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多维意蕴及其育人启示

2021-02-01 10:26高军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成才思政

高军龙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赋予“青年成才”丰富而深刻的新的内涵,需要回答新时代“青年为什么要成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青年如何成长成才”等时代之问。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广大青年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引导下,肩负大任、担当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践行使命,努力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给广大青年提供了难得的人生际遇,促使广大青年在努力奋斗中增长本领,把握机遇,从容应对挑战。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成才观的时代体现,更凝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人生价值观的精髓,对新时代青年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多维意蕴

(一)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追求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把实现全人类幸福视为终身的理想追求。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实现全人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也是在对理想追求的坚守中逐步成就自己,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生,向我们证实了崇高的理想追求是青年成才的必备条件,青年必将在为崇高的理想追求而奋斗中成长成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以实现全人类幸福为理想追求的成才观,提出了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追求的青年成才观。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观的论述中,他针对“青年为什么要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追求”“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青年应该怎么做”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崇高的理想追求是实现国家强、民族兴的前提和保障。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3青年一代就应该在最富有朝气和最富有梦想的年华,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追求,以中国梦为引领,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成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有用之才。另一方面,中国梦需要青年一代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习近平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49青年一代要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之才,必须在对理想追求与价值追求的坚守中不懈奋斗,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个人人生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紧密结合。

(二)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马克思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他终其一生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探寻实现全人类幸福之“道”。

习近平紧紧围绕“青年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成才”“在实践中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在实践中成才”等三个议题,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的成才观。第一,习近平针对“青年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成才”做了科学的回答,即青年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之才,必须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事实上,青年一代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才能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诠释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忠诚,以实干践行使命。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1]55第二,针对青年一代在实践中成什么样的人才,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视角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阐释。青年一代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在实践中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紧密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奋发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在实践中努力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第三,习近平针对“青年如何在实践中成才”,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青年学生要在个人社会实践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有机统一中成才。青年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个人社会实践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去,实现个人实践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有机统一,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成长成才。其次,青年要在公益实践中成长成才。习近平希望广大青年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青年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成长成才,在公益实践中成长成才。最后,当代青年要通过劳动实践成长成才。习近平多次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青年成才也离不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广大青年要自觉接受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充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在劳动实践中逐步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之才。

(三)以勤学苦练为基本方法

毛泽东把“任务”比作“过河”,把桥或船视为完成任务、顺利过河的方法,明确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4]从青年成才的视角看,不解决青年成才的方法问题,青年成长成才难免事倍功半。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有关方法问题的科学论述,重视青年成长成才的方法问题,提出了以勤学苦练为基本方法的青年成才观。一方面,习近平阐释了青年人为什么要勤学苦练。从青年成长规律的视角看,青年人之所以要勤学,是因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1]45,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做到勤学,能够夯实青年成长成才的知识基础;从青年成就事业、青春搏击的视角看,青年只有苦练,才能练就成就事业的过硬本领,同时也只有不断苦练才能不断增长本领,进而为青春搏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另一方面,习近平指出,在勤学苦练时,青年学生不仅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1]45,正确地对待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还要“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1]45。这样一来,勤学才有了方向,苦练才有了动力,勤学苦练才能事半功倍。总之,勤学苦练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中的具体体现,更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方法论。青年实现梦想必须勤学苦练,青年成就事业必须勤学苦练,勤学苦练是青年成长成才路上必须一以贯之的基本方法。换言之,青年成长成才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以勤学苦练为基本方法的成才观。

(四)以坚强意志品质为重要保障

从青年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看,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是一个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懈追求、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青年成长成才并不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广大青年只有在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撑和保障下才能成长成才。习近平也深知青年成长成才的不易,紧紧围绕“青年成才为什么需要坚强意志品质”“青年如何锤炼坚强意志品质”等议题,提出了以坚强意志品质为重要保障的成才观。

1.坚强的意志品质,是青年把握成才际遇,直面成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的支撑和保障。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为青年提供了重要的成才际遇;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也给青年成才之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青年要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在把握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必须勇于直面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也必然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作为支撑和保障。此外,从青年全面发展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青年要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需要全方位地锤炼自己,这也必然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

2.青年要在正确把握意志品质内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锤炼意志品质。习近平结合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在深刻把握青年意志品质内涵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青年应该如何锤炼坚强意志品质”,尤其强调在对待青年意志品质问题上,既要重点关注青年意志的坚持性,又要全面协调青年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以及自制性。具体言之,一方面,青年要正确对待吃苦和奉献,树立“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1]48的正确观念,增强锤炼意志的自觉性,不断强化意志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青年“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1]48,在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中保持意志的果断性、坚定意志的自制性,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中强化坚持性,最终在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实现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以及坚持性的有机统一,进而在青年成长成才中实现同频共振。

(五)以创新创造为“新引擎”

