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革命的变奏:1927—1937年南京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

2021-02-04 08:03张光芒陈进武张勇
青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南京文艺

张光芒 陈进武 张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京被推向各派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1928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建立后,天文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等相继落户,南京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镇。这一时期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高等院校汇集了众多知名学者。在传媒出版方面,南京在这十年中有了更大的文化影响力。1928年成立军用图书社,1932年成立拔提书局。1933年,南京已有天一书局、钟山书局、京华书局、正中书局等数十家出版机构。“中国文艺社”“流露文艺社”“开展文艺社”“新垒社”和“线路社”等都是南京较重要的文学社团。由于政局的动荡,南京作家流动频繁,所办文艺社团、文学刊物时间都较为短暂。但受政治困局和经济文化短暂繁荣影响的南京文学呈现出更加繁复多元的发展面貌。

一、新旧文学并存与革命文学思潮涌动

1927—1937年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在中国大学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其学生或教授同仁主办的刊物有50多种,重要的有22种。其中,《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国风》是较有代表性的刊物。《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于1929年创刊,1931年停刊,共出版2卷24期。该刊称选稿标准宽泛:“无论自撰或翻译”“不拘文言白话”,旧体诗词与白话新文学作品并存。20世纪30年代中央大学学生的新文学作品随白话文学日渐成熟而成为南京校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新文学作品外,旧体诗词也是刊物重头戏。1930年6月出版的《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发表了“上巳社诗钞”和“禊社诗钞”,作者分别有王伯沆、黄侃、汪辟疆、何奎垣、胡小石、王易、汪东、何鲁。“上巳社诗钞”和“禊社诗钞”是此期高校师生重拾传统文人雅趣吟咏的诗作,展现了南京文化守成主义传统的顽强生命力,增添了南京文学创作的丰富性。

《国风》创刊于1932年,终刊于1936年,共出版8卷90号。刊物的宗旨是:“一、发扬中国固有之文化,二、昌明世界最新之学术。”从宗旨看来,《国风》延续了《学衡》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崇,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都与新文化阵营针锋相对,尊崇儒家思想,坚持并推广旧体诗词创作。刊物的基本编辑模式和文章的半文言文体都和《学衡》相近。唯一不同的是柳诒徵及其门下弟子在《学衡》前期是不积极的撰稿人,不参与编辑活动。而《国风》的编辑活动主要由柳门弟子完成,文风质朴,材料扎实,注重国学研究。“尊孔”是《国风》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突出表现。1932年,《国风》第3号为纪念孔子诞辰出版“圣诞特刊”,批驳新文学阵营为展现革命面貌而全面反孔的荒谬之处,强调孔子学说对当今世界的巨大影响,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文化意义。

这一时期的南京文学始终处于国民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控制中,但左翼革命文学对南京文坛的影响也同时存在,形成两种政治文学对峙。1928年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决议案》和1929年“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案》等两份决议,都强调了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凸显了文艺工作的重要价值。在决议指导下,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后,不断在各地建立外围组织。1933年,陈鲤庭和宋之的到南京组建了南京分盟。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分别在南京成立分盟,团结了一批作家和戏剧家,如张天翼、方光焘、胡风、巴人、吴组缃、陈白尘、欧阳山、蒋牧良、楼适夷、瞿白音、洪叶、施玉、高履谦等。上海剧联南京分盟成立“磨风艺社”,联合“大众剧社”排演了富有革命色彩的独幕剧《战友》《秋阳》《丰收》等,引起较大反响。

