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家蚕病毒病

2021-02-04 07:45王中月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传染源养蚕桑叶

王中月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它是由病毒寄生于蚕体引起的蚕病。此病在养蚕期间发生比较普遍,传染性比较强。养蚕户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病毒的发生规律,才能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防病技术,提高防治质量和效果。

一、重视传染源

(一)病毒

病毒的存在是发生病毒病的先决条件。被病毒污染的蚕网、蚕垫纸和蚕匾等是与蚕直接接触的蚕具,会有大量病毒残留下来,重复使用时如不彻底消毒,最易传染蚕病。每次养蚕前虽然都要对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消毒,但消毒范围总是有限的,而病毒的散布范围却是无限的。

(二)病死蚕及排泄物

蚕感病48 h后粪便中开始带有病毒。随着病势发展,排出病毒的量也不断增多。大量带有病毒的粪便成为蚕座感染的重要传染源。病死蚕所含的病毒是垂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核型多角体病是体腔型病毒病,蚕的粪便中虽不带病,但发病后期病蚕的体壁都会破裂。流出含有大量多角体及病毒粒子的脓汁,同样能在蚕座中辗转传染。但在一些蚕区,蚕农缺乏隔离病原的知识,常常将病蚕用来喂鸡、喂鸭,有的还将蚕粪摊在门前暴晒或不经充分腐熟施入桑园,时间一长病毒就会扩散到村庄内外的每个角落,为养蚕业带来无穷后患。

二、了解传染途径

(一)食下传染

食下传染是病毒病传染的主要途径。生产上发生的病毒性蚕病,大多是因食下病毒引起。蚕食下多角体病毒后,即被碱性肠液所溶解,释放包埋在里面的病毒粒子就会引起感染发病。发病率的高低决定于病毒量的多少、蚕龄的大小。比较起来3龄以后食下感染的发病率较低。

(二)创伤感染

各种病毒都能通过体壁创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在生产中,创伤感染的机会较少,但感染后的发病率较高。这显然是因体液对病毒的防御能力不如肠道的缘故。

三、控制传播渠道及媒介

(一)蚕座感染

患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的蚕排出的粪便,吐出的肠液,患血液型脓病蚕体壁破裂后流出的浓汁,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桑叶及蚕体,会在蚕座里引起感染,导致蚕病暴发。因此,在蚕座里混入病蚕很危险。

(二)通过各种媒介传播

散布在蚕室地面表土及灰尘中的病毒,主要随气流传入蚕室。养蚕过程中,养蚕人员将被患病昆虫污染的桑叶带入蚕室及随意摊晒蚕粪等,会促进蚕病的传染,不自觉地充当了病毒的传播媒介。

四、掌握发病规律

(一)品种

试验证明,抗病性强的品种,即使接触到病毒也不会生病,蚕对病毒感染的敏感程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不同。

(二)发育时期

一般情况下蚕对病毒的抵抗力,随着蚕龄期发育而增大,其原因是蚕食桑量逐渐增大以后,肠道内的围食膜渐趋完善。随着食桑量的增大,肠液内红色荧光蛋白的含量和活性也在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桑叶质量

喂给蚕的桑叶质量,直接影响到蚕的消化生理与消化管内病毒的活性。喂饲老叶、偏施氯肥叶、日照不足叶的蚕均对病毒的抵抗力低。

(四)饲育环境

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养蚕,适温下饲养的蚕对病毒的抵抗力最强。养蚕环境通风不良、湿度过大,也会增加蚕对病毒的感染概率。

五、采取合理防治措施

(一)消毒

在养蚕前可选用漂白粉、石灰或有上述碱性药物复配的消毒剂,按照規定的浓度、剂量和操作方法进行严格消毒,消除养蚕环境中的传染源。养蚕期间还要经常对蚕体、蚕座及储放桑叶的地面进行消毒。

(二)严密隔离病原

控制蚕病传染 ,就像人类抵抗新型冠状病毒一样,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于病蚕一定要及时拣出,投入消毒罐内集中深埋,并及时进行消毒,防止蚕座感染。养蚕人员要讲究卫生,进入蚕室要换鞋。养蚕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不要将虫口叶和被污染的桑叶带进蚕室。

(三)加强管理,改善蚕的营养及生态环境

要加强对桑园的肥培管理,提高桑叶质量。蚕室要注意调节好室内的小气候,努力使温度稳定在最适宜蚕生理要求的范围内,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有均匀的光照。要密切注意蚕群发育,及时扩座分匾,眠起处理,精心操作,防止蚕体创伤。

(四)药物防治

试验证明,用500~1000单位/mL的氯霉素给蚕添食,可抑制肠道细菌的繁殖,保持或增强蚕的体质,提高蚕对病毒的抵抗力,起到预防病毒病的作用。

猜你喜欢
传染源养蚕桑叶
养蚕不易
养蚕记
爱吃桑叶的蚕宝宝
嫘祖养蚕的故事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探讨
养蚕记
桑叶,一般都像米做的粮食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做一只对新鲜桑叶特别敏感的蚕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