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学怎么上?

2021-02-03 03:24倪方六
中外文摘 2021年1期
关键词:入学开学学期

□ 倪方六

又到秋季入学时,好多步入学龄的孩子进入了人生的学习旅程,成为一名小学生。中国早在4000 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么,古代的小学怎么上?开学时间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入学年龄有何要求?古代小学怎么考试?学校管理有哪些手段?

古代小学何时开学?

古代的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各个朝代并不一样,也与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有较大差别。

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小学教育亦然。入学时间,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

在汉代,这3 个入学时间都很流行。据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具体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从中可以看出,汉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的一大特点。

3 种开学时间,“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如果是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

后来,冬季入学成为古代乡村小学较为普遍的选择,但具体时间与汉代有所不同,为农历十月开学。宋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开学日期的选择与学期的长短相关。古代的学期与现代完全不一样,短者3 个月,长者1 年。冬学多“三月制”,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冬学的学期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古代入学年龄有何要求?

现代一般规定孩子六七岁入学,古代晚于现代,大体在8~15 岁之间。其中,为一些现代家长所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8岁入学年龄,在古代最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 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都是8 岁入学。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代是8 岁入学。但《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即13 岁入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即15 岁入学。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对孩子的入学年龄并无明确统一的规定,只要年龄在8~15 岁之间,都可读小学。

一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大龄入学”的传统都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相对来说,唐代孩子入学年龄与现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提前1~2 岁,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

在古代,甚至20 岁读小学都是正常的。明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

古代管理学生有哪些手段?

古代对小学生的行为管理相对严厉,家长也大多认同“不打不成器”。学习不认真或学得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同家常便饭。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

体罚,在古代叫“挞罚”。到后来,“挞罚”手段不仅没有取消或减轻,反而加重了。在明代,“挞罚”便为乡村小学普遍采用,严重时连学生家人都跟着受罚。明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如若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当然,也有的老师很人性,如给学生开“免打条”,表现、学习都不错的“三好生”免打。明代理学家沈鲤就主张,“学生勤学者、有进益者、守学规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姑免一次”。

体罚其实只是古人规范学生行为的方法之一,古人同时还会采取多种手段教育孩子。有时甚至直接请家长、年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教学秩序管理。明代良吏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此外,古代还很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稽考,以约束学生行为。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

这种“功过簿”并非一定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填“记过格”,上面列出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6 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

古代小学怎么考试?

古代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急就章》《千字文》都曾是小学课本。每学期的课程和教学进度,依学生的年龄和入学的早晚而定。

据《宋会要·崇儒》载,宋代国子监小学“条制”要求:“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俗话说“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还真有这情况。如在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多种。

具体考试日期,各个朝代乃至各个学校都不同。

如元代的上元县(今南京市内)便对小学考试时间做出具体规定。据《庙学典礼·行省坐下监察御史申明学校规式》记载,上元小学的考试日期固定安排在每月的初三、十六两天。而且,考试相当严格,出题和监考要分两班人。

明代又有不同,明代理学家沈鲤称,“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不同的教育家对考试的要求也不相同,儒学家刘宗周便主张“三六九会课,以二题为率”。

到清代,小学考试更形成了制度,依讲课和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形式。公课、月课一月考一次,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考4 次。另有会课的多次考和义学的抽考,等等。如果重要考试考砸了,还允许学生“补试”。

古代考试成绩评定方式较丰富,有“十分制”“打钩制”“评语制”等,但无现代流行的“百分制”。

猜你喜欢
入学开学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开学啦!
开学了(2)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开学啦!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