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新品种邡油77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2021-02-07 02:51夏明香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油菜栽培技术

夏明香

摘 要:该文介绍了油菜新品种邡油777的亲本来源及特征特性,并结合该品种在巢湖市的种植实际,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时播种、苗期管理、适时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适时收获等,以期为该品种的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邡油777;油菜;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1-0102-02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不仅可以加工植物油食用,还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种植发展前景广阔[1]。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区,油菜是当地栽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2020年当地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万hm2以上[1]。邡油777属于化杀两系杂交高抗甘蓝型油菜品种,2019年获得国家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编号为GPD油菜(2019)510073),适合在安徽等地区作为冬油菜品种进行种植。该品种经过在包括巢湖市在内的长江流域等冬油菜生产区进行多年区域试验,整体表现优良。本文结合巢湖地区实际,介绍了邡油777的亲本来源、特征特性、栽培技术等,以期为邡油777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1 亲本来源

1.1 父本 邡油777的父本为Y4,为优良的自交系,选育单位为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由98-581与98-342(属于双低品种)杂交,以品质、抗性水平等综合性状作为筛选指标,经过7年筛选,于2006年选育得到。Y4的性状优良且稳定、较早熟、品质佳、抗倒伏能力较强、配合力高。Y4品种米质经过测定,芥酸、硫苷、油含量分别为0%、22.01mol/g、42.38%。

1.2 母本 邡油777的母本为Z11,属于优良的自交系油菜品种,选育单位为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对P4009油菜品种(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进行甲基磺酸乙酯的诱变,选出变异的单株开展自交,以成熟期、抗性水平、丰产能力、品质等作为指标进行6个世代的筛选,于2013年选育得到。Z11的性状优良且稳定,对菌核病抗性水平较低,对倒伏等逆境抗性能力强,成熟期适中,品质佳。Z11油菜品种的米质经过测定,芥酸、硫苷、油含量分别为0%、20.47mol/g、48.29%。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幼苗长势为半直立状态,株高因种植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种植平均株高约193.5cm,在长江中游地区种植平均株高在171.5cm,在长江下游种植平均株高约161.9cm[2]。叶片颜色为绿色,有锯齿状边缘,裂叶2~3对,上有缺刻分布,叶片表面有少许蜡封披覆,刺毛分布极少[1]。花瓣排列方式為瓦状,互相侧叠,颜色为黄色。角果的着生状态为平生,较长,宽度中等。籽粒颜色为黑色,抗倒伏能力较强。

2.2 生育期 生育期因栽植地区不同而异,在长江上游种植平均生育期在209.8d左右,在长江中游种植平均生育期为215.7d,在长江下游种植平均生育期在224.8d。

2.3 经济性状 经济性状因栽植地区不同而表现明显差异。在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种植,分枝部位的平均高度分别在93.5、77.8、57.2cm,折合有效角果数平均单株分别为352.2、271.7、283.8个/株左右,平均角粒数分别为19.0、18.5、21.7粒,平均千粒重分别为4.35、4.37、4.60g。

2.4 抗性水平 年份不同,邡油777田间种植时表现出的抗性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2015—2016年、2016—2017年对菌核病的鉴定结果分别为高抗、低抗,综合鉴定结果评定为中等抗性水平,对病毒病的抗性水平为感,田间冻害指数平均为6.55,表现出很强的抗倒伏能力。

2.5 品质 年份不同,邡油777油菜籽粒品质存在一定差异,2015—2016年、2016—2017年检测邡油777油菜籽粒芥酸含量分别为0.04%、0%,平均为0.02%;硫苷含量分别为18.42、18.38mol/g,平均为18.40mol/g;含油量分别为46%、45.11%,平均为45.56%。

2.6 产量水平 2016—2018年邡油777参加长江上游油菜区域试验,2年产量分别为3064.5、2994kg/hm2,分别排在参试品种中第3、4位,较对照品种蓉油18分别增产5.23%、3.23%,2个年度产量平均值为3028.5kg/hm2,较对照品种蓉油18增幅4.23%。2016—2018年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区域试验,2年产量分别为2926.5、3057kg/hm2,在参试油菜品种中分别排第1、2位,较对照品种华油杂12分别增产10.9%、10.2%;2个年度平均产量为2968.5kg/hm2,较对照品种华油杂12增幅达9.7%左右。2016—2018年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区域试验,2年产量分别为3237、3247.5kg/hm2,在参试油菜品种中分别排第1、3位,较对照品种秦优10号分别增产7.23%、6.27%;2个年度平均产量为3243kg/hm2,较对照品种秦优10号增幅6.75%左右。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播前准备 育苗地要求地势较高、土壤肥力好、排灌便利、向阳,作畦高度控制在12~17cm,地表土壤充分整平、整碎,提前开好排灌沟。育苗地整地深度以10~15cm为宜。施足底肥,一般选择经过腐熟处理的优质农家肥45~60t/hm2或45%复合肥600kg/hm2。苗床面积因移栽大田的需求而定,一般为移栽大田面积的1/6左右。播种前7d左右实施化除[3]。