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的左翼文学组织活跃。除了上海剧联南京分盟外,还有聂绀弩、金满成组织的“甚么诗社”、向培良组织的“青春文艺社”和黄其起、吴漱予、段可情、项德言主导的“白门文会”。1931年成立的“甚么诗社”以报纸副刊为阵地发表《甚么詩刊》,曾出版诗刊《甚么月刊》。“青春文艺社”1931年成立于南京,主要成员有向培良、朱之倬、姜缦郎等。1932年,黄其起、吴漱予、段可情、项德言等在南京成立了白门文会,1933年创刊了纯文艺月刊《彗星》。该刊曾发表项德言短篇小说《警察》、黄其起的长诗《前夜》、赵景深的《文学的特质》、孙俍工的独幕剧《审判》等,被认为是此期南京文坛的一股清新之风。1936年后,南京的左翼文学组织逐渐消散,社团活动沉寂,但革命著作的出版并未完全消失。1936年底,鲁迅先生去世后,学生费明君编辑出版《鲁迅先生语录》,编者署名“雷白文”,无出版单位,收录鲁迅1918年至1936年的语录190余则。后有编者写的《后记》《再记后记》说明编书和印刷的情况。

二、民族主义文艺论与新诗理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南京文学理论主要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文艺论为主。“三民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由当时的政治文化催生出来,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宣传文学,也是20世纪30年代南京文坛不可忽视的文学潮流。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政治宣传为目的的党治文化、党治文学。当左翼文学运动蓬勃兴起时,国民党当局积极扶持官方文艺团体,推行官方文艺政策。1929年,国民党全国宣传会议第十次会议公布了新文艺政策,强调建立弘扬民族精神的“三民主义文学”,打压左翼文学和封建文学。在国民党的宣传家眼中,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对民族复兴有巨大帮助,因而应推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展,让文艺真正实现其使命和责任。1930年,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委会宣传部召开第一次全市宣传会议,决定以《如何建设革命文艺以资宣传案》为依据,强行要求坚守和扩张文艺阵地。南京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参与社团及刊物有:开展文艺社及其出版的《开展月刊》,长风社及其出版的《长风》等。在民族主义文艺和三民主义文艺的论争中,开展文艺社站在了民族主义文艺一边,认为三民主义文艺应是民族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系统理论。

1932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后期。1932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三民主义力行社”。在思想文化方面,“力行社”主张以法西斯主义拯救疲弱的中国,他们在文化学会的帮助下创办报刊宣传强力治国和铁腕手段。这无疑是三民主义文学的一条歧路。从1932年年底起,三民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未来国家发展路径等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官方理论家从三民主义的立场解释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存在及发展的合理性,民族意识往往能为文艺所唤醒,三民主义运动是推进国民革命必须做的前期工作。他们标榜自己不同于左翼文学的功利态度,将文学视为“宣传的利具”“阶级的武器”,通过文艺宣传国家主义思想,从而争雄世界。右翼党派文学社团要求现代文学要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忠君爱国”的反帝国主义精神,并公开指出三民主义文学的提出就是为了对抗左翼文学。他们认识到三民主义文学没有理论基础必然会陷于“散乱而不一致”的状态,试图以三民主义文学理论统一文艺界的思想,结成大规模的国民党宣传阵地。这种右翼党派文学为政治意义牺牲了文学价值,单调口号、说教形式和政治企图注定了其艺术感染力薄弱,生命力短暂,社会影响狭小。

陈梦家的新诗理论是此期南京文学理论最具价值的组成部分。1930年,时为中央大学法律系学生的陈梦家在《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7期上发表题为《诗的装饰和灵魂》,继承发展了“新月派”新诗理论,强调诗是“美的文学”,并将诗的内涵分为外在的韵律和内在的诗感,诗意中应富含哲学意味。陈梦家对诗歌韵律的探讨是对新月派新诗实践者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他在两位老师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指出现代诗歌以诗感为主,以韵律为诗歌的形式修饰。诗歌要含蓄,情感要深邃,能让读者感受到言外之意,韵外之旨。这一点在陈梦家创作中时有体现,使得他的诗句深邃而不浮泛,含蓄而不晦涩。1931年,陈梦家应徐志摩邀请编选《新月诗选·序》,创作6000多字的《新月诗选·序》,被认为是后期新月派史论代表,也是陈梦家诗歌理论的成熟。《新月诗选》既选了格律严谨的《再别康桥》,也选了无韵格律体《季候》《我等候你》等。诗选中还有沈从文的散文诗,入选原因是想象力精巧。这些都表现出宽容多元的诗歌审美标准。《新月诗选·序》虽用散文形式书写,但通篇都是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文采斐然,集中展现了陈梦家成熟的诗歌理论。

