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植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2021-02-07 02:51贺亮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塞罕坝自然保护区

贺亮

摘 要:自然保护区作为塞罕坝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植物保护极其重要。该文介绍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分析了保护区植物的特性,并提出了植物保护的措施,以期为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植物;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S75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1-0072-02

1 植物种类及分布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保护区的各种生态环境中,保护区地形生态多样,有高原、山地、河流、湖泊和湿地等。裸子植物有2科4属8种,是保护区森林植被的主要物种之一,种类虽然不多,分布却十分广泛,高原、山地、河流、湖泊和湿地岸边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均有分布;蕨类植物3科3属5种,因其喜欢温暖湿润的森林气候,多分布在森林植被中草本层和层间等生态环境中;地衣植物7科14属17种,地衣多喜光、耐寒、耐旱、要求新鲜空气,主要生长在树皮、峭壁、岩石或沙地上;藻类8门26科37属53种,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淖及低湿积水区域;大型真菌8目23科53属94种,多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常生长在林下、草地以及树根、树干等环境中。

2 保护区植物的特征

保护区植物区系分类群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和地衣,不含水生低等植物藻类。

2.1 单种科和少种科占比较大 在科级阶元中,保护区区域性单种科和少种科所占比例较大,但其所含的物种数或属数却较少,如含10种以上的科有15科,占保护区植物总科数的15.30%,所含种数达到374种,占保护区植物总种数的65.38%。因此保护区植物既有向菊科、蔷薇科、禾本科、豆科等世界性大科集中,又有向单种科和少种科分散的趋势。从属级阶元分析,少属科和区域性单属科所占比例较大,少种属和区域性单种属的数量为306属,占保护区植物总属数的95.63%,所含种数为457种。表明保护区植物分类群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一个或几个物种、几个属的消失,就可能引起整个科的消失。

2.2 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 保护区生活型草本植物多达438种,占保护区植物的76.57%,乔木、灌木、藤本和叶状体分别占5.59%、9.62%、0.70%和7.52%。保护区植物生活型谱反映了该地区地处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特点。

2.3 保护区植物丰富多样,区系的起源与形成较为复杂 在中国植物的15种分布型中,除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间断分布型、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型外,其余13个分布型在保护区均有分布,保护区分布型占中国植物分布型总数的86.67%。在保护区各类型分布型中,温带分布型占绝对优势,达60.00%以上;世界分布型也有较高的比例,占17.71%;热带分布型占5.56%;中国特有分布型仅1种,占0.35%;其他分布型各有一定的比例分布。这与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一致,反映了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特征。

3 保护区植物被概况

3.1 植物多样性

3.1.1 类型 由于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多处在深山,绝大多数为原始森林,因此保护区保留有大面积的原始白桦林,还具有代表塞罕坝地区特色的松树、桦树的混交林,还有保护区成立之前人工营造的针叶林,特别是落叶松林、云杉林和樟子松林。在山坡的阴面,宽广的曼甸上,覆盖着大面积的原始草甸,代表着森林草原交错处的典型植物。保护区自然植被分类较多,种类齐全,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原、草甸和沼生植被6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0个群系组21个群系。全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植物生活型谱复杂,植被类型多样。

3.1.2 物种 保护区内分布植物有625种,物种丰富,不仅包含了华北地区的代表物种,还拥有为数众多的稀有种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独特性,是中国动植物区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科研、教育等价值。

3.1.3 遗传 大量的古老树种分布在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在裸子植物中松科、柏科等比较古老,可以追溯到侏罗纪地层;被子植物的壳斗科早在白垩纪已经存在;榆科等古老植物是在白垩纪后期陆续分化出来的,这些都是孑遗植物。塞罕坝主要森林建群种的松属、栎属、槭属、榆属、杨属等,都是第三纪保存下来的植物,是难得的遗传资源。保护区物种资源表现为3个特点,即珍稀种类多、特色种类多和经济种类多。

3.2 生态脆弱性 由于这几年的不断规划和完善,形成了保护区完整的生态系统,但保护区周边仍有大量村庄存在,养殖、畜牧等产业的发展对保护区的生态干扰较大,导致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保护区内以前保留下来的天然林保持着自身比较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对自然灾害等有着较强的抗逆性,但后期的人工林表现始终比较单一,抵抗森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森林生态系统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则极难恢复,且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及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3.3 物种的自然性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是北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塞罕坝机械林场自1962年建场以来,对该区域绝大部分地段均进行了封禁,经过50多年的封山育林,现有片状森林,大面积的灌丛,齐腰深的绿草,形成了一幅靓丽的自然景观。华北地区森林资源稀缺,而保护区森林资源在河北省占据重要的地位,区内拥有典型、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单元。

4 保护区植物保护的措施

4.1 开展极小种群植物资源调查 极小种群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是對保护区内分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包括金莲花、二色补血草及兰科的5种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摸清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生存状态以及受威胁情况,摸清资源底数,对其进行GPS定位、拍照,做到随时掌握其生长动态,建立种群信息数据库,获取第一手资料。为进行极小种群保护外业调查,需配置必要的外业调查设备设施,包括室内试验设备、数码相机、标本采集制作装备、专业镜头、高倍望远镜、GPS及野外作业装置等1套。

4.2 建立培育基地 研究和保护金莲花、二色补血草和兰花等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植物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金莲花培育基地、二色补血草培育基地、兰花培育基地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繁育,加快繁殖技术研究,实现规模化种植和生产,缓解濒危态势。在金莲花、二色补血草、兰科植物集中分布区域,建立培育基地,一方面设置围栏,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就地繁殖,采用人工促进的方式如人工采集种子并把种子播在基地内等,使其在自然生境下繁殖,以求繁殖成功。在此基础上,进行基地栽植繁育,在室内进行生化、生理方面的研究,促进繁育进程,少走弯路,进而增加种群数量。建立金莲花、二色补血草、兰花3个植物培育基地。

4.3 重点开展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数量、群落结构、生物生态学特征的研究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有多种濒危特有野生保护植物,但是目前对其分布范围、生境状况、植被类型动态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给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需要用野外实地调查法,按不同植被类型设置固定样地,对保护区内濒危特有野生保护植物的种类、分布范围、数量及种群结构进行长期的深入调查研究,绘制分布图,及时反映其储量变动的情况,并据此进行保护现状分析,从而不断完善保护措施。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塞罕坝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