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土壤改良助力岩茶飘香

2021-02-01 07:53闽中
海峡姐妹 2021年1期
关键词:岩茶武夷武夷山

文/闽中

廖红(右三)与当地茶叶部门交流土壤改良思路。

福建省武夷山核心景区燕子窠,是一片青山披翠、景色宜人之处。而它不为常人所知的另一个地标性身份,是武夷岩茶中的上品“正岩茶”主产区之一。站在燕子窠举目四望,绵延的青山云雾缭绕,绿树翠竹之下是一畦畦同样翠绿的茶田,蜿蜒的九曲溪就在不远处。

陪同采访的武夷山“首席”岩茶董事长杨文春告诉记者,在这片不算太大的燕子窠茶场,一场或会给武夷岩茶带来重大改变的试验正在悄然进行。

声名鹊起的武夷岩茶

去年11月16日,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武夷山如约而至。茶博会迎来了四面八方茶商们的热情追捧。

这其中的奥秘不仅在于近年来武夷岩茶声名鹊起,更因为武夷岩茶每年产量虽丰,但可在市场上流通的上品好茶却因产量有限而炙手可热——晚到一步,好茶就可能落入他人囊中。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福建省茶产业历史悠久,品类众多,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茶产业是福建农业的支柱产业。

地处闽北的武夷山是福建茶代表性产区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气候和土壤环境,千百年来孕育了众多的茶叶品种。武夷岩茶主产区群峰相连,峡谷纵横,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茶农利用岩凹石隙遍植茶株,经年累月之间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现象,“岩茶”因而得名。

武夷岩茶依生长条件分为“正岩”“半岩”“洲茶”,其中以正岩品质为最佳。在市场的引领下,近年来武夷岩茶的品质及价格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尤其是以“三坑两涧”为代表的正岩茶和独具标志性的“岩韵”,更是为武夷岩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岩韵”从何而来?

中国茶产业规模大,历史久,品类多,但由于近年来在市场带动下的大规模开垦和种植,茶园普遍出现养分效率低、土壤酸化、土壤健康受损、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

廖红,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党的十九大代表。作为土壤根系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从2015年开始,她带领团队投入茶树根系改良课题中,足迹遍及福建东西南北产区,品类遍及各种茶系。

不久前,在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遍植花卉植物的办公室里,记者对廖红和她的团队进行了一次访谈。

“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均取决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所需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因此,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常年种植茶树对土壤养分消耗过度,易造成茶园土壤退化。与此同时,不合理施肥也会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廖红用一番通俗易懂的专业术语作为话题的开头。

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写到:茶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之所以出产好茶,好土壤、好水源、好空气缺一不可。这其中,“岩韵”是武夷岩茶品质和价格的主要分水岭。

要解开武夷岩茶的“岩韵”之谜,必须首先获取武夷岩茶产区最真实的土壤资料。从2016年开始,廖红和团队选择在每年春季采茶季节,分别在正岩、半岩及洲茶区进行多点采样,系统分析了不同茶区岩茶茶青及土壤样品万余份,发现了正岩、半岩及洲茶区的茶青“次级代谢物”差异显著的证据,用科学的数据证明了武夷岩茶“岩韵”存在的事实。

廖红告诉记者,源于中生代晚期的火山运动和花岗岩侵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茶园土壤主要为火山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和黄壤。团队通过大量土壤样品分析,发现武夷各产地茶园在土壤肥力组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正岩区和洲茶区土壤肥力状况差异较大,半岩区则介于二者之间。洲茶土壤 pH 值较低、土壤酸性较强,同时由于近年来过量施肥等原因,土壤肥力明显高于正岩和半岩区茶园土壤,其茶青品质与正岩和半岩存在显著差距,茶叶中的重要成分酚氨比明显低于正岩和半岩茶。这些科学证据说明了土壤肥力对“岩韵”形成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茶树是叶用作物,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常年采收势必造成土壤养分短缺。茶企和茶农往往通过施肥加以补充。由于有机肥养分含量较低,见效较慢,为追求高产,近年来茶农施用过量化学肥料现象比较普遍。

研究发现,武夷茶区的一些岩茶区和洲茶区近年来由于过度施肥,土壤酸化明显、土壤退化比较严重。廖红认为,适量施肥能够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叶品质,但过量施用化肥则会造成茶叶减产、品质下降。因此,在武夷山茶区普遍进行土壤培育和合理施肥,对武夷岩茶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让人们喝上健康好茶

改良土壤,需要大量基础数据支撑。廖红带着团队的年轻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走进人迹罕至的深山茶场,采集各类茶青样本、收集不同土壤标本,先后走访了1000 多家茶企和茶农 ,定量分析了上百万个茶叶代谢物及土壤数据,给研究土壤养分与茶叶代谢物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要让数据变为可转化的科研成果,必须有一块可供改良探索的试验田。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廖红团队在武夷山选择了“福莲茶业”的800亩茶场和“首席”位于燕子窠的310亩茶场。廖红说,除了地理环境和茶树品类具有代表性外,这两处茶场的主人对团队改良土壤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支持是团队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

杨文春是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从父辈做茶开始,到他这里已经做了21年的岩茶。作为一个把做茶当成终身事业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够种好茶、做好茶、卖好茶,让客人喝到安全、健康、性价比高的茶更满足的了。杨文春说,自从与廖红教授的团队相遇,他就认定这是可以帮他实现这些心愿的一支团队。

对廖红和她的团队来说,茶场主人的理解和配合是这个科研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一环。从2015年开始,廖红团队在福莲茶业开始套种大豆,通过大豆根瘤固氮以及大豆作为绿肥就地掩埋改良土壤。秋末冬初播撒油菜种子,来年春天,茶山上便是另一种金黄和翠绿。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2017年,该模式发展到燕子窼。

多年不懈的努力,大自然也开始以丰厚的收获回馈这片茶山:“福莲茶业”在坚持五年“无化肥无农药”+大豆油菜套种的模式下,茶青产量稳定,茶叶品质持续上升,已成为武夷岩茶“无肥无药”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的标杆企业。

杨文春的茶山在停施化肥和农药三年后,茶青产量逐年恢复到当年的80%,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杨文春自诩:“我们家的茶从原来的‘油盐酱醋茶’,变成了如今的‘琴棋书画茶’”。杨文春年近七旬的父亲感慨地说:“像是喝到了小时候茶的味道。”

与此同时,当地越来越多的茶农由怀疑、观望,开始尝试参与:从2000亩不施化肥和农药的试验园,到上万亩减化肥减农药的试验园、近10万亩茶农自觉少施磷肥的茶园……

站在武夷山的茶山,望着绵延起伏的青绿茶园,廖红和她的团队更坚定了在这条充满希望却不平坦的土壤改良之路走下去的信心。

猜你喜欢
岩茶武夷武夷山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从岩茶看客家茶文化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小品种,不寂寞
美丽的小武夷
武夷星禅茶
武夷山漂流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