习近平以科学认识创新创造为逻辑起点,从青年成长成才的视角,紧紧围绕“青年一代为什么要创新创造”“青年在创新创造中应该怎么做”等议题,提出了以创新创造为“新引擎”的成才观。青年之所以要创新创造,是因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2]51,青年的这一内在特质决定了青年群体必须勇于创新创造。同时,从创新对我们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所处的核心地位的视角看,创新创造也必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群体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创新创造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开拓新天地,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复杂过程,其艰难险阻会让青年在“是否要创新”“要不要继续坚持创新”“有没有必要创新”等三个方面存在诸多困惑。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锐气、意志、态度等三个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青年一代创新创造要具备“三个要有”,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青年在创新创造中应该怎么做。这也是促使广大青年在创新创造中创出业绩,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细言之,首先,青年想要在创新创造中创出业绩,必须走出创新创造的第一步,要敢于创新。为此,习近平要求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敢于创新创造,勇于解放思想,清除“前怕狼、后怕虎”的思想,踏出创新创造坚实的第一步。其次,创新创造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有机统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能一蹴而就,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为此,习近平要求广大青年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要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在创新创造中锻造自己,以坚强的意志力支撑创新创造。最后,创新创造本身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尝试,需要透过现象看事物的内在本质,需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此,习近平要求广大青年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正确对待创新创造中实现突破、积累经验。

(六)以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青年为重要目标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5]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一代代广大青年百年奋斗史,从“志气”“骨气”“底气”三个方面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进行了阐释,并深化了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内涵,提出了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重要任务的成才观。

其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志气。习近平十分重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立志问题,作出了“青年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的科学论断,明确了青年立志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进一步强调,青年要立志做大事,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之志,不要立做大官之志,为青年的立志明确了方向。成为有志气的时代青年,就是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志存高远、家国情怀要深,也只有如此,才能行稳致远,不负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殷切期望。其二,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骨气。青年是民族的脊梁,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民族骨气,才能肩负重任。成为有骨气的时代青年,就是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具有百折不挠、大无畏的精神,也只有如此,才能安身立命,才能为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之力,不负韶华。其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底气。青年底气足是国家底气足的重要体现,国家的硬核之力离不开青年的底气之足。成为有底气的时代青年,就是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信心足、能力强。为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在勤学苦练中增长本领、坚定自信,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不负时代。

综上可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追求,探寻出了青年成才的价值导向;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抓住了实践成才这一本质特征;以勤学苦练为基本方法,解决了青年成才的方法问题;以坚强意志品质为重要保障,夯实了青年成才的内在基础;以创新创造为“新引擎”,找到了青年成才的新驱动力;以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青年为重要目标,明确了青年成才的目标引领。

二、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全面、系统地解答了新时代“青年为什么要成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青年如何成长成才”等事关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新时代青年成才成长工作的基本遵循、根本指引,更指导着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工作。

(一)加强青年学生成才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青年学生成才观是青年学生对成才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主要表现为青年学生在“成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等方面上所形成的认知。总体而言,大多数青年学生都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在对待成才问题上也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但在错误思潮和不良文化的侵蚀下,部分青年学生在成才观上存在成才目标错位、成才观念淡漠、成才的意志力薄弱等问题[6]。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紧密结合习近平有关青年成才的重要论述,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加强青年学生成才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加强青年学生成才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是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引导青年学生在“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等方面形成科学的认知。一方面,通过加强青年学生成才观教育,让青年学生明白要通过艰苦奋斗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磨炼自己、增长本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要通过加强青年学生成才观教育,引导其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坚决同错误的成才目标观作斗争。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加强青年学生成才观教育,让青年学生明白成才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不能一蹴而就,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通过歪门邪道是无法真正成才的。相反,广大青年只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炼支撑成长成才的意志,积极培育并强化正确的成才观,最终才能在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撑和保障下成长成才。

(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实现育人育才

古语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学生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经过磨炼才能成长成才。鉴于此,必须紧密结合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的成才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实现育人育才,当然这也是对习近平所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中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坚持和运用。实践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特征,而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更是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的成才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不仅抓住了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更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生动体现。因此,在习近平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的成才观的指导下,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必然能在正确把握青年学生思政课教学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在实践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就要在坚持衔接性、个性化、可操作性及有效性等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着力拓展有效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实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个体性实践教学与集体性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虚拟性实践教学与现实性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功能性实践教学的载体作用,最终在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有效实现育人育才[7]。

(三)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性,努力推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知识融合的视角看,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性既包括青年成长成才知识与法学知识、道德知识、哲学知识、政治学知识等思政课程知识间的融合,也包括思政课程知识与工学知识、理学知识、农学知识、医学知识等非思政课程知识的融合。知识的融合不仅提高了青年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塑造了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如农林类院校思政教学知识的融合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从课程建设的视角看,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性既指思政课各门课程的融会贯通,也包括思政课程与理学类专业课程、工学类专业课程、农学类专业课程、医学类专业课程等其他非思政课程间的协同互动。课程的融合是对“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坚持了“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更是打造新时代“思政育人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但无论是从知识融合的视角,还是从课程建设的视角,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目的在于打破固有的学科壁垒,全面塑造人,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育才,这一目的高度契合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对“青年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目标要求。那么,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引导下,必然要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性,努力推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性,是顺应新时代发展、推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性,关键是要在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思政育人共同体”,挖掘除思政课程外的其他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思政课程知识与非思政课程知识的相互融合,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间的有效沟通,思政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有效联动,进而在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中,最终实现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遵循、目标指引、精神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指引下,增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然要着力加强青年学生成才观教育,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融合性。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成才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