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昭苏县少数民族音乐现状调查研究

2021-02-05 10:24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长调哈萨克族蒙古族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新疆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丰富且多样的历史文化。新疆现存的世界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近几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下,新疆的文化有了大力地发展。但仍有少部分的文化被忽视。本文主要以昭苏县为考察地域,以蒙古族和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为考察对象,从多方面入手,阐述笔者对昭苏县音乐现状的思考。

一、昭苏县概况

昭苏县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昭苏县现居民族众多,有21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人口居多。据文物局的局长乌云其米格介绍:“昭苏的蒙古族属于额鲁特蒙古族。最早昭苏县的蒙古族来源不同。其中一部分是准噶尔时期遗留下来,平定准噶尔以后,清朝皇帝把其中一部分安置到现在的承德,后又返回来一部分,这一部分就在现在的昭苏县。”

二、昭苏县音乐现状

昭苏县的音乐遗产非常丰富,例如蒙古族的长调、短调、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柯尔克孜族的库布孜弹唱等。

(一)蒙古族音乐现状

昭苏县的长调跟其他地方的长调不同,主要是历史歌曲,一部历史歌曲就是一段历史。保留下来的曲目中,有的是成吉思汗西征时专门唱给成吉思汗的,还有部分是准格尔时期的。乌云局长介绍:“还有一个歌曲,我们翻译为美丽的歌曲,一共有22段。这个庙建成举行开光仪式的时候,一个犯人唱了这首歌以后重获自由。这个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昭苏县长调的种类跟其他地方的长调种类一样。有献给父母的歌曲、祝福歌曲、婚礼歌曲、爱情歌曲等。但是曲调跟其他地方相比,有所不同。新疆的长调听着是悲伤的、缓慢的,所表达的感情是细腻的。

笔者在采风时,搜集到一部名为《特克斯平原》的长调,共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当时为圣佑庙建立而创作的,内容主要是赞颂人民和赞美家乡的山水。第二段名为《思念母亲》,内容主要是运用春夏秋冬的比喻之法,赞美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段名为《对女儿的赞美》,分别从体态、样貌、性格等方面赞美女儿眼睛漂亮、皮肤洁白、牙齿靓丽等,同时又赞美女儿优美的歌喉与内心的善良。第四段主要是二十四五岁青年所唱的长调,一般应用于昭苏的大型活动,例如生孩子、祭祀敖包等。第五段则为祝词,其种类繁多,多为庆祝大型节日时所用,祈求平安与五谷丰登。以第一段《特克斯平原》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

谱例1

本首曲子有“前紧后松”的节奏特点,在短促的音符组合后紧跟长时值的音符与拖腔。拖腔根据演唱者演唱时的心情进行自由的增减。歌词中采用了大量的衬词、拖腔,构成了悠长的长调特色。旋律短小,仅有4小节。通过不断反复的旋律加以不同的歌词,构成《特克斯平原》第一段的呈现。旋律中前八后十六、附点节奏的使用,呈现了叙事的紧凑性,与以长拖腔宣叙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听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于家乡的父老乡亲以及山山水水的浓厚感情。

昭苏县的短调也十分丰富。据笔者了解,昭苏的短调跟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短调有相似之处。原因是,本来昭苏有六个苏目,后来有一个苏目不见了。这个苏目去哪了呢?就是去了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他们的短调跟昭苏县的短调歌词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因为环境、历史等的变化,旋律不一样了。

笔者在采风时,发现了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据传,昭苏县的短调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人来到昭苏县采风,把昭苏县的短调采集回去之后,慢慢地昭苏县的短调就被称为博州或者巴州的短调。还有,现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唱的一些民歌有可能源自昭苏县,例如《两只小山羊》《五棵松树》等。舞蹈方面,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人把所有的舞蹈都简称为萨乌尔登,但这些舞蹈里有更专业的细分。还有《黑走马》,到底属于哈萨克族还是蒙古族的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一。上述几个问题,还需后续进一步考证,在此不再赘述。

乌云局长给我们介绍:“昭苏县的音乐文化十分丰富,但是有许多已经濒临失传甚至已经遗失。例如,托布秀尔曲《孔雀舞》,据说只要一弹这首曲子孔雀就会开屏。但这首曲子的演奏法较难,现在会这首曲子的人很少。还有,昭苏县的《江格尔》《格萨尔》留存下来的也算比较多,在当地就找到《江格尔》三部、《格萨尔》手抄本六部。”

(二)哈萨克音乐现状

在此次喀夏加尔乡的采风中,笔者发现该乡对本民族的音乐还是比较重视的。笔者在乡中行走时,随便碰到几个人,问及都或多或少的会弹冬不拉。小朋友周末的时候也会参加冬不拉弹唱班,采访的几位青年人也都是在新疆的大学里研习哈萨克族民歌演唱或者冬不拉弹唱。听村民介绍,喀夏加尔乡在2016年被评为“冬不拉之乡”。

