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本土“中文+”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方略研究

2021-02-02 11:31李晓东刘玉屏尹春梅
关键词:中亚国家人才需求中亚

李晓东,刘玉屏,尹春梅

(1.中央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2.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随着“一带一路”五通互联建设的不断深入,本土“中文+”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普遍需求。中亚国家都是中国的友邻,随着双边政治经贸领域合作不断加深,汉语学习在中亚各国日趋受到重视,社会对本土“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中国教育部2016年7月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重点在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共建丝路教育合作机制等三个方面开展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培养大批“一带一路”急需人才。[1]中亚地区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枢纽,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中亚国家的“中文+”人才培养研究对促进中国同中亚各国五通互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各类汉语人才培养研究逐步升温,研究就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类型研究有“一带一路”关键语言、中资企业、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等[2][3];培养机构研究涉及职业院校等[4];“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地区人才培养研究,涉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5]、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6]、国贸人才培养[7]、企业人才培养[8]、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9];如何利用孔子学院平台培养汉语及汉语应用型人才。[2][10]上述研究为中亚“中文+”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目前中亚“中文+”人才培养研究总量较少,对中亚“中文+”人才需求的区域共性、国别差异,以及培养方略的系统研究也有待深入。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分析中亚地区“中文+”人才具体需求状况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该地区“中文+”人才培养方略,为中亚“中文+”人才培养规划与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二、中亚“中文+”人才需求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中文+”人才需求增长动因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并成功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一带一路”框架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建设方面的合作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设施联通方面,中国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国际运输及战略对接协定;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商务部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部签署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作规划;资金融通方面,丝路基金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对外经济银行签署合作协议等。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阔,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有了较大提高。这些经济合作带动了中亚地区的经贸发展,同时也使得中亚地区对“中文+”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

此外,中亚外资企业的员工政策也是助推“中文+”人才需求增长的一个动因。根据中亚国家劳务法规定,外资企业雇佣当地民众的数量占企业总人数的80%左右。按照这一规定,中资企业需要雇用大量的本土员工。与此同时,中亚国家对中国投资企业在的中籍员工普遍实行配额制度和许可证制度。如果在所在国不能解决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将给中资企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此外,由于国内技术人员的薪酬一般是当地技术人员的3-5倍,从国内派技术人员到中亚工作也增加了中资企业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中文+”人才成为解决中资企业用人问题的最佳途径。企业雇用会汉语又懂技术的本土员工,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协调员工结构比例,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因此,中资企业为了更好地在当地发展,也有意愿培养合适的“中文+”人才。

(二)中亚“中文+”人才的区域共性及国别差异

1.中亚“中文+”人才需求的区域性

中资企业是主要需求方,且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据。2016年中亚中资企业数达900家,其中哈萨克斯坦362家、乌兹别克斯坦202家、吉尔吉斯斯坦174家、塔吉克斯坦126家、土库曼斯坦36家。[6]官方网站的最新信息显示,2018年乌兹别克斯坦有中资企业1114家[11],2017 年吉尔吉斯斯坦的中资企业有574 家[12],2017 年哈萨克斯坦的中资企业有580 家。[13]仅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的中资企业已达2268家,其中乌兹别克斯坦中资企业数量增幅最大,不到两年时间中资企业数量增加了4倍多。中资企业已成为“中文+”人才的主要需求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贸易涉及的领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特别是交通、矿产、能源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本土“中文+工业技术”人才。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通讯、金融、旅游等领域,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出口和农业技术合作,发展潜力巨大。

2.中亚“中文+”人才需求的国别差异

通过比较发现中亚各国对“中文+”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国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分布领域和数量两个方面。

(1)分布领域的差异

中亚五国对“中文+”人才需求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合作领域上,即不同国家人才需求较为集中的领域有所不同,这又是由中亚各国与中国双边贸易合作的主要领域有所不同导致的。比如在吉尔吉斯斯坦,中资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占其总投资的 76.7%;在土库曼斯坦,中资企业主要做能源出口贸易,做石油、天然气能源的企业占中资企业一半以上,并且进驻到该国的中资企业十分有限;在哈萨克斯坦,中资企业合作涉及领域较广,各领域都有所涉及(见表 1)。

表 1:中亚五国中资企业合作的主要领域②

由于中亚各国与中国经济合作领域存在一定的差异,中亚五国对“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分别集中在不同的领域上,从而体现了一定的国别差异。比如,中资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最多的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冶炼领域,该国主要需要“中文+矿产能源和冶炼技术” 人才;土库曼斯坦与中国经济合作领域主要是石油、天然气方面,该领域的中资企业数量占一半左右,该国主要需要“中文+石油、天然气技术”人才。

