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海棠繁殖方法研究

2021-02-04 08:12郑志勇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秋海棠河沙发芽率

郑志勇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北京地区仅有1种野生秋海棠,即中华秋海棠(Begonia grandisDrysubsp.sinensis(A. DC.)Irmsch.),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翠绿,不仅花期长,且具有淡雅香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国外较早就对秋海棠科(Begoniaceae)植物进行了精细的基础研究,并己经培育出超过1万个新品种。中国己知并发表的秋海棠种类为139种,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1]。目前国内对秋海棠属(BegoniaLinn.)植物的研究主要针对其药用价值,而对中华秋海棠进行引种驯化、扩繁,应用于园林绿化鲜有报道[2]。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周边快活林、坡峰岭、十渡、百花山、海坨山、雾灵山、云蒙山、妙峰山等进行观测与调查,发现野生中华秋海棠主要集中分布在平均海拔400 m以下阴暗潮湿的岩石、石壁及山谷中[3]。为合理利用中华秋海棠野生花卉资源,必须解决其繁殖环节,掌握规模化生产技术。为此,课题组在中华秋海棠进行引种栽培过程中,于2017年3-11月进行了繁殖试验,旨在找到中华秋海棠最适宜的育苗方法, 为引种驯化并推广应用中华秋海棠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材料为课题组于2016、2017年分两次从北京市房山区快活林及坡峰岭景区采回来的中华秋海棠种子、珠芽、茎段、球茎等。

1.2 方法

1.2.1 种子繁殖

1.2.1.1 测种子千粒重

中华秋海棠种子单粒很小。从晾干后贮存于-10℃冰箱中的纯净种子中随机取出1 000粒种子为一组,重复取10组,用电子天平称量,求出平均值。

1.2.1.2 种子催芽

对中华秋海棠种子进行去杂。采取清水浸种法,不浸种处理作为对照组(CK)[4]。

常温清水浸种:2017 年3月13日,取中华海棠种子,放入培养皿中,倒入75%的医用酒精浸种10 s,马上用清水冲洗,然后在清水中浸种24 h。控水后,用高温蒸煮消毒过的医用纱布包好,放入25℃恒温箱中,保持60%~70%湿度。每天用常温清水冲洗1遍种子。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粒种子,结果取平均值。

1.2.1.3 不同播种基质处理

将中华秋海棠种子播种在3种不同的基质中,分别为河沙、腐叶土、播种营养土(珍珠岩∶蛭石∶园土= 5∶3∶2)。

1.2.1.4 播种

2017年3月底播种。播种在长40 cm、宽25 cm、高20 cm的黑色塑料框盆中。播前处理:用喷壶将播种用基质喷湿透,采用撒播法,把种子均匀地撒在基质上,由于中华秋海棠种子极细小,播后不用覆土[5]。播种盆上覆1层玻璃纸,使盆内湿度保持在60 %~80 %。试验在温室内进行。播种后每24 h观察1次。种子萌发标准以露出子叶为准。每个试验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粒种子,结果取平均值。计算发芽率公式:发芽率= 种子发芽数/种子总数×100 %。

1.2.2 扦插繁殖

插穗采自2017年生长发育充实的茎段50余个,茎段长度8~10cm。于2017年5月上旬扦插,扦插基质为消过毒的河沙,插入河沙的深度为3~5 cm,插穗保留2~3个叶片。

1.2.3 分株繁殖

材料是采自当年生长发育充实的植株上的匍匐枝、球茎。每种材料各取50个。栽培基质为消过毒的河沙。

1.2.4 珠芽繁殖

材料是采自当年成熟老株上的叶腋处形成的大量珠芽,珠芽采回后,贮存于6℃冰箱中。第二年取出50余个,先晾1~2日,减少腐烂。栽培在消过毒的河沙中,使芽头向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繁殖

2.1.1 种子千粒重

通过对中华秋海棠种子进行称重,得出中华秋海棠的千粒重为0.059 g,属于微粒种子。

2.1.2 浸种催芽试验结果

CK组及经过清水浸种催芽试验的中华秋海棠种子均能正常发芽,分别在处理后12、14、16、18 d调查发芽率,结果见图1。

图1 中华秋海棠种子催芽试验结果

从图1结果可知,清水浸种后比CK的发芽率明显有提高作用,在中华秋海棠播种繁殖时,可考虑播种前对种子用清水浸种处理。

2.1.3 不同播种基质播种试验结果

将中华秋海棠种子与细沙按1∶10体积比混合掺匀后,撒播在3种不同的基质中。通过观测可知,中华秋海棠种子在河沙和腐叶土及播种营养土中均能萌发。最早萌芽时间在11 d,大量集中发芽时间为18 d。发芽率调查结果见图2。