举两个采风时碰到的比较有趣的例子:笔者在采风过程中,要求当地艺人为我表演一首哈萨克族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冬不拉弹唱曲,不止一人为我演唱《玛依拉变奏曲》。众所周知,《玛依拉变奏曲》是由胡廷江先生改编哈萨克族民歌而成,属于创作歌曲,虽具有哈萨克族音乐风格,但不是世世代代的牧民通过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歌曲。第二,笔者在采风过程中遇到了一批“阿肯”,刚遇上之时,我询问他们是谁,得到的回答是“我们都是阿肯”。在笔者所接触到的知识领域里,可以出口成章、即兴演奏、能言巧辩且在民族中属于德高望重之人,才可以算作阿肯。后来了解才知,他们因从当地的“阿肯音乐班”毕业所以都叫作阿肯。带着疑问,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有的资料显示,“阿肯”是哈萨克族人对本民族歌者的尊称,被称为阿肯的人是本民族歌手中最优秀的人,是可以即兴演唱、出口成章的人,并且也是弹奏冬不拉的高手。这也是笔者所认同的观点。还有的资料显示,所有的哈萨克族民间歌手都可以称作“阿肯”。笔者对这个说法存在质疑,因为哈萨克族在古时只有对那些最表演优秀且德行兼备的歌者才能称为“阿肯”。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受到一部分条件的限制,笔者在采风过程中接触到的哈萨克族艺人大都是年轻人,有一定社会威望的哈萨克族音乐艺人较少。在笔者接触到的哈萨克族艺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受过专业的培养,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者微乎其微。在采访的民间艺人中,问到关于哈萨克族民间传说故事和哈萨克族音乐历史时几乎都一知半解。笔者想要得到书本上以外的哈萨克族历史民俗故事也以失败告终。年龄较大者对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还略知一二,采访到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历史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对冬不拉乐曲的掌握和歌曲的演唱方面都十分娴熟,可算技艺高超。由此可见,哈萨克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传授还有所欠缺,大都只注重乐曲的演奏和演唱技巧,忽视了本民族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第二,音乐专业翻译人员缺乏,造成交流困难。这是笔者在采风中遇到的困难。在采风的过程中因为语言的不通,存在着交流出现偏差或者根本无法交流的问题。虽然笔者一行人也有翻译跟随,但涉及专业名词方面却无法更好地解释,这使得采风内容的准确性就出现了偏差,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就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三,部分政府部门对文化传承工作重视不够。在采风中去到一些有关文化保护的政府机构,大部分的机构负责人还是热情介绍当地的民俗文化,表示十分欢迎各地学者去往当地进行研究考察,并且愿意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供以学者、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但也偶有少数认为耽误了他们的正常工作,不愿介绍或者提供方便。

第四,资金短缺。资金短缺也是造成许多宝贵的音乐文化没有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乌云局长给我们讲述:文本的保护工作很难进行。昭苏县的很多艺术孤本都在民间,但是由于没有征集费,孤本就一直在牧民手里,他们知道孤本的价值。很多外面的教授来到昭苏,这些孤本就被买走。这样的现象很多。带出去之后,如果承认这是哪个地方拿出去的东西还可以,但是好多都不被承认了。对于一些即将失传的长调,文物局也采取了录音保留,但是由于口传心授,好多音都不准确,同一首曲子几个人唱的都不一样。

(二)对策

此篇提出了许多学术问题,还需笔者后续继续研究解决。但是,对于昭苏县音乐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只有使昭苏县的音乐文化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防止昭苏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消失。

第一,增强昭苏县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政府应首当其冲提高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大力宣传民间音乐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且要提供有利于本民族文化保护和推广的政策扶持。

第二,在教育方面,对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文化要进行大力普及,可以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讲述本地区历史故事以及音乐文化。

第三,对于现当代还在流传的昭苏县民间音乐,首要任务是要记谱和保存音频资料,以备后世人研究时参考。不仅如此,还要大力培养传承人,让昭苏县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世世代代流传。

第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尽早尽快收回遗留在民间的音乐孤本。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传承就是尽最大的可能将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尽可能地使流传时间更加久远。作为一位民族音乐学的学生,理应肩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

注释:

①2017年7月,口述者:乌云其米格,女,蒙古族,昭苏县文物局局长。

②2017年7月17日录制,演唱:蒙古族牧民尼木册人,录制:邹莉娟,记谱:庞爽。

③苏目,乌云局长解释是为部落的意思,像汉族的姓氏。

猜你喜欢
长调哈萨克族蒙古族
试论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现状
蒙古族风格合唱艺术的中西融合与创新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马背长调
适彼乐土
长调歌王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浅析新疆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蹈的动作来源与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