(2)分布数量的差异

由于中亚五国与中国合作领域及合作规模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人才需求数量方面也存在国别化差异。目前与中国合作体量最大的中亚国家是哈萨克斯坦,贸易总量接近其它四国的总量,需要大量的“中文+”人才;合作领域较少的是土库曼斯坦,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等通过管道运送的能源输出领域,需要“中文+”人才数量相对较少。

三、中亚“中文+”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一)中亚“中文+”人才培养途径

目前中亚“中文+”人才培养的渠道主要有本土综合性大学、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孔子学院培养和来华留学等途径。

第一,通过本土综合性大学培养“中文+”人才。这些高校的学生本身有自己的专业,通过学习汉语,就可以成为“中文+”人才。在孔子学院(课堂)的推动下,目前中亚地区共有54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有的采取专业课的形式,有的为选修课。不同国家开设汉语课的高校数量存在很大差异,吉尔吉斯斯坦有22所,哈萨克斯坦有12所,塔吉克斯坦有11所,乌兹别克斯坦只有5所,土库曼斯坦只有4所[10];第二,通过中亚职业学校培养“中文+”人才。在这些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汉语课,学生一边学汉语,一边学专业,是培养“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中亚国家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汉语的学校还比较少。据我们的调查,哈萨克斯坦的国际哈中语言学院(民办学校)与国内职业院校合作,学生可以在中国职业院校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实习,为哈萨克斯坦培养了一批“中文+”人才,进入酒店业、旅游业工作;第三,通过孔子学院开设汉语培训班及对中资企业本土员工的汉语培训来培养“中文+”人才。目前孔子学院汉语培训班招收的学员人数也不是很多,以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该孔子学院汉语培训班每期招生人数在200人左右。中资企业方面,本土员工自身拥有一定技术,通过孔子学院的汉语培训,掌握一定的汉语能力,就成为“中文+”人才。如2017年哈萨克阿克托别朱巴诺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与中石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里海石油股份公司、巴迪士石油公司等近20家当地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为企业培训中文人才;第四,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及华人华侨协会“中文+”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汉语培训班教学对象来源广泛,有很多各行各业的人员,所以也是培养“中文+”人才的渠道之一。在社会培训机构方面,中亚各国也存在一定差异,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社会培训机构相对较多,如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有27个汉语培训中心,汉语学习人数达570人[9],其它几个国家人数较少。华人华侨协会针对华人华侨子女举办的汉语培训班,目前以学习汉语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但也是培养“中文+”人才的潜在渠道;第五,通过来华留学的方式培养“中文+”人才。近年来中亚五国来华留学生数量上升较快,每年都超过万人。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国家中来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2018年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11,784人。[14]在这些留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是来中国学习专业知识的,汉语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媒介语。

(二)中亚“中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院校合作层次有待扩展

目前,中国的综合类和应用型大学与中亚高等院校合作初见成效,但职业院校间的合作还有待深入。西北地区建立了与中亚高等院校合作的一些机制,成立了一些中亚研究院和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些中亚高校联盟(2016年 7月在石河子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新疆发展与中亚高校合作智库联盟),新疆高校建立了与中亚高校的校长联席会议机制等,但合作大多仅限于中国的综合类和应用型大学与中亚国家的综合性大学之间,其深度广度有待扩展,并且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有待加强。

2.“三教”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中亚国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开设汉语课程,但一般是以选修课或者外语课方式开设汉语,教师、教材和课程之间存在问题。第一,教学内容没有统一课程标准。各高校开设汉语的内容基本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现有的教材确定,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第二,教材一般是普适性的汉语教材,缺乏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色专业汉语教材,学生通过学习仅仅会用汉语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交流,甚至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第三,教师多为语言类专业,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缺乏,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汉语教学;第四,开设汉语课时短。这些高校大多作为选修课或者兴趣班开设汉语,一般是每周两课时或者一节80分钟的大课,时间有限,很难达到“中文+”人才标准。

3.孔子学院输送的汉语人才同中资企业用工标准匹配度不高

“一带一路”真正需要的是既懂汉语、又具备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中亚国家急需能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本土技术骨干,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能够顺畅地和中方技术人员沟通交流。根据对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中资企业领导的访谈可知,企业需要一些和本企业业务相关的“职业技能+汉语”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中国黄金企业需要一些“机械设备操作技术+汉语”的专业人才,孔子学院目前解决不了这类人才的培养问题。

4.中亚孔子学院之间合作有待加强

中亚五国有13所孔子学院,对应的中方合作院校有8所,即新疆师范大学3所、新疆大学2所、新疆财经大学2所、石河子大学 1所、兰州大学 2所、西安外国语大学1所、上海外国语大学1所、中国石油大学1所。合作院校之间交流有待加强,区域性的汉语教师或志愿者培训活动较少,孔子学院之间、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也不够,孔子学院在国内、国外合作院校合作平台搭建方面作用发挥不够,这不利于中亚地区的“中文+”人才培养。

