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玉米不同种植规模农机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2-05 02:22郭丽华才靖博尉京红
关键词:拖拉机机械化河北省

郭丽华,才靖博,尉京红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河北省是重要的粮食产区,玉米在河北省粮食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种植逐渐普及,在规模经营的前提下,合理布局机械使用量,有利于农机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机械化生产效能,避免农机投入过剩,提高投入产出率,加速农业朝着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1-2]。当前河北省玉米不同种植规模下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机械化种植,同时也存在机械利用不合理、额外增加生产成本、浪费机械资源等问题[3]。根据调研可以发现,当前小规模玉米种植适用的机械种类较少,中等规模种植主体农机配置不合理增加了机械费用,大规模种植机械精细化作业效率有待提高。因此,探索玉米不同种植规模农机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能够为农机合理配置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实证支撑,降低玉米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玉米产业发展[4]。

一、调研说明

(一)调研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入户调查、会议座谈、电子问卷、电话访谈等方式对基于河北省不同规模玉米种植农机投入情况进行调研,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不同规模下玉米种植农机投入的特征,为问题分析奠定基础。

(二)调研内容

为了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河北省不同规模玉米种植下经营主体的农机投入现状,在设计调研问卷时,全面考虑了河北省的玉米种植机械化情况,将调查问卷设计为5个部分,主要包括:经营主体家庭基本信息情况、生产资料投入情况、经营主体农机使用现状、经营主体玉米产出及销售情况、经营主体农机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等。

(三)样本选择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28份,问卷有效率为96.97%。我国耕地主体多样化,因此调研对象涵盖了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龙头企业、玉米种植协会等多种组织形式。耕地规模大小不一,经营主体的最小种植规模为0.33公顷,最大种植规模为200公顷以上。

考虑到河北省玉米种植的实际面积以及玉米种植的投入产出情况,本文将玉米种植规模分(0~0.67公顷)、[6.67~13.33公顷)、[13.33~20公顷)、[20~26.67公顷)、[26.67~33.33公顷)、[33.33~40公顷)、[40~46.67公顷)、[46.67~53.33公顷)、[53.33~60公顷)、[60~66.67公顷)和66.67公顷以上,不同的规模区间资金投入和机械量投入有明显的区别,每6.67公顷的规模下,取规模内样本的平均数来代表该规模的相关情况。

二、河北省玉米不同种植规模农机投入现状

(一)玉米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河北省玉米种植综合机械化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平均机械化率81.25%。目前,机耕、机种环节机械化率基本可达100%,机收环节除个别地域无法实现全部机械化外,其余机械化率也可达到100%,田间管理环节平均机械化率为39.44%。

同时,不同种植规模下机械化水平也存在差别。规模在0~6.67公顷机械化水平最低,为66.85%,主要由于自身机械拥有量较少,小面积土地上会采取人工播种、人工收获的方式,以节约机械成本。同时,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机农艺不协调,机械在使用上未形成规模效应,作业费用过高、农民的积极性和机手的技术素质等均对机械化综合水平有着重要影响[5]。随着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渐呈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不同种植规模综合机械化水平统计表

(二)农机购置意愿

调研结果显示,种植规模在0~26.67公顷区间,随玉米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机购置意愿逐渐增强(见图1)。其中,0~6.67公顷规模农机购置意愿仅为5%,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逐渐产生对机械的购置需求,尤其是动力机械,如对小型拖拉机的购置意愿较高。

图1 经营主体农业机械购置意愿注:数据来源于调研统计结果。

种植规模26.67~46.67公顷,机械购置的需求稳定在45%左右,且多为拖拉机配套设备。一方面,经营主体会购置部分机械以满足基本需求,同时,也会选择租用机械或者寻求农机合作社服务满足种植需求,减少农机闲置,避免资源浪费[6]。

46.67公顷以上规模区间,随着规模的扩大,对机械的购置意愿也逐渐加强。首先,大规模经营的经营主体,资金较为雄厚,有足够能力购买机械;同时,机械动力设备在大规模土地上作业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均摊成本,降低机械费用,并且大型机械设备不仅可以为自身玉米种植服务,同时也会租赁给其他玉米种植的经营主体,增加经济收入。

(三)农业机械拥有量

由于农业机械品种较多,难以统计农机数量,故选择购置资金占比较大的拖拉机数量和收割机数量作为依据,将一部分配套农业机械,如深松机、播种施肥机、药剂喷洒机等化为拖拉机配套比,来展示农用机械现状及使用效率。

由表2可知,在玉米种植的不同规模下,农机数量和拖拉机配套比均有所不同,整体上,随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小规模土地上,地块分散,农机耕作不便,机械拥有量较少,户均拖拉机在1台左右,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机械化程度要求高,购置机械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

表2 不同种植规模农业机械拥有量

(四)机械费用

机械费用是指玉米种植机械使用费,主要包括自有机械使用费和机械租赁费。其中,自有机械使用费主要包括:机手工资、折旧费、燃料及动力费、维修和保养费和其他费用;租赁机械使用费主要指租赁机械所支付的费用。调研发现,租赁机械费用,旋耕环节价格约300元/公顷,播种环节约600元/公顷,收割环节约900~1 050元/公顷,运输环节约225元/公顷,无人机打药环节约75元/公顷。

