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高危胸痛病人诊断中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

2021-02-10 02:33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4期
关键词:心动图肺栓塞主动脉

王 汸

(苏州市立医院超声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急性胸痛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因较多。据临床统计显示[1],我国急性胸痛发病率高达0.07%,且近几年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因此,找寻一种及时、准确的诊断技术至关重要。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是临床常用诊断技术,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数据,便于及时诊断病因,使患者早日接受治疗[2]。本文针对2019年1月—2021年7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19例急性高危胸痛患者进行研究,简析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诊治疗的急性高危胸痛患者11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60例,女患59例,患者年龄33~84岁,平均年龄(52.85±1.47)岁;选择同期收治的非急性高危胸痛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1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52.86±1.48)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为急性高危胸痛;②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同意配合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方面疾病患者;②抵触配合研究者。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诊断:选择彩超多普勒诊断仪(GE Vivid iq)进行即时电动图数据捕捉,将设备放置在专用可移动支架上,推至病床右侧,取平卧仰卧位、左侧卧位等体位,其中平卧仰卧位时需将身体向左侧倾斜35°~45°,可在背侧放置软垫以固定体位。检测心电图时需将探头频率设定为2.5 MHz~4.5 MHz,对左心室长轴面、大动脉短轴面、心室短轴面、心尖四腔面、心尖五腔面、剑突下平面等进行扫描,同时绘制二维心电彩超图谱,以M型超声、Simpson法对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予以准确评估。根据快速扫描过程中需确认心室壁运动情况、瓣膜功能、心脏结构改变等,针对剑骨上窝和下切面予以扫描时应同步检查主动脉、升动脉的具体情况,确认动脉的内径数据、内膜结构等是否存在异常,重点确认动脉血管内容是否具有撕脱的情况,评估下腔静脉在吸气末期阶段的塌陷率是否超过50%。如检查数据无明显异常情况,则进一步对肺部和腹部进行检查。

急性胸痛检查:严格按照胸痛中心急症诊疗流程开展,首先观察患者既往病史、既往服药史、生理体征指标等,并开展心肌酶、心肌钙蛋白、血脂、凝血功能、ECG、血气等指标的检查,以腹部B超检查排除因急腹症对胸部疼痛的影响,采取冠脉、肺部主动脉超声造影、磁共振等技术明确急性胸痛的具体病因。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准确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及不同类型急性高危胸痛患者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主要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I)、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幅度(TAPSE)。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 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率分析

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显示,119例急性高危胸痛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肺栓塞患者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11例,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率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诊断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LVEDVI(56.65±3.55)mL、RVEDVI(48.43±1.97)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72±3.54)mL、(35.13±1.94)mL(t=12.005、58.820,P<0.05);观察组 LVEF(39.03±2.13)%、TAPSE(19.41±1.03)mm均低于对照组的(59.94±2.14)%、(20.18±1.01)m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84.466、6.530,P<0.05)。

2.4 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指标多因素分析

LVEDVI、RVEDVI、LVEF、TAPSE均为诊断高危胸痛患者的独立指标,见表3。

表3 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指标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当前国内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正在稳步向着完善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且各地区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对急性胸痛类病变的诊断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有效确保了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类病患的整体预后效果[3-4]。在以往针对急性胸痛类病变进行诊断时,通常选择常规心电图测定的方式,虽然可以检测出部分病变,但仍存在较高的误诊、漏诊概率,例如心包压塞、张力障碍性气胸、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误诊率均相对较高,且部分心电图改变特征不典型,或心绞痛症状不稳定的病变,其误诊率还会进一步提升,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准确的参考数据,不仅延误疾病的治疗,很可能还会出现治疗方向选择失当的情况,无法阻止病情的快速恶化[5]。即时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属于新型诊断模式之一,其将设备放置在距离患者最近的床旁位置,以便医护人员随时可以对其心电图数据进行获取,从而确认一定周期内心电图的变化规律,根据这种规律对急性高危胸痛的症状予以评估。

