会,http://www.scgdxh.com/Article/741.html. 2019-01-18.从内容、硬件、人才等基础条件和建设架构上,为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奠定较好基础。但囿于观念提升、技术整合等限制,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选取四川广播电视台、遂宁市新闻中心(传媒集团)和古蔺县级融媒体中心三个典型样本,笔者意欲对四川广电媒体构建主流舆论格局的实践进行相对深入的探析。

(一)省级广电媒体实践观察:多因共导下的全面革新

2020年,四川广播电视台启动深度改革,对技术改革、内容生产、产业发展、内部管理等进行全方位布局,推动川台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占领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牢牢把握全媒体时代舆论场主动权与主导权的目标。

1.深度改革,优化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四川广播电视台融合发展改革方案》,改革组织架构,围绕优化全媒体采编网络和工作流程,探索建立“七中心三集群模式”,着力推动生产资源、传播平台、客户资源、技术力量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二是充分整合“台、网、端、微”各版块,打通板块间的“梗阻”,实质提升主流媒体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探索建立“新闻+N”的运营模式,依托“四川观察”及其他新媒体平台,打造新媒体矩阵,通过生产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认可度的新媒体爆款产品,抢占新兴传播阵地,释放新闻生产力,强化主流舆论引领,提升正面舆论信息到达量、阅读量、点赞量。

2.内容为王,凸显专业优势

一是整合全台2个卫视(含康巴卫视)新闻、经济、妇儿等8个频道及9个频率的音视频资源,结合渠道特点,深耕台内资源,建立“内容深度开发+项目制孵化+抖音快手MCN项目事业群”的发展模式,通过差异化生产,实现“海量”广电节目内容的多次利用。二是深化广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解决同质化与过剩供给问题的有效途径,扎实推进精简精办工作,把优化资源配置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关停并转用户少、影响力弱、效益差的频率频道和栏目。

3.技术赋能,放大广电特色

第一,贯彻落实国家广电总局与四川省政府在2019年5月签署《推进四川省超高清视频应用与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的精神,以新闻技术系统超高清升级为抓手,推进4K升级、N1演播室超高清改造,以4K频道建设为抓手,推进超高清产业链发展。第二,推进县级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建设,高效利用“熊猫云”共享平台,构建贯通省市县的三级宣传纵贯线,打造全省音视频“云稿库”平台。第三,使用移动技术为广电传播赋能,与多家知名互联网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定向分析、分类生产,基于事件热度和用户浏览习惯,研发推荐引擎,为用户个性化定制资讯内容。尝试“5G+VR”直播,发展“UGC+MGC+PGC”聚合的多模态通用科学技术。

4.注重引育,夯实发展基础

第一,推行“单兵作战”模式,通过“分劈责任、设备小型化”等举措,释放优秀记者个人的生产力,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不缺位、不失位,始终发出主流媒体声音。第二,强化制度性培训,通过培训会、业务分享会、审片会、小组学习会等总结得失。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内部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记者舆情敏感和新闻专业素养。

(二)市级广电媒体实践观察:夹缝求生下的探索之变

2019年,遂宁市在市级广播电视台、遂宁日报社基础上,整合成立遂宁市新闻中心(传媒集团),以媒体融合为抓手,积极推进市级广电媒体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探索。

1.调整运行机制

第一,构建“宣传主管部门指挥调度+素材数据采集+新闻产品生产+传播效果评估+舆情监控”等多重功能融合的管用一体平台,进一步完善智能化、平台化的宣传舆论工作体系。2020年上半年,通过图解、H5、短视频、MV、手绘动漫等形式,生产有较大影响力的产品310余件,综合传播效果达到4300万次。第二,坚持“移动优先”战略,以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互融互通为重点,从组织架构、人财物要素保障、制度机制设计等方面,推动移动新媒体进一步改版和升级,强化用户优先思维,凸显主流媒体担当,初步形成体系化、集约化全媒体传播体系。

2.重构采编流程

第一,搭建“中央厨房”,形成线索收集、指挥调度、策划实施、采编联动、按需发布、综合评价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围绕采编核心流程,形成内部生态闭环。第二,坚持技术优先,依托遂宁市广播电视台“遂州云”融媒体平台和遂宁日报社融媒采编平台,开发搭建全新的遂宁融媒体生态系统,在广电、报纸、新媒体采编生产工具上搭建顶层采编生产工具,让技术成为驱动媒体采编融合的引擎,为提升主流舆论影响力提供持续动能。

