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

2021-02-09 03:07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期
关键词:子夏礼乐天子

相关章句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10.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10.14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什么是“礼”?《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意指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履行的责任。春秋时代,人们就特别重视“礼”。《论语》中的“礼”有着丰富的含义,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外在的各种礼仪制度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实际上,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的“礼”一直是周礼。周礼是周朝在建立之初,对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地整理、改造,予以拓展和系统化所创建出来的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代表着规范和秩序,那么维护它的外在形式就十分重要。若是人人都不遵守制度,社会必将混乱,因此孔子特别注重个人的守礼,尤其是参政者对于礼制的遵守。《論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此处的“八佾”指的是西周时的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而季氏作为大夫应该用四佾。跳舞人数的配置,在现代看来或许只是一件小事,但这在当时属于周王朝的制度之一。作为大夫的季氏,居然公然享用天子的礼乐,这无疑是对王权的僭越和对制度的重大破坏,有此先例而不处置,就很容易被下级模仿,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崩塌,无怪孔子出奇地愤怒。

可见,“礼”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规范,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二、内在的个人道德修养

当然,孔子心目中的“礼”并非是冷冰冰的条文和形式,他真正崇尚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礼”的践行,即自身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

《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请孔子解释《诗经》中的那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告诉他:先有了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在上面绘画。子夏悟性很强,立刻触类旁通,领会到了礼的本质——礼仪的产生是在仁德之后。孔子因而对他大加赞赏。

联系两人的对话可知:女子之美不在于她有多华丽的衣饰,而在于她有纯真的笑容和眼神;再绚丽的颜色,也必须先有朴素的白底才能绘画下来;一个人无论把礼节做得多么到位,丢失了发自内心的真诚与敬爱,也只是一种虚礼。并且,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内在依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所以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二者是紧密结合的。

(文/怀 风)

猜你喜欢
子夏礼乐天子
《论语》知多少?
天子当屏而立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无字碑随想
孔子借伞
论北魏西郊祭天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趣味古文
对西周王权衰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