不同经营主体根据自身规模需求以及地形适应情况,选择不同的机械使用方式及组合方式,使得机械费用存在较大差别(见表3)。

表3 2019年河北省不同规模玉米种植机械费用统计表

机械费用平均值为1 785元/公顷,其中,40~46.67公顷区间的土地机械费用最高,达到2 130元/公顷,66.67公顷以上规模的土地机械费用最低。各种植规模机械费用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种植面积在0~13.33公顷的经营主体,为节省成本,会在收获环节部分使用人工以减少损失率。随着规模面积的扩大,在13.33~33.33公顷的种植规模下,52%以上的经营主体会选择接受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方式,11%的经营主体使用自有农业机械,使得机械费出现上升。种植规模40~46.67公顷之间机械费用出现高峰,主要是因为随着规模扩大,购买农机社会化服务和租用机械已经不能满足经营主体需求,60%以上的经营主体选择使用自有农机,拖拉机和收割机成为必备农机,此时更需要专业机械手操作,以减少机械损失率,再加上机械折旧及维修,导致此区间内,机械费用达到峰值。53.33公顷以上,随者规模扩大,均摊到每亩土地上的费用逐渐降低,66.67公顷以上机械费用最少,规模效益凸显。

三、河北省不同种植规模农机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小规模玉米种植适用的机械种类较少

根据调研数据,玉米种植规模在20公顷以下时,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尤其是田间管理机械化水平较低,如0~6.67公顷规模下,机耕和机播率虽已达到100%,机收率81.93%,但田间管理机械化率仅为4.56%,且农户对机械的购置意愿也不强烈。

影响机械购置及以玉米种植机械化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机械购买成本较高,且每年的机械维修保养费用较高,在种植规模较小时使用成本提高会影响玉米种植收益,另一方面就是现有大多数机械在小规模地块的适用性不强。

河北省目前玉米种植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为主,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种植的情况下,也存在地块分散等问题。同时,受地形影响,山区、半山区的土地相对分散,因此,机械化种植对机械的适用性具有较高要求。由于种植规格不统一,机械耕作和播种时不能破坏畦埂或跨畦作业,机组有时须在不满幅情况作业,造成机械作业幅宽不能充分利用,降低机组作业效率,提高作业成本,甚至破环机械作业平衡,影响作业质量。

(二)中等规模种植主体农机配置不合理增加了机械费用

种植规模26.67~53.33公顷区间,经营主体主要是家庭农场和种植合作社,机耕、机播和机收环节基本实现全面机械化,田间管理机械化率达到40%~50%。在此规模下,拖拉机的平均拥有量达到2.67~4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4台,户均收割机数量也达到了1台以上。

此规模的经营主体逐渐以自购机械为主,尤其是2014年以来,受深松作业补助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影响,大型拖拉机发展迅速,规模经营组织纷纷购买大型拖拉机进行深松作业,导致市场上深松作业能力快速饱和,部分机具闲置。同时,与深松作业相比,旋耕和播种等作业对动力需求相对较小,从玉米作业全环节看,大型拖拉机使用次数不多,机具综合利用率不高,农机配置缺乏合理性,导致机械费用偏高,总体成本利润率偏低[7]。

(三)大规模种植机械精细化作业效率有待提高

53.33公顷以上种植规模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机械主要以自有机械为主,机械耕作面积更大,使用效率更高。拖拉机的平均拥有量达到5~9台,拖拉机配套比约为5。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使得均摊到每亩的机械成本较少,成本利润率呈增长趋势。

在此种植规模下,耕地、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参与率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参与质量却参差不齐,在一味追求规模的前提下,玉米机械化生产大部分以粗放式为主,农机使用中的作业精细化程度不足,玉米机械化生产效率不高,收益的增加及成本利润率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亩均机械成本的降低上,而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明显增加。

四、提高河北省不同规模玉米种植机械化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提高不同耕地条件下的机械化效率

在分散种植,尤其是丘陵山区耕地条件差,地形复杂、田块细碎,形状不规则的条件下,大中型农机多数难以作业,即便是规模种植,也难以完全达到地块整齐通达,因此需要小型、多样的农机装备,并在不同耕地条件下选择不同的耕种方式。同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对于适合大型农机作业的地区如南部平原地区要大力发展大型农用机械,发挥大型农机深耕深松等优势,进一步发掘土地种植潜力,而对于河北北部丘陵和山地,则应当注重小型农机发展,发挥小型农机易操作等的优势,进行精细化作业,从而减少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浪费。

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进土地宜机化,将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块通过整理,改造成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下田耕作、播种、管护、收获的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推进机械化服务社会化,降低机械费用

为减少机械设备重复购置,提高机械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农机使用费,应积极培育种植农机合作社、生产联合体、综合服务站等社会化专业性服务组织,提升玉米种植全过程机械、设备共享服务能力。政府应加强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机械作业区域,适度规划机械服务半径,大力组织推广农机跨区服务业务,发展农机服务市场,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参与程度。加强对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引导服务组织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同时,创新农机服务机制,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种植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以机械化为引领,全面降低玉米种植成本,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玉米机械生产效率。

(三)提高机械精细化作业水平,确保玉米种植提质增效

在大规模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的前提下,重点在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精量播种、机械化中耕管理、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环节提高机械化作业质量,配合精量点播、滴水出苗、机械施肥、绿色防控、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高效低损收获、烘干收储机械化等关键技术,保证玉米种植真正实现提质增效[8]。同时,推进“智慧农业作业”系统发展,将智能化、信息化与农机、农艺相融合,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绿色、可持续和增产增效的协同,这也是现代玉米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拖拉机机械化河北省
河北省冬季奧运会交通应急保障指挥系统
力促农业机械化 迈进农业“高质量”——聚焦《“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飞上天的“拖拉机”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Around the Farm
小鸭开拖拉机
红色拖拉机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