3.提高节目质量

第一,电台节目启动全面改版,突出节目行业划分,引进优质节目,融入线性节目,体现精细化编排,通过“电台播出+视频直播”的方式,提升节目的丰富性和融合性。第二,电视节目强化品牌建设,在创意设计、科技含量、节目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推动“节目生产”向“精品生产”转向。《遂宁新闻》已成为遂宁地区收视率较高的自办特色品牌节目。第三,化解节目过剩产能。坚持机制倒逼、栏目主体、部门组织、集团支持的原则,先后停播《城市欢乐颂》《音乐不下班》《大城小事》等收听/收视率低的栏目,将节目从28档精简至19档。第四,补齐节目供给体系短板。精耕内容生产,立足本土特色,制作播出了《遂州印记》《手艺守艺》等广电节目,提升节目原创水平。

4.强化公共服务

第一,扩展民生服务,将媒体服务延伸到基层,为市民提供交通、天气、就医等便捷公共服务,培养用户使用惯性,强化用户黏度,扩大媒体影响。第二,扩展政务服务,利用全媒体资源,为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提供新媒体运维服务,有效接入政务服务平台,打造线上媒体资源库。

(三)区县广电媒体实践观察:政策设计下的服务引导

2018年,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下,古蔺县整合电视台、新闻中心等机构,成立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目标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打造县域主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在地化”服务,积极参与县域社会治理,从而为构建县级主流舆论新格局奠定良好基础。

1.强化宣传引导,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第一,集中力量打造古蔺融媒APP,变分散发声为集中宣传,通过大时段(7点至24点)、多频次(每天不间断)发布,使古蔺融媒成为县域百姓全盘了解身边事的最优之选,助力宣传效果最优化。第二,积极探索“四全”媒体建设,组建全民通讯员队伍,变“向群众灌输”为“群众自发宣传”,以群众视角阐释党委政府的声音,使舆论宣传更接地气,进一步提升县级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回应百姓需求,服务县域发展大局

第一,将融媒体中心打造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基层治理平台,达到解民意、解诉求、管舆情的目的。通过整合群众诉求解决热线,开展古蔺融媒APP网络问政,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第二,及时跟进群众爆料线索,开展全面新闻报道,特别是对涉及民生利益和相对负面的重要议题,采用小视频、直播等对县级政府部门办理过程进行客观呈现,让群众能够直接感受党委政府的作为,切实提升知晓度和满意度,为化解潜在舆情风险夯实群众基础。第三,成立大数据中心,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话题,广泛开展社情民意调研和大数据收集、分析、运用,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精准决策咨询和数据支撑。

3.强化生活服务,提升平台影响力

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找房子”“找工作”“二手市场”“上门服务”等生活信息有机串联,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题,推动信息传播模式从推送向拉引转变。二是强化与县级各部门的联动力度,探索打造教育、医疗、政务等多重叠加的复合型“网上服务大厅”,提升服务便利性。三是打通线上宣传推广通道,建设古蔺融媒商城,帮助用户解决受交通条件薄弱、宣传推介不足而导致农特产品销路不佳的问题。

(四)四川广电媒体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主流舆论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的工作要求下,省市县广电媒体在运行机制、节目改版、采编流程、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1.“思维束缚”依旧存在

首先,省、市两级媒体依然存在较为浓厚的行政级别意识,欠缺合理有效的省域传播市场生态整体规划和行为,缺少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沟通交流,与舆情往县域下沉的工作现状和任务要求有距离,制约了全省广电媒体舆情治理网络的建设。其次,在布局媒体融合、打造新闻信息服务平台时,仍是“媒体思维”,认为做好内容就能做好舆论引导和服务群众,与用户缺乏有效互动,限制了广电媒体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2.技术优化有待加强

一方面,运行机制与技术特征形成“错位”,仅对原有框架进行增补删减,无法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管理机制“束缚”技术潜能释放,规范而相对滞后的管理无法保障技术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具体表现为重购买、轻使用,追求占有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及相应装备,但使用少、闲置多,并未将技术资源用于更好地服务用户,也未能保障联合发声有力管控本地舆情。