床旁超声心动图通常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工作中,有利于医生在最短时间内对该类群体的病情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指标支持。该检测技术的快速性、实时性优势可以满足多种心血管类急危重症患者群体的需求,也成为高危胸痛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急性胸痛类病变患者大约占二级和一级医院急诊内科患者中的5%~20%,占三级医院相关患者中的1/3左右,可见其高发率[7]。该病症发病速度和病情变化速度均相对较快,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对病情给予准确评估,识别其中风险性较高的临床症状,包括冠脉综合征、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瘤等。

即时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急性高危胸痛患者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类型之一,尤其是ST段典型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针对该病症治疗的预后效果主要受到再灌注治疗时机的影响,越早干预越有利于控制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程度[6]。即时床旁心动图相比于常规心痛图技术可有效缩短空白期的影响,且该诊断技术可利用心室壁的异常运动状态特点,在短时间内即可确诊疾病类型,无需再参考AMI标准,且可评估患者病变类型,包括梗死灶大致位置、发病后心脏功能、瓣膜是否病变、乳头肌是否病变、冠脉是否累及等[8]。

即时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利用该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可准确判断主动脉内镜的增宽程度,评估病变是否累及主动脉瓣,对心脏瓣膜的形态改变、功能异常等也可做出准确的判断。主动脉夹层瘤同样属于急性高危胸痛病变中的严重类型,根据临床研究指出患者病情每延长1 h,其病死率便会增高近10%,且该症状有较大概率和急性心肌梗死相互混淆,因而快速的临床诊断有利于直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超声心动图诊断下可以观察主动脉的扩张程度,对内膜是否存在可飘动异物给予准确判断,从而分析是否存在血栓、夹层瘤体等情况,还可评估真腔、假腔等[9]。

即时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肺栓塞中的应用:利用该技术能够对肺部主动脉、分支动脉的内镜异常增加情况予以判断,且还可评估关闭回声特点、规律性等具体情况,对于肺部血管内是否存在血栓有着较高的确诊率。同时还可评估肺栓塞后患者右心室功能和形态的改变情况,诊断是否合并左心室受压。肺栓塞的临床漏诊率、误诊率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特异性较差[10]。床旁超声心动图技术则可有效提升该病症的诊断准确率,其可以更加客观地展现肺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情况,可用于对肺栓塞病情程度予以早期粗估。临床实际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肺栓塞的过程属于综合评估方式,可先对直接征象予以观察,确认肺部动脉内是否具有团块状、云雾状等特征的血栓影像,再对间接征象进行确认,包括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扩张、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左心室短轴切面“D型”影像、室间隔运动影完全消失或逆向运动、下腔静脉搏动影像完全消失、右心室室壁搏动阶段运动异常等,此类间接征象均可用于评估肺动脉栓塞,后续阶段相关数据还可与CT诊断相印证。

急诊下的床旁超声心动图实际应用时不仅具有快速性、时效性等优势,且不会对抢救工作行程任何干扰,加之急诊胸痛类病变患者不适宜频繁更换体位或搬动,因而连接心动图后可保持稳定的数据获取,这也使得该项技术受到越来越多急诊科医生的推荐,临床应用频率也在逐年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床旁超声心动图的应用需严格规定范围,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检查,但对病情相对较轻的群体则无需使用,以避免医疗资源过度占用下危重病患无法得到有效诊断的情况发生,也可更好地控制医疗纠纷问题,优化医院内医疗资源分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LVEF(39.03±2.13)%、TAPSE(19.41±1.03)mm均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李至兵,谭明光,周美嫦等[11]发表文章所得结果AMI 患者 LVEF(35.52±4.22)%、TAPSE(20.15±4.37)均低于非高危胸痛患者LVEF(58.35±6.32)%、TAPSE(23.32±3.73)mm结论相一致。由此证实可利用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鉴别诊断急诊胸痛患者具体病情,为临床提供可靠数据支持。本次研究尚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即入选患者病例数较少,且疾病类型较少,后续将增加研究对象数量,以便探讨急性高危胸痛患者不同病因以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即时床旁超声心动图诊断可用于临床有效鉴别急性高危胸痛患者的疾病类型,准确性高,提倡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心动图肺栓塞主动脉
老年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后CT肺动脉造影及CT肺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及意义
王新房:中国超声心动图之父
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功能的临床应用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肺栓塞,癌症最易致死的并发症
主动脉也会长溃疡
不得不防的“健康杀手” ——主动脉夹层