3.2 适时播种 邡油777在巢湖市的播种时间一般与其他油菜品种差异不大。播种前先用杀菌剂、中微量元素等与种子进行充分拌和。若选择直播,则适合的播种时间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种量在3600~4500g/hm2,田间成苗数可达30.0万~52.5万株/hm2;若选择移栽,则需适当控制播种密度,播种量一般以1500g/hm2为宜,最后田间密度达到9万~12万株/hm2。播种可选择多功能油菜播种机进行种肥同播,先施入肥料,将肥料与土壤拌和均匀,之后将种子播在上方[4]。

3.3 苗期管理 出苗后结合苗情及时间苗、定苗,一般分别在1~2叶和3叶时进行,去除长势弱、有病虫害的幼苗,最后留苗密度控制在约15株/100cm2。齐苗前,若遇过于干旱的气候条件,每天需浇水1~2次。间苗后浇1次稀薄肥水。幼苗移栽前7d施入速效氮肥和磷肥,有利于移栽后生根。油菜苗期草害發生严重,要做好防除工作,同时对蚜虫、菜青虫等开展针对性的防治[5]。

3.4 移栽前准备 移栽前对大田进行深耕,深度以20cm为宜,若移栽大田土壤较瘠薄,可加深耕作深度。若前茬作物为水稻,可在水稻收获前进行晒田,及时开好田间沟。水稻收获后尽快进行整地,作厢面,厢与厢之间的沟深、宽分别为20~25、30cm。

3.5 适时移栽 邡油777油菜在巢湖市种植移栽的苗龄以35d左右为宜。为减少移栽取苗时可能会造成的损伤,可在移栽前1d对苗床浇水,要求浇足浇透。取苗后应直接移栽,随时取苗、随时移栽,栽植时将苗扶稳、扶正,移栽行保持顺直。移栽密度因地块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肥沃、深厚、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可适当降低栽植密度,反之则需提高栽植密度。栽植密度也因播种、移栽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若较早进行播种、移栽,则油菜生育期较长,栽植密度宜适当降低。若田间植株长势旺盛,也要适当降低栽植密度。

3.6 田间管理

3.6.1 合理肥水运筹 施足底肥,尽早施入追肥,适当提高磷钾肥在总施肥量中的占比,及时施入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有机、无机肥料结合施用。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抽薹期、开花期等需水量大,进入越冬期后虽对水分不是特别依赖,但需水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对水的需求总量还是较多。水分管理总体以水调肥、以水调温,尤其是冬季温度较低,入冬前及时灌水可以提高土壤温度、缓解昼夜温差过大、减少幼苗冻害几率。

3.6.2 中耕、防冻 移栽后到冬前,中耕次数以2~3次为宜,第1次宜在移栽缓苗后实施,适当浅耕,之后逐渐增加中耕深度。若遇高脚苗,需加强培土以避免冻害。在培土、追施蜡肥时开展最后1次中耕。越冬期后,施肥类型以有机肥为主。若田间幼苗已出现冻害现象,可在温度回升时摘除发生冻害的叶片,对准叶面喷施速效性叶面肥1~2次即可。

3.6.3 绿色防控 油菜生产中易发生菌核病、蚜虫、草害等。菌核病可严重威胁油菜高产,潜伏期长,一般发病时间以油菜刚开花时居多。因此在油菜刚开花时即可实施防治。结合当地植保部门的虫情预测预报对蚜虫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杂草的防除药剂可选择盖草能等,也可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

4 适时收获

当油菜籽粒颜色转为黑色、植株颜色转为黄色、植物还未出现枯萎腐朽状态时为最佳收获时期,及时收获、晾干、入仓。

参考文献

[1]杜强,尹宇杰,李英,等.油菜新品种邡油777的选育与应用[J].中国种业,2019(9):66-69.

[2]胡传高.邡油777在庐江县的生育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2019(16):8-9.

[3]陈永华,王瑞森.油菜嘉油142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5):981,985.

[4]俞佳,汪艳,赵蕖,等.油菜浙大630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306-2307.

[5]张尔.油菜品种湘杂油631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9(8):351-352.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油菜栽培技术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油菜烩豆腐
种油菜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