3.内容质量还需改善

作为占领舆论制高点的核心,四川各级广电媒体在内容生产上还存在两个不足。第一,传统新闻内容生产创新程度不足,缺乏用户思维和个性化表达,导致接受度不高,舆论引导力下滑。第二,社会化生产程度不足,虽然都建设有新媒体平台或矩阵,但由用户生产的内容占比较少,在出现突发舆情时,真实准确的一手信息未能被快速转化为消解舆情的有力抓手。

三、四川广电媒体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面对前述问题和挑战,四川广电媒体必须坚守政治底线,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认真研判舆论发展基本规律,转变观念、引入技术、优化内容、建设队伍,推进省域主流舆论新格局建设。

(一)强化专业意识,推进观念创新

1.坚持政治意识不动摇

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是党在新时代赋予广电媒体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其目的在于通过强化主流思想舆论,将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手里,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①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 2016-02-20.。因此,四川广电媒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新闻生产实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各项要求贯穿建设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敢于在各种急难险重关口放大广电主流“声音”,抓好舆论引导工作。

2.坚持专业意识有创新

在我国当前的传播语境下,除传统的主流媒体外,还有诸多商业信息平台,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也在参与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发布,且拥有较大的用户数量和社会影响力。但由于资本天然的“逐利”取向,往往在追求爆款、热搜等同时,也间接导致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四川广电媒体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意识,强化媒介伦理治理,面对谣言、流言要敢于“亮剑”,通过创新评论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新闻等,引导用户对信息进行客观中立的评判和使用。同时,创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用户舆论主体意识,消解假消息、负面舆论对用户的“侵蚀”,增强舆论引导效力。

3.坚持服务意识有温度

近年来,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媒体探索与实践,充分证明了打造“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对于“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爆发重大突发事件时,如新冠疫情期间,用户除了关注新闻进展外,更关心的是与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服务性信息。四川省市两级广电媒体应借鉴县级融媒体中心将舆论引导蕴于服务中的成功经验,持续改善服务效果,整合各类资源,打造涵盖新闻信息、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主流信息服务平台,在服务中实现“潜移默化”引导,减少刚性舆论引导引发的接收迟滞。

(二)顺应发展规律,深化技术革新

1.整合全省广电媒体资源,打造省域技术平台

第一,探索打造全省各级广电媒体“一张网”机制,打破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技术壁垒,由省级宣传主管部门牵头规划管理,建立健全跨媒体数字化管理流程,在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视频化方面下功夫,有效运用新技术手段,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第二,建立省域广电媒体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新闻内容、后期制作、用户资源库等共享。同时,加强人机界面交互、云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主流舆论的立体化传播。第三,建立完善省域立体化舆情监控系统,由省级广电媒体统揽全省舆情治理,市级广电媒体重点关注区域舆情上下串联,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在地化方式实施舆情网格化管理。通过三级广电媒体的共同参与,达到早预判、早介入、早引导、早化解的目的,进而强化四川广电媒体的话语主导地位,提高舆论引导实效。第四,尝试构建省域范围内的舆情治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建立常态联动体系,可通过聚拢省内网络大V和知名专家学者,充分发挥其意见领袖作用,对突发舆情进行快速精准发声。

2.借力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推进生产流程改革

第一,在现有“中央厨房”基础上完成升级改造,实施全媒体生产流程再造,提升数据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第二,有效整合现有丰富广电音视频资源,建设四川广电特色数据库,强化数据新闻生产,提高数据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大数据中潜藏的新闻价值,拓宽新闻来源,丰富新闻内容,增加新闻深度,发挥数据的预测性功能,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增加用户黏度,扩大产品影响力,有效监控舆情。第三,坚持移动优先,利用5G网络拓宽传播渠道,推动各级广电媒体自建新闻服务平台与商业社交平台实现有效对接。同时,借助商业技术平台,实现用户“引流”,扩大用户规模,提升主流舆论传播效果。