图2 中华秋海棠播种试验结果

由图2结果可知,中华秋海棠种子在河沙、腐叶土、播种营养土3种基质中的发芽率均为河沙>播种营养土>腐叶土。在进行中华秋海棠播种繁殖时,可以在3种基质中进行育苗。

2.2 扦插繁殖试验结果

试验过程中,调查并记录开始出现愈伤组织期、出现大量愈伤组织期、开始生根期和大量生根期时间,见表1。通过观察可知,中华秋海棠生根类型属于综合型,先从皮部生根,再形成愈伤组织生根,扦插成活率较高,达到了95 %。

表1 中华秋海棠扦插繁殖试验结果

2.3 分株繁殖试验结果

定植后,经观察,匍匐枝、球茎均能成活并分蘖出小植株,成活率100%。3周后,调查每个繁殖材料的平均分蘖数量,结果见表2。

表2 中华秋海棠分株繁殖试验结果

由表2结果可知,匍匐枝、球茎分蘖数量为:球茎>匍匐枝。

2.4 珠芽繁殖试验结果

珠芽定植后,调查并记录开始生根、大量生根的时间,4周后,调查成活率,结果见表3。

表3 中华秋海棠珠芽繁殖试验结果

2.5 中华秋海棠在原生地与引种地生长形态对比

与原生地相比,中华秋海棠在引种地株型紧凑粗壮,枝条增多,叶片增厚,花葶增高,花序中小花数量增多,相对于其原生地的松散株型及较小的花序而言,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中华秋海棠植株形态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在人工栽培的环境下,水份、光照、土肥等条件较野外自然环境更为优良,更适于中华秋海棠生长。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通过对中华秋海棠进行有性(播种)繁殖和无性(扦插、分株、珠芽)繁殖,发现这4种方法均能成功繁育出新植株,且成活率(83%~100%)均较高。但从繁殖效率来看,播种>扦插>分株>珠芽,因此,播种繁殖是最适繁殖方法,今后可大力推广使用。

3.2 讨论

通过对北京周边快活林、坡峰岭、十渡、百花山、海坨山、雾灵山、云蒙山、妙峰山等进行观测与调查,发现北京地区野生秋海棠属植物只有1种,即中华秋海棠。中华秋海棠可以在相对差异较大的生态环境中生活[6],这说明中华秋海棠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野生植物。但是在北京水资源整体匮乏的大环境下,随着北京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中华秋海棠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某些曾是中华秋海棠适生的地区,已经不见其身影。这说明即使是中华秋海棠这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植物,在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其出现生存危机[7]。通过试验,对中华秋海棠的繁殖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中华秋海棠具有多样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扦插、分株、叶腋的珠芽繁殖等。通过进行种子萌芽试验,对中华秋海棠种子发芽特性有了初步了解,为今后深入研究中华秋海棠育苗试验奠定了基础。

3.2.1 加强中华秋海棠物种保护工作

通过调查得知,2005年前中华秋海棠在北京地区还是比较常见的,不存在濒危问题。但是近年来北京山区郊野旅游开发迅速,使中华秋海棠原生地环境受到了破坏,必须适当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中华秋海棠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物种濒危[8]。为加强保护,一是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或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大力开展引种繁育工作,扩大中华秋海棠的种群数量。三是采用在原生地进行就地保护,建立中华秋海棠自然群落和种群的保护区。

3.2.2 加强中华秋海棠育种工作

中华秋海棠生活周期短,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新品种的有性杂交选育,提高品种育成效率。利用这一特性进行杂交育种试验,筛选出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新品种,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保护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群和种质资源[9]。

3.2.3 加速中华秋海棠的园林绿化应用

中华秋海棠引种后生长势较好,少见病虫害,株型丰满紧凑,花朵数量比原生地增多,叶片增厚,是不需改良的性状优良的乡土野生花卉。中华秋海棠耐寒、抗旱[10],不用采取保护措施即可安全越冬,比较适应北京地区冬季干冷、夏季湿热的气候特点,可以作为节水抗旱型的乡土绿化美化植物材料。此外它有较强的耐瘠薄性,在峭壁岩石缝中也能生长良好,除直接应用于园林绿化点缀花镜之外,更可作为护坡植物种植在道路两侧,美化环境。

猜你喜欢
秋海棠河沙发芽率
贵州30种原生秋海棠属植物资源观赏性评价
沙子危机
美丽的秋海棠
不同浓度量子肥对水稻种子发育率影响实验总结
秋海棠:植物中的“大家族”
影响七叶一枝花种子发芽率的因素探讨
关于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的探讨
驴拉奔驰
净化海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人工干燥水稻种子二次休眠及不同破除方法对发芽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