四、中亚“中文+”人才培养策略

1.加强中亚职业高校与中国职业高校的合作交流

着力深化人才培养合作,中方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技术合作联盟,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国内职业学校应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加大与中亚职业院校的合作力度,特别是西北地区的职业院校要抓住这一机遇,深度与中亚职业院校合作。新疆的职业院校更具有地缘优势和语言优势,中亚部分国家的国语与我国新疆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为跨境语言(如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等),掌握这些国家的语言难度不大,我们可以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懂中亚国家语言的优质师资,积极开展中亚职业院校合作项目,在中亚国家创办有特色的职业院校或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共同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品牌专业作为突破口,对接当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为中亚地区培养所需“中文+”人才。

同时,中方院校可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与中亚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中文+”人才的模式。如专科教育“2+1”模式,本科教育“2+2”模式,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同时加强双方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及专业教师交流会议,共同解决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标准差异问题,培养适合当地发展的企业所需“中文+”人才,实现定制化培养。

2.从需求出发,开设专门用途汉语课程

目前,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一少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开设了汉语课。据欧亚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62.7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商务汉语,78.72%的学生更想学习商务汉语,93.62%的学生想进入中国公司工作。[15]这说明中亚高校的学生有学习汉语的愿望和需求。我们应从“中文+”人才需求重点领域入手,借助孔子学院(课堂)的平台,开设专门用途汉语课程。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在矿产、能源领域需要大量“中文+”人才,而吉尔吉斯斯坦国立矿业大学主要任务是结合国家资源开发的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地质、矿业、机器制造、矿山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等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可以把国立矿业大学作为重点开设专业汉语的合作学校,开展专业汉语教学,满足本国“中文+”人才的需求。

3.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提升汉语教学质量

目前中亚国家开设汉语的高校是解决该地区的“中文+”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提升这些高校汉语教学质量尤为重要。首先,从国内选派优秀相关专业的教师教授专业汉语,提升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其次,组织专业团队编写相关专业汉语教材及课程大纲,促进学生专业汉语水平,使其毕业后可以达到企业所需“中文+”人才水平;第三,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教法,提升专业汉语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中文+”人才。通过提升中亚开设汉语课程高校汉语教学质量,可以有效地解决该地区“中文+”人才需求问题。

4.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中文+”人才

目前,中资企业在中亚国家数量庞大,很多中资企业十分关心孔子学院的发展,支持孔 子学院的工作,并给予孔子学院很多帮助,同时中资企业也希望与孔子学院合作,利用孔子学院为企业培养和推送“中文+”人才、搭建与国内高校合作交流的平台,解决企业的紧缺的技术和人才问题。首先,建立健全孔子学院推荐人才制度和到企业的实习制度。孔子学院同企业合作应完善管理制度,在规范的行为中开展合作才能使合作更有效、更长久;其次,孔子学院派汉语教师到企业去培训他们的本土员工,或者企业把一些急需懂汉语的本土技术人才送到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进行汉语培训;第三,中资企业通过孔子学院平台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把急需本土技术人才送到国内高校进行汉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解决企业所缺 的“中文+”人才问题;第四,大型中资企业可以建立员工汉语培训中心,因地制宜地对本土员工进行汉语培训。

5.打造中亚“中文+”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建立中亚孔子学院管理中心,可以提高孔子学院在中亚区域的协作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中亚孔子学院管理中心是一个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它可以促进该地区孔子学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它可以带动孔子学院的各国合作院校及国内合作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校间的国际合作,为国内院校与中亚职业院校合作搭建平台,把学校、企业及孔子学院三家联合在一起,共同成为中亚“一带一路”倡议“中文+”人才服务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扎根本土的发展理念,联合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共同推进专业汉语教学,加强本土“中文+专业技能”培训,共同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共同培养中亚地区所需的“中文+”人才,服务于企业和当地民众,服务于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贸易,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往来,提升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章在分析中亚“中文+”人才需求特点基础上,指出中亚“中文+”人才培养的问题现状,提出深化中外院校合作打造独具特色的中亚“中文+”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专门性汉语课程、提升汉语教学质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中文+”人才、打造中亚“中文+”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对策,实现中亚“中文+”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当地就业和满足中资企业用人需求,促进与中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同时对其它沿线国家的“中文+”人才培养给予一定的借鉴。

注释:

(1)本文指称的本土“中文+”复合型人才(以下简称“中文+”人才),指具备金融、外贸、法律、建筑等专业背景,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业务沟通,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本土人才。

②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中亚五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战处网站。

猜你喜欢
中亚国家人才需求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的贸易变迁研究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数读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White Elephant
中国与中亚关系的里程碑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