(三)深耕内容优势,强化正面引导

1.发挥广电媒体内容核心优势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对全面加强内容建设与供给、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指引意见。四川广电媒体要保持内容定力,发挥音视频内容生产优势。一方面,聚焦广电媒体主责主业,发挥四川广电媒体在权威性、公信力方面的传统优势,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在内容生产的“策采编播”全链条上下功夫,努力提升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质量。同时,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开发多样态细分化产品,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好声音。另一方面,有效运用大数据工具,完成“用户精准画像”,结合用户需求,开展“定制化”内容生产,将主流舆论话语表达和用户所接受的个性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个性化表达模式,提高用户对主流话语的认同度、好感度和接受度。此外,应高度重视内容信息的“休眠效应”,着力提升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注重公共内容信息生产,增加四川省域范围新闻信息服务的高质量供给。辅以增加传播渠道、实时互动反馈等手段,为省域用户纾忧解困,进一步增强媒介公信力和影响力。

2.坚持正面宣传引导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①《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9/11-05/8999229.shtml. 2019-11-05.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应该“重视‘立场态度优先于事实逻辑表达’的传播范式、沟通范式和认同范式”。②王堃:《喻国明:5G带来舆论生态新变化 要重视舆论引导新范式》,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9/0621/c209043-31173461.html. 2019-06-21.四川广电媒体应在强化内容生产的同时,积极营造正面舆论氛围,将与省内群众形成情感沟通上的同频共振作为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抓手,用高质量新闻节目内容摆事实,用高品质非新闻类节目讲故事,发挥协调社会运转“黏合剂”、疏导社会矛盾“安全阀”、引导主流舆论“举旗手”功能,升级调查报道、深度报道报道方式,把握主流价值观引导主动权,正确引导省内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和意见。

(四)优化用户连接,突出有效引导

1.建立“媒体—用户”的强连接关系

作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众传播媒体,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和渠道的可获得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广电媒体的影响力逐渐面临挑战。四川广电媒体要在以舆论凝聚共识助推四川发展的大前提下,探索留住广电用户的有效途径。第一,有效关注并回应用户新的诉求,推动用户、内容、服务的深度聚合,为用户提供“全形态”服务,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第二,调动用户参与积极性,发挥用户舆情“观察员”的作用,优化“用户线索提供——媒体专业处置”的舆情联动处置机制,提升用户在场感和参与感,强化媒体舆情收集、处置、分析能力。三是扩大媒体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生产能力,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扩展舆情信息上传、使用和共享接口,丰富第一手信息素材资源库,建构起“媒体—用户”在舆情处置上的强连接关系。

2.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

四川广电媒体要充分认识舆论引导有效性的重要性,从善抓舆论宣传时机和主动引导设置两方面着手,全面强化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一方面,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的谣言、流言,要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坚持速度优先,围绕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压减虚假信息“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常态性舆论宣传中强化议程设置,坚持用户思维,强化节目策划,优化节目编排,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

(五)夯实培养基础,提升人才素养

1.锻造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

新媒体时代的舆情人才培养,应该锚定人才培养的“底线”和“红线”,从政治素养、专业水平、新闻敏感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舆情人才培养的基础路径,通过增加培训教育频次,推动舆情人才与舆情发展实现“同步更新”;通过搭建软硬件平台,解决舆情发生时专业人才缺位的“困境”;通过搭建更为科学严谨的舆情监测系统,为舆情人才更有针对性的“发声”提供基本保障,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精、覆盖广、有抱负的具有四川特色的舆情管理处置专业人才队伍。

2.建构科学考核的“绩效激励”

第一,从现有人员的“存量”着手,深入推进我省广电媒体的人事、绩效制度体系改革。探索项目制、工作室制、团队制,激发现有人员干事创业热情,推动人才“存量”结构优化。第二,从引进人才的“增量”着手,吸收更多“生在新媒体、长在新媒体”的“原住民”进入我省各级广电媒体,通过院校引进、市场挖掘等方式,引入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

结 语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四川省广电媒体根据自身基础和定位,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实现了自身的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是技术条件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在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全新探索,四川省广电媒体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专业意识和服务意识,提供技术、平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以进一步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持续壮大主流舆论引导力。

猜你喜欢
新格局广电舆情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深化医改构建省市县联动新格局
新机制 新格局
创新应对媒体新格局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