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1、EMP和hs-cTnT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价值

2021-02-05 07:48张申伟陈江红
检验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缺血性

张申伟,郭 静,张 铮,陈江红,赵 魁

(1.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郑州 450016;2.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88;3.唐都医院心内科,陕西 西安 710038)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3.95%~6.34%[1-2]。在缺血性心脏病病情进展中,相关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会发生改变,可用于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评估心肌细胞膜完整性的损伤。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表达升高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血管平滑肌痉挛,进而促进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3]。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状态下释放的微小颗粒囊泡,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4]。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是敏感的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可反映心肌细胞膜的损伤程度,评估心血管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本研究拟探讨ET-1、EMP和hs-cTnT表达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98例(缺血性心脏病组),其中男55例、女43例,年龄(60.32±6.92)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01±2.10)kg/m2,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标准分为NYHAⅠ级27例、NYHAⅡ级34例、NYHAⅢ级25例、NYHAⅣ级12例。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第9版)诊断标准[5];(2)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持续时间达30 min,卧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仅出现短暂或不完全性胸痛缓解;稳定型心绞痛,胸痛部位为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界限不清晰,持续3~5 min,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3)入院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等常规心力衰竭指标监测;(4)入院前未经过药物治疗;(5)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有恶性肿瘤、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等;(2)入院前3个月内服用过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3)有心脏手术史。另选取同期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100名(正常对照组),其中男60名、女40名,年龄(59.82±7.10)岁,BMI为(21.89±1.72)kg/m2,经详细体格检查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缺血性心脏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采集所有对象静脉血5 mL,其中3 mL静置30 min,112×g离心5 min,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ET-1水平,试剂购自南京博奥生物检测公司,检测仪器为Array 360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采用cobas e4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罗氏公司)及配套试剂(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s-cTnT。剩余2 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中,193×g离心10 min获取血小板血浆,2 100×g获取乏血小板血浆。吸取50 μL乏血小板血浆,置于流式专用管中,然后加入CD42-PE、CD31-FITC抗体(瑞士罗氏公司),使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检测EMP。

1.3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判断

采用Gensini法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1)狭窄程度:狭窄<25%为1分、25%~49%为2分、50%~74%为4分、75%~90%为8分、90%~99%为16分、100%为32分;(2)病变部位:左主干为5分,左前降支或回旋支为2.5分,左前降支中段为1.5分,左前降支远段为1.0分,左回旋支中、远段为1.0分,右冠状动脉为1.0分,小分支为0.5分。Gensini评分为狭窄程度得分加上病变部位得分。总分≤24分为轻度狭窄、25~49分为中度狭窄、≥50分为重度狭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2个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呈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M)[四分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缺血性心脏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比较

缺血性心脏病组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缺血性心脏病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比较

NYHAⅣ级、NYHAⅢ级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明显高于NYHAⅠ级、NYHAⅡ级(P<0.05),且NYHAⅣ级高于NYHAⅢ级患者(P<0.05)。见表2。

2.3 缺血性心脏病组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比较

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缺血性心脏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比较

表2 缺血性心脏病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比较

表3 缺血性心脏病组不同冠脉狭窄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比较

3 讨论

目前尚缺乏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病情评估的可靠性指标。虽然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评估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但其属于有创检查,对于操作者的要求较高,且患者的接受程度较低。血清学指标可以在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6]。为此,本研究通过检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探讨相关指标在缺血性心脏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ET-1是血管内皮收缩因子,其能够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痉挛,促进平滑肌细胞的持续性收缩,进而促进冠状动脉狭窄,加剧心肌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和坏死[7]。EMP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释放的细胞碎片,可反映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活性和损伤程度[8]。有研究结果显示,ET-1表达升高能加重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性损伤,促进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9]。hscTnT是目前反映心肌损伤的常用指标,可用于评估心肌细胞或线粒体膜的破坏程度[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提示ET-1、EMP和hs-cTnT可能参与了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情进展,其机制可能为:(1)ET-1升高不仅能促进冠状动脉痉挛,同时还能导致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紊乱,加剧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性损伤;(2)EMP升高能反映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程度,EMP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的病理性损伤越严重;(3)hscTnT水平反映了心肌细胞膜的稳定性,hs-cTnT水平越高,心肌细胞的破碎程度越严重[11-13]。徐仓宝等[14]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ET-1水平平均可升高45%以上,特别是在合并有心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的患者中,ET-1水平可进一步升高。由此可见,心功能障碍越严重,ET-1、EMP和hs-cTnT水平越高,提示相关指标与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情有关。这可能是由于ET-1、EMP和hs-cTnT水平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越明显,ET-1、EMP和hs-cTnT水平升高幅度越大,心脏的血液供应就会越少,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因缺氧而发生凋亡,心肌细胞肌纤维功能异常,进而促进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15-17]。因此,可通过检测ET-1、EMP、hs-cTnT等血清学指标来评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

综上所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明显升高,与患者心功能或血管的狭窄程度相关。但ET-1、EMP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目前尚属于科研阶段,虽然可解释一部分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但其具体的临床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本研究未分析ET-1、EMP和hs-cTnT水平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关系,因此今后将收集更多的样本并追踪患者预后,探讨相关指标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猜你喜欢
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circPRKCI靶向miR-217对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布托啡诺通过调控miR-665表达对脂多糖致心肌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FGF21作为运动因子在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人造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