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其典型案例、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1-02-07 02:51许家宏张卫英汪敏汤宵雁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典型案例路径研究产业融合

许家宏 张卫英 汪敏 汤宵雁

摘 要:立足山区农业农村区域特色和优势,利用资源禀赋,统筹山水、物产、人文等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乡村发展思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该文总结了黄山市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和发展模式,并对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产业融合;典型案例;模式;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1-0012-03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黄山市立足山区农业农村区域特色和优势,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加快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举措,着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农村新业态逐步显现。

1 黄山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1.1 田园综合新引领 歙县蓝田桃源田园综合体项目区规划面积34.45km2,总投资3.96亿元,重点围绕打造徽州最美田园风光这一主题,紧扣产业发展、文旅休闲、绿色生态这一主线,推动项目区“两轴九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项目建设,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现被安徽省列入首批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成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1.2 特色小镇展新姿 2016年,黄山市率先在安徽省启动特色小镇建设,首批12个小镇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特色小镇在黄山脚下蓬勃兴起。如徽州区西溪南创意小镇以丰乐河为轴线,依托丰富资源和原有产业,划分5个核心区和2个拓展区,将小镇打造成“古镇旅游+创意产业”双轮驱动的特色小镇。2018年徽州区西溪南创意小镇入围全国50强,成为安徽省最具影响力的特色小镇。

1.3 乡村旅游促融合 以黄山风景区世界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及世界地质公园、西递宏村皖南古村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全域旅游,推动农村农业与文旅结合。目前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5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個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市691个行政村有50%以上发展休闲农业。2018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2171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4587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396亿元。

1.4 农业园区注动能 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产业融合、技术集成、绿色发展、提质增效、联农带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年来,黄山市已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加工转化等方式,推进新型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快速发育,进一步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1.5 泉水养鱼帮扶贫 休宁县自宋代以来就有泉水养鱼的传统,属于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黄山市将泉水养鱼产业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把泉水养鱼作为山区扶贫开发、农业增效、乡村旅游的新支点。全市累计发展泉水鱼塘口8400余口,面积17万m2,实现综合产值4亿元,泉水鱼养殖产业已成为聚力脱贫攻坚的典范,让山区贫困户看到了“草鱼变金鱼”的新希望。

2 黄山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2.1 田园综合体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可持续模式。黄山市在歙县蓝田桃源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实践中,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立足项目区茶叶、菊花等优势农产品,坚持精加工、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思路,围绕田园古村落、农耕文化等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山林田园和农舍民宅转换为富民强村优势,发挥其各自在一二三产业中的价值效应。

2.2 休闲康养模式 黄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旅游资源,是新安医学的发祥地,在中医中药及医疗养生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随着现代休闲旅游与健康养老的加速融合,休闲康养的模式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黄山市重点在医养结合上实现突破,利用该市外部大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的重要机遇,发挥生态、人文、旅游等资源优势,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迎接长三角辐射、参与长三角养老产业的分工,打造长三角地区的中高端养老中心,将健康疗养、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康产品等业态聚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2.3 特色小镇模式 特色小镇业已成为黄山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其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综合治理水平、深度挖掘农业非传统功能、精准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围绕黄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自然禀赋,优质的农土特产品以及厚重的人文历史等,着力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先后建设100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板,为社会工商资本融入农业农村提供了新载体,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搭建了平台,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

2.4 乡村旅游模式 黄山市境内其秀美瑰丽的大好山水、厚重浓郁的历史人文遗迹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该市按照“农旅结合、农旅互动”的要求,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龙湾茶干、松萝茶、徽州毛豆腐(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报道)等系列旅游农产品开发力度;推进万安罗盘、徽州三雕等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依托徽州古道、乡村绿道,发展徒步、健走、骑行等乡村户外休闲产品等。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促进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走出了产业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2.5 产业扶贫模式 黄山市以泉水养鱼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三大行动,启动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衔接。黄山供销集团按照“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组建了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1个贫困村集体的黄山泉水鱼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山泉流水养鱼,帮助山区农民精准脱贫。不仅为农民在不离乡土就地创业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也可让农民获得持续而稳定的经济来源,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了山区贫困户的精准脱贫。

3 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政府+合作社+公司+农户,打造徽州最美田园风光综合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黄山市歙县蓝田桃源田园综合体是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上开展的试点项目。采用“政府+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创新模式,成立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管委会,注册设立黄山田园综合体发展有限公司,组建钟毓蓝田、莲之源2个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共股分责惠及村民的分红机制和分阶段的股权调整机制。在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域,农户土地入股53.33hm2,按照农户每亩折算1股,年底将收益按股份分配至社员,并根据社员土地入股面积折算的股份数,安排合作社、政府投资的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务工机会,让社员农户有务工收入。田园综合体建设分阶段性完成后,将会吸引大量游客,社员农户将在农家乐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农产品采摘、农事体验等方面获得收入,打造真正意义的徽州最美田园风光。

3.2 农业+园区+企业+旅游,打造富有活力的现代农业园示范区 坚持把发展产业化作为推进山区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引擎,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精致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一方面,园区为企业提供所需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企业为园区可持续运转和集约化用地用工提供保障,也为农民就近就业提供平台;另一方面,龙头企业经济实力较强,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产品加工与基地休闲旅游观光一体化建设,把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引擎。同时,相关部门对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旅游开發给予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3 乡村+休闲+康养+景区,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康养中心 依托徽州古村落、古建筑及周边重要风景区、山区自然生态资源,将医疗、康复、养生等元素融入乡村,构建乡村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与健康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一方面,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景区建设管理要求来提升乡村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发挥新安医学、中医中药在医疗养生中的优势,引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将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养老项目,形成医养结合的大健康产业。不仅可以为旅游康养者提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度假康养、甚至候鸟旅居的好去处,同时也为当地农业和农民在康养产业的各环节提供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使乡村农民能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得可持续的经济收入。

3.4 小镇+产业+特色+魅力,打造最具产业竞争力的特色小镇 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乡村建设的核心元素,把产业发展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徽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与农业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文化创意农业,着力打造了农业文化品牌的特色小镇。引入金融、社会资本组建投资平台,探索建立由多方参股的小镇发展基金,采用股权、期权、众筹、PPP等方式推进建设。各小镇围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体育休闲、汽车电子、精致农业等特色产业梯次推进、错位发展,拓展集镇产业、商贸、休闲、旅游等功能,促进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黄山市的宏村镇、齐云山镇被评为中国特色小镇,西溪南创意小镇、齐云旅游小镇和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跻身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的黄山市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3.5 基地+体验+度假+电商,打造最具现代气息的农业新高地 黄山市立足其独特的生态优势,按照基地景区化的思路,把体验互动元素融入产业开发建设当中。建成以标准化果园、菜园、茶园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等为核心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村景、干农家活”为主体的休闲健康度假游;集最佳摄影点、特色景观名村、古村落,形成农业观光类、农耕文化类、民俗体验类、特色民宿类等休闲农业产品,并结合现代物联网技术,使消费者不仅能全方位体验和感受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脉搏,同时着力推广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模式,促进电商与经营主体的有效结合,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内涵、丰富现代农业的气息。

3.6 机制+扶持+服务+企业,打造最具灵活机制的服务新体系 农村产业融合既是不同产业、不同主体、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融合,也是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之间的融合。对于企业而言,土地资源要素的制约比较明显,特别是龙头企业在融合发展中的设施建设用地、接待设施用地需求较大。因此,黄山市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建。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创新政府的公共服务,整合财政资金投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起了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典型案例路径研究产业融合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外贸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工程建设试验检测产学研校企合作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