三、现代主义兴起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南京作家叶灵凤是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践行者之一。他早期加入创造社,受“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思想影响,但没有像创造社后期作家一样转向革命文学,而是自觉地完成小众转型,成为早期海派文学代表作家。他接受现代主义的技法影响,其小说具有现代主义倾向,风格趋向唯美浪漫。1925年,叶灵凤加入创造社,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他在宏大背景下关注个体“小我”,表现知识分子苦闷、感伤、扭曲病态的心理,具有世纪末的颓废情调。《摩伽的试探》《处女的梦》《浴》等小说中塑造了坦白率真、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人物形象,描摹人性与封建伦理的对抗。20世纪30年代初叶灵凤进入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通过对充满肉欲的情爱描写表现都市人对欲望生活的迷醉,成为早期海派小说家的代表。《流行性感冒》《夜明珠》《紫丁香》《燕子姑娘》等作品既有现代性追求,又有对传统伦理的彰显。叶灵凤尝试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这是他文学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时代姑娘》《永久的女性》《未完的忏悔录》等三部长篇对男女婚恋故事的描述,展现出现代女性对爱情、自我价值的不同认识。三部作品在形式上均为章回体,形式的限制使小说语言和叙述特色有一定损失,降低了艺术水准。总体来看,叶灵凤的通俗小说是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小说成长历程提供了扎实的佐证,在文学由雅向俗的过渡中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卢前在小说领域也多有收获。1928年,曾由泰东图书局出版了小说集《三弦》,集中收入三篇短篇小说《金马》《T与R》《落花时节》。他青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文笔清新,以饱含诗意的文字来描述青年男女之间或纯洁或苦涩的爱情萌动。这部小说集表明卢前受到了两种文化资源的影响。一方面,五四个性解放、婚恋自由的观念在青年卢前身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他的小说多以年轻人婚恋爱情问题为主题,以纯洁细腻的笔触描述青年男女之间彼此吸引、不断试探的爱情。另一方面,卢前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婚恋观念方面趋于保守,他个人的婚恋完全是传统婚姻,而在他的小说里对波动不定、过分自我自私的新派恋爱也不赞同,尤其对朝秦暮楚的新女性更以男性的立场予以嘲讽。

这一阶段南京文坛上的小说继承了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关注民生疾苦。陈瘦竹的小说集《奈何天》中收录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展示20世纪30年代江南农村经济的破败和农民困苦的生活惨状。他在1928年励步书店出版的中篇小说《灿烂的火花》中展现出对无锡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1933年至1936年,丁玲在押解幽禁于南京期间创作了《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等,后都收入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意外集》。这部作品集回归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人道主义立场描写“小人物”悲惨痛苦的生活,传达了自己被软禁后的阴沉心情和对当局政府的憎恶。沈祖棻毕业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她于1935年到1937年在《文艺月刊》发表《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马嵬驿》等五篇历史小说,显示出独具女性特色的写作风格。作为一位诗人和学者,沈祖棻的小说往往借历史事件生发而来,以诗性语言和节制情绪组织全篇,张扬女性的现代情感观念和入世情怀。

赛珍珠对于南京文学来说是超然的个体,她不仅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目前唯一一位以描写中国题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1920年至1935年,赛珍珠随丈夫定居南京,受聘于金陵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精通中文的优势,让她在這一时期细致地观察了周围环境,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大地》三部曲是赛珍珠1930年定居南京时发表的英文小说,分为《大地》(1930)《儿子们》(1932)和《分家》(1935)三部分,描述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故事。客观来看,赛珍珠小说在西方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使欧美人对中国民众的现实生活状况有所了解,部分解开了神秘东方的面纱。

作者简介:张光芒,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进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张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陆萱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南京文艺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1942,文艺之春
三民主义说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